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塑选修教案主讲:张涛艺术学院美术系艺术设计教研室2011年春季期雕塑选修教案教学大纲:名称、编写者:《雕塑》课程教学大纲湖北民族学院艺术设计教研室教材:名称、编著者、出版时间、出版社:《雕塑》陈刚编著2008年3月第二次印刷西南师大出版社教学目的要求:通过雕塑课程的教学,使学生达到一下目的:1、了解雕塑的概念、发展史与表现形式。
2、掌握三维空间造型能力和雕塑基本技法的应用。
3、熟悉雕塑的创作过程。
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主要措施:1、本课程属专业技法课以实践为主、讲授为辅,讲授、示范、课堂辅导、讨论相结合的课堂教学,课外以学生自学为主,注重对学生兴趣、自学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2、主要教学采用多媒体课件教学、幻灯、示范相结合的方式。
3、题式教学,作品组织专业习作展览。
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教学方法:课内讲授法、图片资料展示法、提问法、讨论法、案例比较法;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网络辅助、演示示范、教学实验。
教学重点:雕塑概述,雕塑的制作过程。
教学难点:雕塑的造型。
课内学时:36学时讲授内容:第一章雕塑概述一、泥塑的主要的理论1、泥塑的工具与材料泥塑工具的好坏可以说是直接影响泥塑的关键问题之一。
这里着重讲角色泥塑所用的工具,因为我们学习泥塑的主要目的是学习动画角色的造型。
①工作室:湖北民族学院艺术学院陶艺工作室。
②工具:a、木槌、木棒:这两件工具是在泥塑造型第一步上大泥时使用。
特别是在尺寸较大的泥塑塑造过程中使用较多。
木槌是用来拍实泥块的,使用的同时,它还可以利用木棒的平面在拍泥塑造型大形时,拍打出大形体块、面向和基本形体结构。
这些工具的尺寸可大可小,主要是根据泥塑的尺寸而定。
木棒的四个面中,可以把其中两个面加工平滑,另外两面保持粗糙,以便根据不同的表面需要而做出多种表面肌理效果。
b、泥塑刀:泥塑刀多种多样,材质也各不相同。
它们主要有:木质和金属,也有用合成塑做到,木质泥塑刀使用和方便携带、手感好,不易沾泥,可塑造多种多样表现效果;且木质刀压过的泥塑表面具有弹性,不死、不腻。
木质刀一般选用木质细腻、材质坚硬,具有韧性的木材制作,常见的有黄杨木和竹刀。
金属刀常见的有不锈钢刀和铜刀。
泥塑刀类别主要分:大号刀、中号刀、小号刀、刮泥刀、柳叶刀、圆头尖刀等。
c、泥塑转台:泥塑转台包括三部分:泥塑架、平面压力轴承和台面。
③材料:a、主料:泥塑最常用且最廉价的主材是泥。
它具有可塑性强,改动方便,保存难度小,温度适应范围大等优点。
从小泥塑稿子到大型雕塑,都是用泥塑造原型。
但不是所有的泥都适合做泥塑。
它必须黏性强、质地细的泥土。
目前我国常用的你有:黄泥土、青灰土、红色泥、陶土等。
b、辅材:泥塑辅材较多,它们主要都是用来加强泥塑的强度,这些材料有木质(木方、木块、木板等)、金属(钢筋、角铁、铁丝等)、综合材料(棕绳、棕丝、塑料薄等)等。
2、角色泥塑内部骨架:a、角色头像泥塑架子:角色头像泥塑架子有两种:一种是60cm左右的木方棒做芯棒,下端用短方木块在台面中心位置卡死钉牢即可。
另一种是用角铁或水管做约60cm左右长的芯棒,下端焊成”十”字架形,角铁连接,并钻孔。
以便用铁钉在台面的中心固定位置。
b、角色全身人体泥塑架子:由于角色全身造型的动态更为复杂,所以一根直的芯棒已经无法扎出动态复杂的形体了。
角色人体架子根据其角色设计稿决定其尺寸(一般不小于20cm,不大于50cm)。
人体架子由三部分组成:底部T形结构主要起巩固连接作用;中部是支撑部位,主要从泥塑的背部插入起到承重作用;上不是“”形部分,这部分的两端有孔,前端的可以插入三组铁丝,分别作为头、手、腿的内骨架造型;下部孔与中部孔连接,可调整泥塑的高度。
3、泥塑应注意的问题a、泥塑的观察方法:泥塑观察方法不同于绘画固定视点,泥塑观察应多角度观察,由大到小,制作过程中应多转动泥塑转台。
切忌一个角度长时间不变。
b、泥塑重心的把握:泥塑重心是泥塑制作过程中重中之重,一定要把握好重心,尤其是内部架子的重心,否则可能在制作过程中发生坍塌。
c、泥塑形体的把握及其塑造:泥塑制作过程中要对造型形体做到充分的把握,并在塑造过程中力求体量感的表现。
第二章雕塑的制作一、准备材料1、制作泥塑架子:按照角色设计稿造型、动态制作泥塑架子。
主要动态和空间形体的扭转。
2、泥巴:我院泥塑课程所使用的泥巴为陶泥,需同学砸碎后浸泡一段时间,然后揉泥,至软硬适中,即不易沾手,又易于捏塑。
3、泥塑工具:木棒、中号泥塑刀、小号泥塑刀、刮泥刀、铁丝、塑料薄膜等。
二、制作泥稿1、搭泥塑架子:按照角色设计稿造型、动态制作泥塑架子。
主要动态和空间形体的扭转。
2、上大泥:上大泥首先要求在相应的位置加一定体量的泥,把它用大木棒拍紧密,做出各部分的基本形,如头的卵形、颈的柱形、肩的方形、胸的倒梯形、梯形的盆骨、四肢的柱形、基座的方体或其他形体。
然后以基座台边的一边为基准面,确定基座的正面,塑出胸体的正面、头部的正面,并塑出或标出它们各自的长、宽、高尺寸以及相互间的比例。
再根据动态需要,做出头、胸、盆骨的仰俯、偏倒、扭转关系。
同时还应该注意整个泥塑的重心问题。
重点注意头、胸、盆的三大关系。
一般来说盆腔的正面动态由腿决定,重心在哪一条腿,则哪一边髂脊高,盆腔向放松腿倾斜。
而胸腔一般与盆腔运动关系相反,胸、盆腔侧面动态由脊柱的基本形决定。
一般来说胸腔为上仰,盆腔成下俯,头的关系由角色设计稿的形象设计决定。
正面解决各部的偏倒关系,侧面解决各部的仰俯关系。
另外再加上各部旋转关系。
整个泥塑拍紧压实后,再严格地检查耻骨、大转子、膝、踝关节、臀线、髂脊、胸角、颈窝、头顶的尺寸是否准确,再检查盆骨、肩、胸廓宽是否准确,并进行反复核对。
应向设计稿设计尺寸靠近。
最后强调基本型,头型、脸型、颈的长短粗细,胸的长宽厚薄,盆骨的大小与形状等等。
做完这些工作后还要检查有无掉泥、垮泥等现象;检查有无露架现象。
如有则要及时采取措施;如没有问题,用棕绳把泥稿缠绕一次,加强内部结构,以便深入。
3、塑大形:塑大形应先检查尺寸,看是否有不准确的地方,然后及时调整。
这种调整往往要“牵一发而动全身”,一个尺寸错了,很多尺寸都应相应变动,往往要调整动态和重心。
用线锥反复校队泥塑的重心,当明确对象的重心后,其他的形体一定要与这一重心和动态相协调、符合。
重心脚在受力情况下,从正面通常向外弯;从侧面看则向后弯。
这一阶段要求学生一要多观察、多思考、多理解、而少多手,看准再动手;二要用变化、发展、运动的观点来观察和塑造对象;三是要时时强调基本型。
在头脑中明确基本型的概念,才能有步骤地深入。
基本型是指形体的主要骨点所概括出的几何形体。
这些几何形体把运动和变化中的形体静止和固定下来了。
也唯有这些固定和静止下来的几何形体,才能让泥塑得以深入塑造和表现。
为调整泥塑动态基本型和体量关系,就需要把手的骨架动态弯好,加上大泥,并塑出基本型。
然后是进一步地深入塑造对象,塑出大的对称和解剖结构。
首先是内在的骨骼解剖;看看各个关节是否贯穿,有无由于肌肉的覆盖导致骨头变弯曲或被打断的感觉,应记住,无论对象怎么运动,骨骼长短,粗细是不变的,注意检查是否动态过大而违背了的自然结构,显于表皮的骨点。
肌肉的起止、穿插、挤压、拉扯和肌肉的走向。
应注意骨头的方硬,转折要明确;肌肉圆软,转折要模糊。
最后归纳整理,让局部的形和解剖从整体的形和解剖,体量上进一步靠拢设计稿。
4、进入细部刻画校正比例尺寸,加足体量,然后多角度调整动态和重心。
细节的深入。
入手的刻画,应把手掌和手指理解正方体。
要注意每个手指的方向性、面向的相互转换、体的翻转。
骨节与肉的关系,以及由于用力和动作的不同而产生的拉扯变形。
另外,骨节要方一些。
对脚的刻画,要注意对脚跟、脚弓、脚掌的体的理解;注意脚趾的小体积的变化、面向的变化、体的翻转,注意骨与肉软硬的变化,与手同样会形成挤压、拉扯、变形等等。
解剖关系要进一步准确。
解剖关系由大入小,关节部位的结构应强调做出骨点的方、硬,且转折要明确。
骨肉由大骨到小骨,起止要清晰,相互穿插覆盖要明确,甚至要注意肌肉的厚薄、弹性、受力紧张、非受力松弛、等情况。
节奏的安排,疏密松紧的调整要恰当准确。
表面形体肌理的塑造方面,光滑的、粗糙的、规则的、非规则、有意识的、无意识的等等要细心地体会。
同时要追求造型的特征和气质,以及作者的个性与个人感受。
有很多人不敢深入或无法深入,感觉越调整问题越多,无处下手。
经过多次的反复调整,这时,你可以按照步骤,像照片显影一样,一次一次的加深,但每一次都是从整体入手,使彼此牵制而不使某一处走快或过多,把每一步作品的完整性放到重要的地位。
你也可以从一个你有感觉或感兴趣的细节开始做起,使作品从这点扩展开去,从而越做越多,达到“做加法”的目的。
注意,每深入一步,就要时时回头照顾整体,以防破坏整体的形体关系。
5、调整完成在经过深入处理的“做加法”后的泥塑,有时给人感觉破碎而不结实、不饱满,或使人感觉到处紧张,不轻松。
这时就应整体调整,把过于紧张的地方放松,过于破碎的地方统一,不饱满的体量加足,不结实的地方尽量少去破坏它的表面,消除表面的阴影就行了。
从整体上对点、线、面和形体布局。
一般来说关节、骨点、细节是点;形体的外轮廓、形体的转折线、四肢都是粗细、急缓、长短不同的线;而像盆腔和盆骨这些大块明确的就是面和有量感的形体。
这些点、线、面、形体所产生的一种节奏和对比,使作品充满了变化和活力。
节奏的调整。
主要是调整动态所产生的节奏和形态的开合、松紧。
其次是疏密安排,以及点、线、面、形体的对比,同时体量和体量之间也存在一种大小、强弱的节奏。
再加上运动使这些体量的平衡感被打破,从而加剧了这种对比的节奏感。
虚实的对比。
有的地方“轻描淡写”,有的地方“浓墨重彩”。
一般说来,虚的地方体感减弱,转折简单,基本无细节,多处于阴面;而实得地方则体感较弱,细节多,面向变化丰富,转折明确、较硬。
对于角色造型特征的整体感受调整,以及作者对形体的最后调整处理,不光是指表面形体处理,同时也包括内在形体处理。
比如说调整夸张的动态、简化而概括的形体、拉长的形体、局部体量加大等等一些作者比较主观的东西。
第三章雕塑的后期制作一、泥塑摸具的翻制泥塑完成后,还需翻制成其他材料以便保存,最简单、常见的材料有石膏和玻璃钢(包括聚脂树脂和还氧树脂等)。
这里主要讲石膏材料的翻转。
翻模分为两种:一种“废模”,即一次性模,只能用一次的模具。
一种是“活模”,也叫块模,他可以用很多次,但模块较多,工艺难度大。
主要学习一次性模的翻制。
1、分块划线:即分模,其原则一为“少”而方便,这样是为了减少模具的错位,但如果太少则挖泥和灌浆不太方便。
二是要避阴就阳,多在阳面开模而不在阴面开模,以防卡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