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石器时代(Neolithic Age)指在考古学上是石器时代的最后一个阶段,以使用磨制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这一名称是英国考古学家卢伯克于1865年首先提出的,这个时代在地质年代上已进入全新世,继旧石器时代之后,或经过中石器时代的过渡而发展起来,属于石器时代的后期。
这个时代大约从1.4万年前开始,结束时间距今约4000年左右。
(课本上是公元前8000年到前3000年)楔形文字(Cuneiform)是源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老文字,这种文字是由约公元前3200年左右苏美尔人所发明,是世界上最早的文字之一。
在其约3000年的历史中,楔形文字由最初的象形文字系统,字形结构逐渐简化和抽象化,文字数目由青铜时代早期的约1000个,减至青铜时代后期约400个。
已被发现的楔形文字多写于泥板上,少数写于石头、金属或蜡板上。
书吏使用削尖的芦苇杆或木棒在软泥板上刻写,软泥板经过晒或烤后变得坚硬,不易变形。
塔庙建筑(Ziggurats )Temples were originally built on platforms. During the third millennium B.C., these were made higher and bigger. Eventually it was decided to build even higher temples on platforms which were stepped.金字形神塔的建造者包括苏美尔人、巴比伦人、埃兰人、阿卡德人和亚述人。
每一个金字形神塔都是一个神庙建筑群的一部分。
金字形神塔是由公元前第四千年的高台演化而来的。
最早的神塔出现在苏美尔早王朝时期末期。
最近的美索不达米亚神塔是公元前六世纪建造的。
巴比伦之囚(Babylonian Captivity)是指公元前597~前538年期间,两度被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征服的犹太王国,大批民众、工匠、祭司和王室成员被掳往巴比伦,这些人称为巴比伦之囚。
阿蒙霍特普四世(Amenhotep IV)古埃及第十八王朝法老(公元前1379年—公元前1362年在位)。
全名尼费尔萨普鲁拉·阿蒙霍泰普(阿蒙若非斯)。
阿蒙霍特普三世之子,最初三年是与父亲共治。
伟大的宗教改革家。
在位时进行宗教改革,立阿顿(或译阿吞)为新主神。
罗塞塔石碑(Rosetta Stone,也译作罗塞达碑),高1.14米,宽0.73米,制作于公元前196年,刻有古埃及国王托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
石碑上用希腊文字、古埃及文字和当时的通俗体文字刻了同样的内容,这使得近代的考古学家得以有机会对照各语言版本的内容后,解读出已经失传千余年的埃及象形文之意义与结构,而成为今日研究古埃及历史的重要里程碑。
罗塞塔石碑最早是在1799年时由法军上尉皮耶-佛罕索瓦·札维耶·布夏贺在一个埃及港湾城市罗塞塔发现,但在英法两国的战争之中辗转到英国手中,自1802年起保存于大英博物馆中并公开展示。
吠陀(Vedas)又译为韦达经、韦陀经、围陀经等,是婆罗门教和现代的印度教最重要和最根本的经典。
它是印度最古老的文献材料,主要文体是赞美诗、祈祷文和咒语,是印度人世代口口相传、长年累月结集而成的。
“吠陀”的意思是“知识”、“启示”的意思。
"吠陀"用古梵文写成,是印度宗教﹑哲学及文学之基础。
四谛说(The Four Noble Truths)“四谛”即指四条颠扑不破的真理: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一切世间生命皆苦。
“三苦”:苦苦、坏苦、行苦,“八苦”:生、老、病、死、求不得、爱别离、怨憎会、五取蕴苦,五阴盛苦。
集谛:苦的根源。
人之苦,就因为芸芸众生对佛教真理愚昧无知,产生了贪、痴、慢、疑、邪见等烦恼意识支配的善恶思想言行--业。
灭谛:从根本上消除烦恼、苦感,达到清净自的超脱境界。
道谛:指到达永恒快乐涅槃境界的途径办法。
旧石器时代(Paleolithic Age;距今约300万年~距今约1万年),以使用打制石器(见石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地质时代属于上新世晚期更新世,从距今约300万年前开始,延续到距今1万年左右止。
(课本上是到大约公元前7000年)农业革命(Agricultural Revolution) 新石器时代,约发生于10000年前,可能由采集野生小麦发展为有意识的栽种,逐步到半定居等待收获的农耕生活方式。
人类发明了农业、畜牧业。
农业的产生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巨大革命。
这场革命被称为第一次农业革命或新石器革命。
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逐步观察和熟悉了某些植物的生长规律,慢慢懂得了如何栽培作物。
世界各地区的人民,在采集经济的基础上,积累了经验,各自独立地发明了农业。
由于各地经济发展的差异,农业出现的时间很不一致,大约为从公元前8000年到公元前3500年。
有些氏族和部落在新石器时代仍长期以采集和渔猎为生。
考古资料显示,世界上主要的早期农耕中心有三个地区,即西亚、东亚(包括南亚)、中南美洲。
如西亚的扎格罗斯山区、小亚细亚半岛南部、东地中海沿岸的约旦、巴勒斯坦、黎巴嫩等地,是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发源地,也是大麦、小麦、小扁豆等栽培作物的原产地。
中国黄河中上游、长江中下游很早就种植粟和水稻。
中南美洲的墨西哥、秘鲁、玻利维亚分别是玉米、豆类、马铃薯等作物的原产地。
新石器时代还出现了畜牧业。
早在中石器时代或更早些时候,人们已开始驯养与人类经济活动和生活关系较密切的某些小动物。
狗和绵羊是最早被人驯养的动物。
如伊拉克的帕勒高拉洞穴遗址内发现公元前1万年家养狗的骨骼。
青铜时代(The Bronze Age)是以使用青铜器为标志的人类物质文化发展阶段。
青铜是红铜(纯铜)与锡或铅的合金,因为颜色青灰,故名青铜,熔点在700~900℃之间,比红铜的熔点(1083℃)低。
含锡10%的青铜,硬度为红铜的 4.7倍,性能良好。
青铜时代初期,青铜器具比重较小,甚或以石器为主;进入中后期,比重逐步增加。
自有了青铜器和随之的增加,农业和手工业的生产力水平提高,物质生活条件也渐渐丰富。
青铜出现后,对提高社会生产力起了划时代的作用。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叫两河文明或两河流域文明,指在两河流域间的新月沃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之间的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发展起来的文明,是西亚最早的文明,而苏美尔人则是这一文明的伟大创建者,他们似乎既不是印欧人的一支,也不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的原籍可能是东方某地。
在公元前3500年时,苏美尔人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开掘沟渠,依靠复杂的灌溉网,成功地利用了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湍急的河水,从而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创建了第一个文明。
到公元前3000年时,苏美尔地区已出现12个独立的城市国家:乌鲁克等。
各城市国家为了争雄称霸,相互征战大大削弱了苏美尔人的力量,最后迫使他们臣服于闪米特(Semitic People,也译作塞姆人)人。
闪米特人的著名领袖萨尔贡(意为真正的国王)一世。
建立阿卡德帝国,苏美尔文明从城邦国家过渡到统一王国时期。
但它的寿命短暂(历时280年)。
来自伊朗的新入侵者打败了萨尔贡一世的孙子,苏美尔人的城市国家又一个个重新出现,直到乌尔城邦崛起,再一次统一各城邦,建立起一个纯粹的苏美尔人的帝国(史称乌尔第三王朝)。
这一帝国从公元前2113到2006年,维持了一个世纪。
苏美尔文明(Sumerian Civilization)城市文明早在公元前4300――前35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内部平原上建立了不少城市,如欧贝德、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捷姆迭特·那色等。
城市的建立,标志着两河流域南部地区氏族制度的解体和向文明时代的过渡。
公元前3500-前3100年,两河流域由农村到城市的发展过程进一步加快了,到公元前3100~前2800年,两河流域南部已经形成了数以十计的城邦(即具有共同血缘和地域的城市国家),主要有埃利都、乌尔、乌鲁克、拉伽什、乌玛、苏鲁帕克、尼普尔、基什、西帕尔等。
文字文明苏美尔文明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考古学家在基什附近的奥海米尔土丘发现了一块约在公元前3500年的石板,上面刻有图画符号和线形符号。
这是两河流域南部迄今所知最早的文字。
两河流域书写的材料是用粘土制成的半干的泥板,笔是用芦苇杆(或骨棒、木棒)做的,削成三角形尖头,用它在半干的泥板上刻压,留下的字迹笔画很自然地成了楔形,因此称为楔形文字(cuneiform)。
写好后的泥板晾干或烧干,长期保存。
苏美尔人所创造的楔形文字,被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所承袭,并随着商业和文化交流的扩大而传播到整个西亚。
楔形文字传播的地区主要在西亚和西南亚。
在巴比伦和亚述人统治时期,楔形文字有更大的发展,词汇更加扩大和完备,书法也更加精致、优美。
随着文化的传播,两河流域其他民族也采用了这种文字。
公元前1500年左右,苏美尔人发明的楔形文字已成为当时国家交往通用的文字体系,连埃及和两河流域各国外交往来的书信或订立条约时也都使用楔形文字。
后来,伊朗高原的波斯人由于商业的发展,对美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进行了改进,把它逐渐变成了先进的字母文字。
萨尔贡(Sargon,约公元前2316-2261年在位)课本上是c.2371-2191B.C.E公元前24世纪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杰出的军事统帅。
神权政治(theocracy)由宗教首领掌握国家政权的一种政治统治制度。
盛行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
剥削阶级借助于宗教信仰来巩固其专制制度,神化国王,用王权神授的思想和各种神化崇拜仪典来宣传麻痹人民,实行神权的君主专制。
汉谟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古巴比伦王国(前1894—前1595)第六任国王。
在统一两河流域时期建立了中央集权政治,极力宣扬“君权神授”,颁布《汉漠拉比法典》。
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竭力维护不平等的社会等级制度和奴隶主贵族的利益,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社会的情况。
法典分为序言、正文和结语三部分。
正文共有282条,内容包括诉讼程序、保护私产、租佃、债务、高利贷和婚姻家庭等。
它刻在一根高2.25米,上周长1.65米,底部周长1.90米的黑色玄武岩柱上,共3500行,是汉穆拉比为了向神明显示自己的功绩并巩固贵族地位而纂集的。
为后人研究古巴比伦社会经济关系和西亚法律史提供了珍贵材料。
赫梯人(Hittites)居于安纳托利亚高原,既是现在的土耳其北部从考古遗迹和文献知道,大约在公元前1900年由北面移居至安纳托利亚。
赫梯人是一个习惯于征战的民族,赫梯历代国王保持有一支人数多达30万的军队,他们的武器先进,使用短斧、利剑和弓箭。
赫梯人用象形文字记下公众事务,以楔形文字记载其他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