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电影拍摄手法不同

中外电影拍摄手法不同

中外电影拍摄手法的比较
——以《龙门飞甲》、《战马》为例首先以《龙门飞甲》为例,谈一下我国电影的拍摄方法。

《龙门飞甲》讲述的是明宪宗年间,宦官弄权,滥杀贤臣。

侠客赵怀安在营救忠良行动中,将恶贯满盈的东厂督主万喻楼一剑毙命,引来西厂督主雨化田,祭出天下格杀令。

赵怀安等人一路亡命到嘉峪关的龙门,消失于铺天盖地的黑沙暴中。

尘消风散后,西厂密探、鞑靼商队等江湖各路人马,再度投宿于龙门客栈这家大漠黑店。

为了更好的表现《龙门飞甲》所描述的那个场景,徐克导演用尽这三十年来对于立体电影拍摄技术的探索与尝试,从铺天盖地的立体电影狂潮的“硝烟”中异军突起,让我们看到一部可以高喊爽快的电影,影片中随处可见的徐氏元素,女扮男装的错位、漫天飞舞的黄沙等,此外娴熟的立体电影拍摄手法更是圆润、饱满了徐克的电影世界。

《龙门飞甲》贯穿始终的立体电影拍摄技术,无疑让我们看到了华语3D立体电影的最高竿,作为一门视觉性为主导的艺术形态,立体影片拍摄技术的发展无疑深刻地影响着电影艺术的进步,世界电影朝着3D的方向发展,华语片也一样,而《龙门飞甲》则让我们的华语片突破了曾经被视为鸡肋的立体影片阴霾,不再为3D而3D。

相比于普通的2D平面化影片,3D立体电影拍摄需要实现能够令观众对于影像会产生一种立体化的纵深度感的视觉表现,影片《龙门飞甲》在3D立体电影拍摄及慢动作的配合下让整个影视表现更具视
觉冲击力。

而IMAX的立体电影拍摄处理手段,让整部影片需要比传统影片更大,分辨路更高的立体电影拍摄技术手段。

对于技术的痴迷,徐克的解读颇有几分“使命感”,而这与同样痴迷于立体电影拍摄技术与全民推广的数虎图像更加不期而遇。

向徐克致敬,为了中国的武侠,为了中国的3D!
电影《战马》又是怎样拍摄的呢?
电影从一匹名叫乔伊的农场马展开视角,讲述了一个英国农场少年阿尔伯特在一战中的寻马之旅。

一战爆发后,阿尔伯特的父亲为了维持农场经营,无奈之下乔伊卖做军马。

战火纷飞,乔伊被用来向前线运输军火物资,虽然躲过了重重危险,最终还是不幸落入德军之手。

幸好得到一个法国小女孩艾米丽与祖父的悉心照顾才幸免于难。

冥冥之中,乔伊回到了英军战壕,与小主人阿尔伯特短暂相聚,可惜好景不长,伙伴再次分离。

而另一边,小艾米莉将不久于人世,临死前祖父答应她一定会为她找到心爱的战马乔伊,不过最终艾米莉的祖父了解到阿尔伯特对乔伊付之生命的爱时,愿意以区区一便士把乔伊卖给阿尔伯特。

《战马》秉持了斯皮尔伯格气势磅礴的大片气质,用一匹马的视觉向世人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和细腻的情感;虽然《战马》是斯皮尔伯格的新片,依旧是战争背景,但有所突破的是,这部新片不再讲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而是呈现一个人与他的战马一生的故事。

电影无时无刻都围绕着“友谊”而展开,无论是人与人,还是人与马,又或者是马与马,《战马》在细节上的细致打磨,成功的弥补了它在叙
事上的一点小缺陷。

它深度挖掘了战争背后疾苦的一众小人物,并不在爆破和枪林弹雨中展现惨烈,而是透过演员的表演将人与马之间的互动填充一丝温情,虽然电影煽情确实过了头,但是它却精准的拿捏住了人性,透过这些情感,斯皮尔伯格再度将生命观和价值观摆上台面,所以,战场上每个人都是失败者,《战马》也就不再单纯的是一部战争题材的电影,它系在每个人心中的情感成为支撑该片的一个柱子。

《战马》中主角“乔伊”——一匹马在被迫的情况下上了战场,离开了自己的好朋友,这本身就是一种唾弃人类私欲的表现,只是放在一战这样的大背景下,它就显得更加的突出。

人类总爱为自己的脸上贴金,总有无数让人同情的借口,透过乔伊的视觉,人类不再具有扮演“上帝”的资格,在这个平等的世界中,不光只有那些临危受命,战死沙场的士兵值得我们记住。

相比较以往好莱坞电影喜欢采用大制作以及各类高新技术来丰富自己的电影,本片既包含了万马奔赴战场的恢宏场面,也有乔伊与少年阿尔伯特在一起度过的快乐时光,充满着温馨的氛围。

根据对《龙门飞甲》与《战马》拍摄手法的分别阐述,我发现国内电影在不断采用新的拍摄手法,吸取好莱坞大片的拍摄经验;同时国外的电影也不再仅仅停留于大制作的层面,更加注重人物心里的描写,注重细节。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