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

又称美国描写语言学派(American descriptivists)年代美国学者在调查美洲印第安语的基础上逐步形成的语言学流派。

以注重对语言结构形式的描写而著称。

这一学派的先驱是F.博厄斯和E.萨丕尔。

博厄斯既是人类学家又是语言学家。

他在《美洲印第安语手册》(191中所写的序言可以说是美国人类学家从事语言调查和研究的初步理论总结。

其中强调:对语言事实要作客观的描写,不可用其他语言的或者传统语法的框框去套;为了描写不同结构的语言,应该创立新的概念和方法。

核心人物是L.布龙菲尔德。

他的《语言科学的一套公设》(1926)和《语言论》(1933)为美国结构主义奠定了描写方法的基础。

在语言结构的分析中,他主张以可以观摩到的语言素材为依据,反对用非语言因素(特别是心理因素)作为标准,并强调形式的分析和归类。

由于布龙菲尔德的影响,20世纪30~40年代的美国结构主义被称为“布龙菲尔德时期”。

1924年由博厄斯、萨丕尔、布龙菲尔德等人创建的美国语言学会起了一定的作用。

这个学会1925年创刊《语言》杂志,作为美国结构主义学派的喉舌,每年还在夏季举办语言学讲习班,为学者们提供学术活动的场所。

直接原因是基督教的传播和战争的需要。

伊斯兰教、佛教、婆罗门教等教派都规定其经文不能随便译成其他语文,基督教却不一样,相反要求它的教徒尽可能将其经文译成世界上的各种语言和方言。

因此,在二十世纪初,美洲有大量基督教徒进入印第安语区学习研究印第安语等土著语言,进行布教活动.,他们当中有些还是很有语言修养的教士。

这些教士们记录土著语言,给当地人创造文字,然后用当地文字翻印福音书,客观上积累了大量的语言新材料,同时也形成了他们独特的语言调查方法,从而引起了语言学家的注意。

1911至1939年,人类学家、语言学家鲍厄斯对这些语言作了综合研究,写成很有名气的《美洲印第安语手册》(共三大册)。

一般认为鲍厄斯的工作,是美国描写语言学的开端。

另一个原因,也可称为次要原因,是二战爆发期间,为适应全球战争的需要,美国人需要学习大量外国语,描写语言学大师之一布龙菲尔德本人就参与编写过几种外语教材。

以上这两种语言工作方法都是不谋而合的。

①注重口语和共时描写。

美洲印第安语很多都没有文字和历史的材料,这使得这一学派一开始就不得不从口语着手进行共时的形式分析。

这种做法,跟欧洲学者着重书面文献的语文学和专搞历时研究的历史比较语言学都有显著的不同。

②注重形式分析,避开意义这一因素。

美国结构主义在结构分析中只注意可供验证的语言形式,不考虑心理过程,也不谈社会和历史等因素。

在形式和意义的关系上,他们认为形式的对立能决定意义的不同。

③在结构分析中,主要是研究分布情况和运用替代的方法。

结构分析的任务是从一堆语言素材中切分出独立的单位(如音素、语素等)并加以归类。

在切分中,主要的依据是分布。

所谓分布,是某个单位或特征在话语里出现的各种不同位置的总和,也就是它出现于其中的一切环境的总和。

所谓替代,是在相同的环境里,某个单位能够用别的单位来替换。

④采用直接成分分析法。

这一学派重视结构的层次,由此发展出直接成分分析法。

所谓
直接成分就是把句子按层次区分出它的组成部分。

例如,英语Poor John ranaway (可怜的约翰跑开了)首先分成poor John和ran away两个直接成分,然后再把poor John分成poor 和John,把ran away分成ran和away。

如果不能再往下切分时,剩下的成分就叫做“最终成分”。

上述例句的最终成分是poor、John、ran和away。

⑤建立“语素音位”。

这是把语法和语音结合而成的单位,包括出现在若干语素变体里的几个音位。

例如,英语knife/nayf/(刀,单数)和Knives/nayvz/(刀,复数)包含同一个语素的两个不同变体,一个是/f/,一个是/v/,可以用语素音位/F/总括起来,说这个语素的语音形式是/nayF/。

语素音位有助于语素的鉴别,它起了用一个概念统驭诸变的作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