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品化学第九章 食品风味
第二节 味觉
一、味觉基本知识
是指食物在人的口腔内对味觉器官化学感受系统 的刺激并产生的一种感觉。
不同地域的人对味觉的分类不一样。 ➢ 日本:酸、甜、苦、辣、咸(五类) ➢ 欧美:酸、甜、苦、辣、咸、金属味(六类)。 ➢ 印度:酸、甜、苦、辣、咸、涩味、淡味、不
正常味 ➢ 中国:酸、甜、苦、辣、咸、鲜、涩(7类)。
0.25-0.4nm
0.3nm
味受体
➢此学说不能解释的问题: ✓各种单糖的甜度为何存在差异; ✓D-、L-氨基酸有不同味觉; ✓有些具有这两类基团的物质(多糖和多肽)为何
无甜味却有苦味; ✓没有考虑甜味分子在空间的卷曲和折叠效应。
(2)三点接触学 说(Kier)(补充)
❖ 是对夏氏学说的 补充
(3)诱导适应的甜味受体学说 我国学者曾广植1980年提出。
✓香精得率非常高,且纯度好,无溶剂残留。 缺点:
✓设备成本高。
✓LCO2 实际使用温度0-10℃,压力0.88MPa,为非极性溶剂,能有选择萃取具 有特征香气的轻馏分(MW低于400)。 优点:无溶剂残留;无异味生成;低温 下萃取头香更丰富;特征香气尾香更饱 满;萜类得率比较低。
✓看表9-2两种方法的比较。
➢ 柑橘类水果含有很多黄烷酮糖苷类化合物。
➢ 柚皮苷使果皮带有苦味,被柚皮苷酶切断鼠 李糖和葡萄糖间的1,2键,可脱除苦味。
➢ 工业上制备柑橘果胶时,可以提取柚皮苷酶, 并用固定化技术脱除含过量柚皮苷的葡萄柚 果汁中的柚皮苷。
❖ 氨基酸与多肽类
➢ 氨基酸有多种官能团,能与多种受体作用, 味感丰富。
若在负离子上增加羟基或羧基,将减弱其亲 脂性,使酸味减弱,相反,若在其结构上加 入疏水性基团,则有利于负离子在脂膜上的 吸附,使膜增加对H+的引力.
❖ 酸味剂的许多性质如相对分子质量、分子的 空间结构和极性对酸味的影响机制仍不十分 清楚。
三、风味增效剂
❖ 鲜味(delicious taste)增效剂: ✓当使用量高于其单独检测的阈值时,能使食品
➢同时含有一个电负性很强的基团B,如O,N 等
➢这两类基团在空间上必须满足一定的立体化学 要求,才能与甜味受体结合。
❖ 甜味受体上这两种基团在空间上相距0.3nm, 所以甜味物质分子的这两种基团在空间上相 距0.25-0.4nm,二者才能相互结合而发生作 用。
-AH ······ B甜味分子 - B ······ HA-
无论是形成新的风味、强化风味、还是防止不 良风味,都要研究分析鉴定这种风味物。
嗅感风味物的分析方法:
(1)收集:常用蒸馏(蒸汽和分子蒸馏)、萃 取、液上气体分析等方法。
(2)分级分离:酸碱分级分离法、柱色谱分离 法、微量真空蒸馏法。
(3)分离和鉴定:用气相色谱、气液相色谱进 一步分离组分。
常采用质谱-气相色谱连用(GC-MS)、气相色 谱(GC)的保留体积法、红外辐射法(IR)、 核磁共振(NMR)法等。
讲授内容 ❖ 第一节 引言 ❖ 第二节 味觉 ❖ 第三节 嗅觉 ❖ 第四节 植物来源食品的风味 ❖ 第五节 肉类风味 ❖ 第六节 鱼和海产品的风味 第七节 风味化合物的生成途径 ❖ 第八节 风味研究的新课题
第一节 引论
一、一般原理
风味:1986 年Hall.R.L 提出的,是指摄入口 腔的食物使人的感觉器官,包括味觉、嗅觉、 痛觉、触觉和温觉等在大脑中所产生的感觉印 象,即食物客观性使人产生的感觉印象的总和。
Webster大辞典上风味一词:指所尝到的和嗅 知及触知的口中食物的总的感受。
由于风味是一种感觉现象,所以对风味的理解 和评价会带有强烈的个人、地区或民族的特殊 倾向性。
英语中风味一词用flavour,以区别aroma和 taste
根据风味产生的刺激方式不同可将其分为 ➢ 化学感觉——味觉(酸甜苦咸等)、嗅觉
从味觉的生理角度分类,只有四种基本味觉:酸、 甜、苦、咸
辣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黏膜、鼻腔黏膜、皮肤 和三叉神经而引起的一种痛觉。
涩味:食物成分刺激口腔,使蛋白质凝固时而产 生的一种收敛感觉。
辣味和涩味可看作是独立的味感。
鲜味:欧美各国都将鲜味物质列为风味增效剂或 强化剂。
阈值
➢ 感受到某种呈味物质的味觉所需要的该物质的 最低浓度(mol/m3、mg/kg)。
❖ 盐类
➢ 决定于盐的阴离子、阳离子直径总和。
➢ 离子直径低于0.65nm的盐类具有纯正的咸味 ➢ 随离子直径增加盐类苦味增加(MgCI2
0.85nm极苦)
3、咸味(salty taste)与 酸味(sourness)
➢ 咸味是人类的基本味感 ➢ 咸味是由离解后的离子所决定的,与阳离子 关系密切,阴离子则影响咸味的强弱和副味。 ➢ 中性盐中氯化钠具有单纯的咸味,而其他中性
✓一般认为H+是定味剂,A-是助味剂
✓在pH相同时,有机酸的酸味 大于无机酸?
原因:有机酸的助味剂在磷脂受体表面有较 强的吸附性,能减少膜表面正电荷的密度, 并减少了对H+的排斥力。
✓二元酸的酸味随碳链的增大而增强?
原因:主要是由于其负离子能形成吸附于脂 膜的内氢键环状鳌合物或金属鳌合物,减少 了膜表面的正电荷密度。
的鲜味增加,反之,仅仅增强风味。 ✓味精(谷氨酸钠MSG) 、5’-肌苷单磷酸(5‘-
IMP)、5’-核糖核苷酸都是风味增效剂 ✓酵母钠盐
盐都略带一点苦味。
➢ 酸味是由于舌黏膜受到氢离子的刺激而引起的
✓凡是在水溶液中能够解离出氢离子的物质都具 有酸味。
✓一种食品的酸味与其中的氢离子浓度、可滴定 酸度、缓冲效应、阳离子等有关。
✓食品中常用的酸味剂有:醋酸、乳酸、柠檬酸、 苹果酸、酒石酸等。
❖ 呈酸机理
✓一般认为,质子H+是酸味剂HA的定味剂,负 离子A-是助味剂,定味剂H+在受体的磷脂头 部相互发生交换反应,从而引起酸味。
❖ 麦芽糖醇:人体摄入后不生热,不会使 血糖升高和血脂合成,是心血管病、糖 尿病、肝脏病、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 患者的理想甜味剂。
❖ 木糖醇:清凉的甜味,有防龋齿作用, 代谢不需要胰岛素。
2、苦味(Bitterness)
➢大多数学者认为苦味物质具有与甜味分子相同 的AH/B模型与疏水基团。
➢苦味的有机物质一般具有以下基团: ✓ -NO2,-SH,-S-,-S-S-,-SO3H,=C=S。 ✓含钙、镁和铵的无机盐也有苦味,并且苦味有
2、甜度 ❖ 甜味的强弱称为甜度
❖ 一般以蔗糖在25℃5%或10%的甜味为参考 标准,将其他甜味剂的甜度与蔗糖比较, 计算相对甜度。
❖ 一些甜味剂的相对甜度见表9-10。
3、影响甜度的因素
❖ 影响甜度的因素较多,仅讨论分子结构和温度 的影响
分子结构:
➢聚合度:随聚合度的增加而下降,如葡萄糖> 麦芽糖>麦芽三糖。淀粉与纤维素无甜味。
按风味研究所用的方法可粗分为: ➢ 经典方法:分为有机溶剂萃取和水蒸气蒸馏
法。常用来提取植物精油。缺点:需要比较 多的样品,需时长。
➢ 顶空法:毛细管气相色谱法或气-质谱联用, 简便快捷。可以用较少的样品获得理想的结 果。
➢ 吸附与热解吸法:吸附剂有活性炭、 Porapak Q、Tenax GC与XAD树脂等。
机物一般也有AH 和B 基团,而二者在空间上 相距1.3Å 以内。
苦味物质分类:
❖ 生物碱、糖苷、氨基酸、多肽和盐 ❖ 典型例子:啤酒花、茶叶、咖啡、可可、苦瓜
等。 呈苦机理: (1)空间位阻学说;(2)内氢键学说 (3)三点接触学说;(4)诱导适应学说
❖ 生物碱 ➢ 番木鳖碱是目前已知的最苦的物质
❖ 葡萄糖:甜味有凉爽感,甜度α型>β型。 ❖ 果糖:甜度β型>α型 ,果糖不需要胰岛素就能
被人体代谢吸收,适于幼儿和糖尿病患者。 ❖ 蔗糖:甜味有刺激胃黏膜的作用。 ❖ 麦芽糖:甜味爽口温和,不会刺激微黏膜。 ❖ 乳糖:水溶性较差,吸附性强,可作为肉制品
的风味保存剂。
❖ 山梨醇:清凉的甜味,食用后在血液中 不能转化成葡萄糖,适宜作为糖尿病、 肝脏病、胆囊炎患者。
(香臭等) ➢ 物理感觉——触觉和运动感觉 ➢ 心理感觉——视觉和听觉。
风味包括3个要素: ➢ 第一是味道:即食物对舌及咽部的味蕾产生的刺
激,味觉包括甜、咸、酸、苦、辣等。 ➢ 第二是嗅觉:食物中各种微量挥发性成分对鼻腔
的神经细胞产生的兴奋作用,令人感到高兴和快 乐的称之为芳香。 ➢ 第三是涩、辛辣、热和清凉等感觉。
第八章 食品风味 Food Flavor
重点内容
1、产生风味的机理和呈味物质的相互作用 2、风味的代表物质 3、食品中风味化合物的形成途径。
主要参考书
1、曹雁平.食品调味技术.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2.5
2、丁耐克.食品风味化学.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1999.8
3、王淼等.食品风味物质与生物技术.中国轻工 业出版社,2004.5
是一门研究食品风味组分的化学物质、分析方 法、生成及变化途径的科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是:
➢ 了解化学组成和分离鉴定方法; ➢ 了解形成机制及变化途径; ➢ 研究食物在贮存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风味成分; ➢ 研究食品风味增效剂、强化剂、稳定剂、改良
剂等的利用和影响等。
研究意义 ➢ 恢复食品的新鲜风味; ➢ 配置风味食品或生产新型食品; ➢ 推测风味形成的机制; ➢ 有助于规定和控制食品的风味质量; ➢ 推动培育好的风味原料新品种。
常温下(25℃): 蔗糖(甜)为0.1% 氯化钠(咸)0.05% 柠檬酸(酸)0.0025% 硫酸奎宁(苦)0.0001%
二、基本味觉
(一)甜味
1、甜味理论: (1)AH/B 生甜团学说(Shallenbergar,1967年,
称夏氏学说)
➢甜味分子中存在能形成氢键的基团AH,如:OH,-NH2,=N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