网络语言作文【篇一:网络语言可以进入学生作文】网络语言可以进入学生作文[摘要]自网络语言产生以来,关于网络语言是否能登大雅之堂,能否进入学生作文的问题,就是语言学界一个备受争议的热点问题。
本文试图运用语言学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语言发展演变的轨迹来探析这个焦点问题。
[关键词]网络语言语言学学生作文有媒体报道说,在2007年的高考作文中,学生如果使用网络语言将会被扣分。
事实上,这一说法并不确切。
《2007年普通高等学校全国统一考试招生大纲》规定:“语文不考繁难字,作文要平时训练各种文体,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
”在笔者看来,高考作文并未封杀网络语言,尽管不提倡,但是对网络语言的态度也绝非禁用,而是慎用。
“用生造的网络语言可能会被扣分”一句话中的关键在于“生造”,而不是“网络语言”。
换句话说,网络语言完全可以出现在学生作文中,前提是这些被使用的网络语言应该是大众所熟知了解的,同时也要符合当时的语境;而不是学生一味地求新求奇,生编硬造的产物。
笔者认为新大纲对高等学府入学考试的这种态度是正确和负责的。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提到网络语言,最先想到的就是那些新颖奇特的词汇,超乎常规的语法运用,口语化的表达方式,甚至是数量惊人的粗话脏话等等。
正是因为这些现象的存在,才使得一部分人认为网络语言是跟规范化的传统语言表达方式格格不入的“文化垃圾”,是对传统汉语的污染和破坏,因此他们主张倡对网络语言进行规范。
事实上,网络语言并不是每句话都与现代汉语背道而驰,尽管在虚拟的网络空间里,网民们为了节省资金,尽可能地提高交流的速度,任意改造、省略或者链接了一些文字、数字和符号,但是绝大部分的网络语言还是遵守现代汉语用词造句的原有规则。
网络语言只是语言的一种社会变异,它根本不可能完全超越或者替代现有的语言体系。
显然,那些大骂网络语言的人真的有些杞人忧天了。
当然,对于网络语言的现状而言,其过于自由和主观的一面确实需要适当引导,但是语言规范的实质也就是人们在生产生活中形成的社会习惯,它只能通过约定俗成的途径逐渐建立起来。
网络语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应运而生,我们从不否定时代的变迁和科技的进步,因此,我们也不能盲目的反对网络语言进入我们的学习生活。
固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所有语言规范都是对全社会已经约定俗成的说法的追认,但是我们可以说大部分的确如此。
比如“很+名词”的现象。
按照传统语法规则,汉语的副词不能直接修饰名词。
所以当“很中国”之类的语用现象出现时,语言学家们急忙跳出来大声疾呼:副词“很”是不能修饰名词的,这种用法是错误的。
试图将这种不符合规则的现象一棒子打死,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很+名词”的现象不但没有消失,反而大有风起云涌之势。
2008年3月我在网上用搜索引【篇二:作文:关于网络语言的讨论】作文:关于网络语言的讨论【题目再现】六、写作(60分)18.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60分) 某网组织了一场关于网络语言的讨论,部分内容摘录如下:甲:对网络语言的粗鄙化,我是深有同感的。
像这些过去连一般人都比较忌讳的语言,现在网络上面比比皆是。
乙:我们可以看到网络上面有那么多粗俗的语言,还有那么多的争吵、辱骂,包括组队的团骂,很是“壮观”。
丙:自从有了网络以后,实现了彻底的平等,新的网络语言,它来自网络大众,来自民间,又有创新。
丁:新的网络语言似乎有一种填平现实社会中等级的功能,用这样的方式与学生、部下聊天,会给对方一种亲近感,气氛一下变得轻松、活泼。
如果你参与“网络语言”的讨论,你有什么看法?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作文,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柝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审题解析】此材料作文选取了社会生活类的材料,要求学生在网络高度普及的信息时代,对现代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样式进行思考。
审题难度不大,但供学生发挥的空间较大,思辨性强。
立意举例:(1)语言有多样性、丰富性和差异性的特点,网络语言颠覆传统语言文化是因为网络语言有着深厚的现实生活基础,语言既有传承性,也有发展性。
对符合语境、能够准确表意并且具有一定知名度的网络用语,就可以适度使用。
毕竟,它有传播准确、生动的语言价值。
(2)网络给网友提供了一个公平和释放个性的舞台,每一个人都可以在网络上面发出自己的声音,过去主宰媒体的精英语言被淹没了。
(3)如果对网络语言不加以控制,很可能会对传统正规语言的学习产生负面影响。
我们必须把守网络这个重要阵地,加强引导,弘扬主流文化价值。
一句话,你是批评网络语言的粗俗、争吵、辱骂、甚至团骂;还是褒扬网络语言的平等、亲近感、轻松、活泼;还是辩证分析网络语言的利弊。
【月考作文存在问题】1、偷换概念,文章论述“网络”而非“网络语言”;2、扩大范围,笼统论述网络语言;3、结构层次混乱,随意性大;4、缺乏事实论据;5、语言表达不严密,喜用绝对性语言。
【拟好标题】1、别让“语言任性”弄脏网络2、“拉黑”低俗网络语言,全民“给力”净语良言3、粗俗跟风,别让“网语倒灌”绑架媒体4、去“俗”取“亲”,网络更“给力”5、心有明镜台,“通”“粗”俗自明6、网络语言要去“腥”“创新”7、网络语言随“宜”不随意8、网语不“妄语”【考场范文】亲民的网络语言,何过之有大家对近年流行的网络语言进行了一次大讨论,有人认为它是粗俗的,也有人认为它实现了填平现实社会中等级的目标。
(概括材料:简明)在我看来,同任何一种精华与糟粕并存的文化一样,本质亲民的网络语言,何过之有?(引:简括材料,亮明观点)诚然,网络是一个彻底平等的舞台,这不仅使大众可以畅所欲言,实现某种程度上的文化创新,但也不免有人在网络上发表粗俗的言论,甚至进行所谓“壮观”的团骂。
∥所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责备网络语言,认为它抛弃了中国汉字数千年的优良特性——高雅。
可是事实真的如此吗?当然不是。
应受责备的并非是网络语言,而应该是使用粗俗语言的那些网友。
∥一个道德素养不高,说得严重点,一个粗鄙的人!无论是在网络还是在现实生活中,不论使用网络语言还是传统的汉字,他的言论都是粗俗的,而不该让网络语言为他的过错来买单!(议1:由网络到网络语言,再到网友,指出材料实质——应受责备的并非是网络语言,而应该是使用粗俗语言的那些网友)不要简单地将部分人惯用的那些粗俗的网络语言等同于所有的网络语言,否则,就太以偏概全,一叶障目了!其实,网络语言的本质是亲民的,更是实用的;它的创新性更社会发展所需的。
(议2:指出网络语言的本质是亲民的,更是实用的。
)网络是没有等级的社会舞台,这里,人人都是平等的,由此基础上产生的网络语言从一开始就是亲民的。
除此之外,网络语言也因其来自网络大众,来自民间,所以它代表了群众的呼声,而这也是决定其本质是亲民的。
(议3:点出网络语言亲民的特点)去年的两会,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频频使用网络语言,此举不仅将原本深奥枯燥的专业术语变得生动有趣,还将人民大众参与政治生活的热情调动起来了,而且还让百姓感到亲近了。
这难道不是依靠网络语言的结果吗?(议4:举例证明)大到国家总理,小到普通市民,网络语言都可轻而易举地将其联结起来。
而这种现象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常见。
老师与学生在网络上聊天时,若使用网络语言,会让学生与老师之间沟通的代沟填平。
学生会因此更乐意与老师交流。
若上司与部下网络上聊天时能使用网络语言,不仅气氛显得轻松与活泼,而且让人感到亲近感。
从这些现象,亲民的网络语言,何过之有?(联:仅仅联系到聊天)我们不能因噎废食,要理性对待网络语言,从自身做起,做一个有素质的网民,善于利用网络语言的亲民特性,创建一个平等的社会。
只有这样,大众才会认为:亲民的网络语言,无过之有!(结:呼吁大家理性对待)【篇三:网络语言能否用在学生作文中】网络语言能否用在学生作文中“偶(我)是一个开朗自信额(的)女孩,童鞋(同学)们都很喜欢偶(我)??”日前,记者在走访中发现,“拍砖”、“偶”、“盆友”、“鸭梨山大”等网络词语成了不少中小学生作文中的“大爱”,连小学生都会在作文中感叹“神马都是浮云”。
面对网络词语在作文中的频频出现,大家应该如何对待它?学生在使用时是何心态?老师对此有何看法?对此,记者进行了采访。
网络语言频频出现“偶(我)喜欢宅,没事织个围脖(微博),跟童鞋(同学)们在网上交流的时候要多一些。
??这个世界太疯狂了,偶(我)终于发现,我只是打酱油(路过)的。
”这是出现在乐山某中学高一学生一篇作文中的句子,整篇文章思路清晰,只是网络语言频频出现。
数了一下,一篇800多字的作文中竟出现了12次网络语言。
走访中,记者发现,像这样的作文在乐山中心城区不少中学生作文中都或多或少有所出现。
乐山一中高一(7)班语文教师刘静告诉记者,现在的校园里“90后”、“00后”是主要群体,这些孩子们或多或少都在接受着网络给其生活和学习带来的影响,网络语言出现在作文中便是其体现之一。
“孩子们喜欢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或是出现不必要的英语,或者受港澳台影视剧的影响使用一些嗲声嗲气的语言。
”刘静说,除了网络用语,像“今天天气好好好好哦”、“人家喜欢这样子啦”等等诸如此类的语言也是现在学生喜欢用的。
碰到学生作文中出现网络语言,刘静一般都会用红笔圈出来,旁边打上问号,以引起学生的注意。
“只是为了好玩”记者对受访学生进行了随意调查,发现一半以上的学生对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表示无所谓,他们认为,那样“只是为了好玩”。
高二学生陈诚表示,现在连网络语言都不懂,那就真的“悲催”了。
他认为,网络已经成为现代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之一,作为新时代的年轻人,如果连时下最火爆、最流行的网络语言都不懂的话,如何适应这个社会?“现在信息量这么多,更新速度这么快,不了解行情,就落伍了。
”与此相反的,也有不少学生对此持反对态度,尤其是高三学生。
乐山一中高三学生默默说:“平时在交流中我们也使用网络语言,但在作文中我们都不会用,因为高考作文中出现这样的词语,是要扣分的。
”默默告诉记者,进入高三以来,大家都很重视学习成绩,老师也不止一次讲过作文中不能出现网络语言,因此几乎没有同学会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
规范母语疏堵结合“不让大家在作文中使用网络语言,是为了捍卫母语的纯洁。
学会规范使用母语,应该是每个学生必须要遵守的。
”刘静表示,同学们在平时生活中使用并没有什么大碍,但如果在考试中使用网络语言,尤其是一些不成熟的、没有被认同的网络语言,势必会影响作文得分,会吃亏的。
走访中,不少语文教师对学生使用网络语言持反对意见,他们表示,网络语言的特点主要是其构词赋义的随意性、交流简便、灵活无规则,是网络时代的一种“快餐文化”。
它自然会被传统语言自觉排斥,但在“快餐时代”也成传统、“快餐文化”也渐成正统的大背景下,传统语言也会在排斥中接纳,保守迟缓地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