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统解剖
血的 CO2,这里又进行了一次气体交换。动脉血变成静 脉血。组织由此而获得 O2,排出 CO2。
2.影响肺部气体交换的因素 气体扩散速度受分压差、扩散面积、扩散距离、温度 和扩散系数的影响,除以上因素外还受: ① 肺泡膜的扩散面积或呼吸膜面积,与气体扩散速
率成正比。
② 肺泡膜厚度(呼吸膜的厚度),与气体扩散速度 成反比。 ③ 通气与血流比值的影响,是指每分钟肺泡通气量 ( VA )和每分肺血流量( Q )之间的比值( VA/Q )只有适
每分通气量:肺每分通气量等于潮气量乘以呼吸频率, 即每分钟进肺或出肺的气体总量 解剖无效腔:每次呼吸吸入的气体,总有一部分留在
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等呼吸道内,这部分呼吸道无
气体交换功能,故这部分空腔称为解剖无效腔 肺泡通气量:每次吸气时真正达到肺泡的新鲜气体量 为潮气量减去此无效腔容量,它是真正有效的通气量。 肺泡无效腔:进入肺泡的气体,还可因血液在肺内分
支气管
项 目 右主支气管 左主支气管
形
走
态
向
粗、短(2-3cm)
陡 直
细、长(4-5 cm)
较 平
与中线夹角 特点
小(约25-30度) 异物易落入
大(约40-50度)
气管及各级支气管的结构特点
随支气管分支,软骨环减少,平滑肌增多,胸内压 对支气管内径影响增加,尤其肺气肿患者,当胸内压 大于50cmH2O时支气管可被压闭。 一个细支气管分成18个一级终末细支气管,总截面 积大增,气管截面积5cm2,至呼吸道末端达1000cm2, 面积增加200倍之多。 小气道为内径小于或等于2mm的支气管,仅占呼吸道 阻力的1/10,横截面积大,使气流流速变慢,均匀进 入肺泡;管腔窄、壁薄、无软骨支撑,易发生黏液阻 塞、炎症。DPB和支气管扩张易影响此部分而导致低氧 血症。
咽:是气体进入下呼吸道门户,也是食物必经之 路。正常咽功能可保证食物及口腔分泌物不流入 呼吸道。(气管插管、气管切开患者吞咽功能障碍,咽部分泌物易
流入气管内,成为院内获得性肺炎的重要原因。)
下呼吸道
自气管向下逐渐分支,通常一分为二,每分一 支,其总面积比上一级至少大20%左右。从气管到 末梢,通常分为23级。 按功能分: 传导气道(0~16级)和呼吸区(17~23级) 胸外气道和中心气道(胸内气道和肺外部分 主支气管,其组织硬韧,有软骨支撑,管径 受呼吸影响小) 大气道和小气道(吸气状态下管径小于2mm者,
便顺此压力差流出肺→呼气。
呼 收 缩
吸
肌 舒 张 缩 小
胸
扩 张
廓
肺
扩 张
脏
缩 小
肺内压<大气压 肺内压>大气压
吸 气 呼 气
肺通气的原动力:呼吸运动是肺 通气的原动力。 直接动力:肺内压与外界大气压 间的压力差。
(二)呼吸运动
1、吸气运动 只有在吸气肌收缩时,才会发生吸气运动,所以吸气总 是主动过程。 ① 腹式呼吸:膈肌舒缩可引起腹腔内的器官位移,伴以腹壁 的起伏,这种以膈肌舒缩活动为主的呼吸运动 称为腹式呼吸。 ② 胸式呼吸:由肋间肌舒缩使肋骨和胸骨运动所产生的呼吸 运动称为胸式呼吸。 ③关 系:腹式呼吸和胸式呼吸常同时存在,其中某种型式 可占优势,只有在胸部或腹部活动受到限制时,
动是动力源。
2、肺通气的动力 大气和肺泡气之间的压力差。压力差产生于肺的张缩所引 起的肺容积的变化,可是肺本身不具有主动张缩的能力。它的 张缩是由于胸廓的扩大和缩小所引起。而胸廓的扩大和缩小又
是由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所引起。由于胸膜腔和肺的结构功能
特征,肺便随胸廓的张缩而张缩,肺容积的这种变化又造成肺 内压和大气压之间的压力差,此压差直接推动气体进出肺。
4.余气量(或残气量):最大呼气末尚存留于肺中不能再
呼出的气体为余气量,正常人约为 1000~1500ml。 共4种容积互不重叠,全部相加等于肺的最大容量。
深吸气量:从平静呼气末作最大吸气时所能吸入的气 量为深吸气量。潮气量+补吸气量。 功能余气量:平静呼气末尚存留于肺内的气量为功能 余气量。余气量+补呼气量。 肺活量:最大吸气后,从肺内所能呼出的最大气量称 为肺活量。潮气量+补吸气量+补呼气量。
空气进入肺泡;吸气之末,肺内压升高并等于大气压,气流 停止。 呼 气:呼气之初,肺容积减小、肺内压升高>大气压,
肺泡内气体流向外界,使肺内气体逐渐减少,肺内压下降。
呼气之末,肺内压又等于大气压。
肺内压示意图
平静吸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气入肺
平静吸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平静呼气初:肺内压 > 大气压=→气出肺 平静呼气末:肺内压 = 大气压→气流停
布不均匀等原因,不能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这部分不
能与血液进行气体交换的肺泡腔,称为肺泡无效腔。
气体交换和运输
一、气体交换 (一)气体交换的动力 气体交换的动力---气体分压差。 1.气体分压差:每种气体于两个区域之间压力差,是气体
扩散的动力。
2.气体扩散:气体分子不停地进行着无定向的运动,其结 果是气体分子从分压高处向分压低处发生净转移这一过程叫气 体扩散。 3.影响气体扩散的因素:气体的分子量、溶解度、扩散面
3. 呼吸运动
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引起的胸廓节律性扩大
和缩小称为呼吸运动。 基本过程:呼吸肌的收缩和舒张→胸廓的扩大和缩 小→肺容积变化→肺张缩→压力差→呼吸。
当呼气肌收缩时→胸廓扩大→肺随之扩张→肺容积增
大→肺内压下降→低于大气压→空气顺此压力差而进入肺 →吸气。 当吸气肌舒张或呼气肌收缩→胸廓缩小→肺也随之缩 小、肺容积减小,肺内压暂时升高,高于大气压→肺内气
分为: 嗅部 呼吸部
咽
是消化和呼 吸的共用管
道。
鼻咽部
口咽部
喉咽部
喉软骨
甲状软骨 环状软骨 会厌软骨 勺状软骨(成对)
喉腔
两对皱襞 前庭襞 声 襞
前庭裂 声门裂(喉腔最狭窄部位) 喉前庭 喉中间腔 声门下腔
两个裂
三个部分
上呼吸道
鼻腔:容积约20ml,三个鼻甲表面积达160cm2, 形状不规则,黏膜下丰富的毛细血管和黏液分泌, 起加温、湿化和过滤功能。
宜的VA/Q才能实现适宜的气体交换。
如呼吸膜的影响
( 1 )厚度:肺纤维化、
尘肺、肺水肿→呼吸膜厚
度↑→通透性↓→气体交 换↓; ( 2 )面积:肺气肿、肺 不张、肺叶切除→呼吸膜 面积↓→气体交换↓。
气体交换过程示意图
换气动力:分压差 换气方向: 分压高→分压低 换气结果: 肺V血 组织A血 ↓ ↓ A血 V血
包括部分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
气管:位置C6至T5、6之间,
全长10~12cm,前后径 1.5~2.0cm,左右径2.0~ 2.5cm,分叉位于T5上部, 胸骨角或稍下,气管插管时 应注意以上参数。气管软骨 环14~16个,气管切开一般 在2~4软骨环进行。
主支气管:右主支气管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而
宽,偏斜较小,气管插管或 异物易进入;左主支气管与 轴线偏斜较大,但较细而长, 引流效果差而易发生支气管 扩张。
性阻力的主要成分约占80-90%。
③ 粘滞阻力:来自呼吸时组织相对移位所发生
的摩擦。
影响气道阻力的因素: 1)气流速度 阻力 2)气流形式:层流 阻力 湍流 阻力 3)管径大小:吸气 气道口径 呼吸 气道口径 阻力
阻力
三、肺容量和肺通气量
(一)肺容量 1.潮气量:每次呼吸时吸入或呼出的气量,约400-500ml。 2.补吸气量(或吸气贮备量):平静吸气末,再尽力吸气 所能吸入的气量叫补吸气量,正常人约1500-1800ml。 3.补呼气量(或呼吸贮备量):平静呼气末,再尽力呼气 所能呼出的气量为补呼气量。900-1500ml。
才能单独出现某一种型式的呼吸。
2.呼气运动
平静呼气时,呼气运动不是由呼气肌收缩所引起,
而是因为膈肌和肋间外肌舒张、肺依靠本身的回缩力
量而回位,并牵引胸廓缩小,恢复其吸气开始之前的
位置,这样产生呼气,所以平静呼吸时呼气是被动的。
用力呼吸时呼气肌才参与收缩使胸廓进一步缩小,
呼气也成为主动的。
3.平静呼吸和用力呼吸
O2
CO2
(三)气体在组织的交换
气体在组织的交换原理、影响因素与肺的相似,所不 同者是交换发生于液相(血液、组织液、细胞内液)之间, 而且扩散膜两侧的 O2 和 CO2 的分压差随细胞内氧化代 谢的强度和组织血流量而异。在组织处由于细胞氧化代谢,
O2 被利用并产生 CO2,所以 PO2 可低至 30mmHg 以下,
呼吸系统解剖
赵建 2018.01.10
上呼吸道:鼻、咽、喉
呼吸道
呼 吸 系 统
肺
下呼吸道:气管、各级支气管
肺实质:支气管树、肺泡
肺间质:结缔组织、血管、淋巴 管、淋巴结、神经
一、呼吸系统功能
1 、气体交换:吸入氧,排出
二氧化碳 2 、发音、嗅觉、协助静脉血
回流入心等
上呼吸道:鼻、咽、喉
鼻
黏膜
1、弹性阻力和顺应性 ① 弹性阻力:弹性组织在外力作用下变形时,具有对抗 变形和回位的倾向,称为弹性阻力。 ② 顺应性:是指外力作用下弹性组织的可扩展性,容易
2.非弹性阻力
① 惯性阻力:是气流在发动、变速、换向时因
气流和组织惯性所产生的阻止运动的因素。平 静呼吸很小为0。 ② 气道阻力:来自气体流经呼吸道时,气体分 子间和气体分子与气道壁之间的摩擦,是非弹
而 PCO2 可高达 50mmHg 以上。动脉血流经组织毛细血管 时 O2 便沿分压差,由血液向细胞扩散,CO2 则由细胞向 血液扩散。动脉血因失去 O2 和得到 CO2 而变成静脉血。
2、胸膜腔内负压的生理意义
1 )、维持肺泡扩张状态,并随胸廓的运动而张缩,保证肺通 气和肺换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