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高中语文《唐宋词第十一课一蓑烟雨任平生——抒志咏怀定风波》29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定风波》导入:《自题金山画像》【幻灯片】这四六二十四个字的绝命诗,沉痛地总结了诗人的一生:黄州惠州儋州,都是苏东坡的贬谪流放之地,九死一生之地。

在苏东坡的一生中,至少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困顿之中,在贬谪流放之中,在苦难之中度过的。

所以要真正的了解苏东坡,必须了解他的被贬谪的生活。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dān)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幻灯片】频遭贬谪,一生历典八州,身行万里,走过无数穷山恶水,却都处如天堂,他说“此心安处是吾家”。

苏轼被无数小人中伤下狱,朋友背叛,同道反目,见识了人世间万千丑态却说“眼前见天下无一不是好人”。

他这样描述自己的一生:“载歌载舞,深得其乐”,可见苏轼是潇洒超俗的,乐观开朗的,旷达的。

特别是最后一句:“即使在南方那种蛮荒之地死上很多次我也不感到悔恨这里能游览到生平所见最奇异与险峻的风景也足以使我得人生充满精彩”。

今天,我们来学习《定风波》,了解他被贬谪而生活在最底层最苦难之中,又怎样保持并且修炼他那光彩迷人的优秀的精神特质,而最终成为一个纯净的伟大的人。

齐读学习目标【幻灯片】学习目标:1、品其人。

分析评价,探讨把握苏轼的形象。

2、悟其思。

研读文本,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哲理。

诵读本词积累感悟(齐读之后,出示下列内容)【幻灯片】俞文豹在《历代诗余引吹剑录》谈到一个故事,提到苏东坡有一次在玉堂,有一幕士善歌,东坡因问曰:“我词何如柳七(即柳永)?”幕士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东坡为之绝倒。

【幻灯片】铜琵琶,即铜制琵琶,言其声调铿锵有力;铁绰板与红牙板都是古人演奏音乐时用来打节拍的乐器,前者为男歌手所用,音调响亮有力,后者一般为女歌手所执,音调细腻清脆。

所以,读本词,应该读出豪放旷达的词风。

过渡语:豪放派的词是不是就仅仅只有在写景上:博大壮阔、气象恢弘,在抒情上:豪迈奔放这一类呢?不是。

还有一种豪放,豪放在词人豁达的精神和情怀。

赏析诗词——解读小序【幻灯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今湖北省黄冈县),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大影响。

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此词作于贬谪黄州后的第三年,是年春,诗人至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新购田地,归途遇雨,心有所感,遂赋此词。

欣赏上阕:【幻灯片】(1)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写雨,抓住雨怎样的特点来写的?雨骤风狂。

(2)“莫听”、“何妨”、“谁怕”、“徐行”且“吟啸”,描写了词人怎样的心态?莫听―超然物外何妨―镇定自若谁怕―向风雨挑战的倔强吟啸且徐行—潇洒闲适穿、打:极言雨急雨大,指风穿过树林在叶子上发出的沙沙声像,很形象,给人以十分真切的感受。

徐:苏轼在风雨中独自漫步吟诗长啸,鲜明独特的个性一下子突现出来了。

轻:他手持竹杖,脚穿草鞋,在雨中拖泥带水,不会比骑马轻便,以此体现他内心的轻松。

谁怕:怕什么呢?起强调作用,表现作者的胸怀、抱负。

上片:词的上片写冒雨徐行时的心境。

首句写雨点打在树叶上,发出声响,这是客观存在;而冠以“莫听”二字,便有了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作者的性格就显现出来了。

“何妨”句是上一句的延伸。

吟啸,吟诗长啸,表示意态安闲,在这里也就是吟诗的意思。

词人不在意风雨,具体的反应又怎样呢?他在雨中吟哦着诗句,甚至脚步比从前还慢了些哩!潇洒镇静之中多少又带些倔强。

“莫听”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道出了苏轼的心境。

对客观事物,客观存在不要太在意。

不妨去欣赏它。

人们都说,生活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那么如何才能善于发现呢?不妨学学苏轼。

我们多数人都为外界的各种不顺心的事而烦恼,不妨去学着欣赏,大不了就像学看一幕悲剧一样,其实悲剧的人生才有价值。

“何妨”见俏皮的挑战色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这两句似乎是说穿着草鞋、拄着竹杖在雨中走得很轻松,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的呢? “竹杖芒鞋”三句并非实景,而是作者当时的心事,也可看作是他的人生哲学和政治宣言。

作者是否真的是“竹杖芒鞋”,并不重要;拄着竹杖,穿着草鞋,本是闲人或隐者的装束,虽然轻便,焉能与骑马之快捷相比?穿着草鞋走泥泞之路是不可能轻松的,这个“轻”字分明指心情轻松,它的实质用意只能是“无官一身轻”。

一蓑烟雨任平生【幻灯片】思考:“烟雨”是否仅指自然界的烟雨?这一句最精炼传神的是哪一个字?请简要赏析。

“一蓑烟雨任平生”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

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这表示能够顶得住辛苦的生活)。

这一句不是写眼前景,而是想心中事,因为“雨具先去”,当时并无蓑衣,而“烟雨”则是江湖上烟波浩渺、斜风细雨的景象,一语双关,“烟雨”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作者申明,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现在所面临的政治祸难又算得了什么?表达了苏拭想退隐江湖、自在地度过一生的心愿。

“任”字含放任自由之意,见出自若、自信的胸襟。

我没有什么身外之物,下雨也只要有一蓑衣就行了,管你三七二十一。

燕子很轻盈才能飞的很敏捷。

风筝很轻,才能飞得很高。

人只有不被声名荣誉所累才能领悟人生真谛。

一个“任”字,表现出苏轼要坦然面对风雨的信心与决心。

“炼字”鉴赏策略:【幻灯片】第一步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和运用了什么手法(释含义明手法)第二步展开联想和想象,把你认为好的字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描景象)第三步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者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或在整体上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点情境/表感情/谈作用)参考答案:【幻灯片】这句最精炼传神的是“任”字。

1、“任”有放任自由之意,“烟雨”一词一语双关,不仅指自然界的风雨,更指人生的风雨,兼指政治上的风风雨雨。

(释含义、明手法)2、词人披着蓑衣在风雨里过一辈子,也处之泰然,暗示自己完全有能力有气度来面对人生道路上的各种政治风雨的考验。

(还原到句中,描摹景象)3、这句词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词人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镇定自若、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显示出词人旷达、自信的胸襟。

(谈主旨,整体表达效果)总结人物形象1:风雨中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板书: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读下片并思考:雨停了,苏轼人生中最大的一场雨也结束了,那么在这场大雨过后,苏轼对人生有了怎样一种新的认识呢?抓住哪些字句?【幻灯片】“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给我们怎样的人生启示?【幻灯片】启示:A阳光总在风雨后。

B也许正当我们感到绝望的时候,希望和转机已经在前面等着我们了。

C失败和成功是一对孪生兄弟,失败来了,成功还会远吗。

D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E阴雨之后必有阳光,生活中要充满乐观和希望。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这三句由心中事折回到眼前景,写雨过天晴、寒风吹拂、斜阳晚照的眼前景象。

刚才是冒雨而行,虽衣裳尽湿却不觉冷;现在雨停风起,反而感觉微凉;山头夕阳又送来些许暖意。

作者在逆境中看到曙光,这就是他的旷达了。

但也隐隐地透露出作者在这几年的劫后余生中,余悸尚未完全消尽、政治风雨令人更加清醒、晚境或尚有望等既达观而又复杂的心情。

讨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幻灯片】表面意思是: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深意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超然物外;旷达自适,但并不颓丧沉沦。

人生有顺逆,有成败,有荣辱,有福祸。

但无论处于何种境地,我们都要以坦然而超脱的心态去对待。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三句复道心中事,含蕴深邃。

表面上似乎是说,回到住处,再看路经之地,既不是风雨交加,也不是朗朗晴空;天晴后,回头看看“萧瑟处”,刚才还是大雨,现在已经天晴了,大自然就是这样,月圆了就缺,缺了有圆,反复循环。

雨后便是天晴,天晴后便是下雨。

如此循环,难道不是“也无风雨也无晴”吗?佛说“菩提本无树,明净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当你心静如湖水,全不在意外在事物的得失时,你便可以领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快乐了。

实际上,“风雨”比喻词人生中的逆境,如各种政治打击和人生险途。

“晴”比喻春风得意的顺境。

“萧瑟处”隐喻宦途风雨,“归去”是用陶渊明的“归隐”之意,而“也无风雨也无晴”则是说,有了归隐之心也就无所谓什么宦海的风雨或晴天了。

显然,这里的主要心态是旷达,主要意向是隐逸。

总结人物形象2:雨过酒醒后的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人物形象鉴赏方法:1、要知人论世,关注背景。

鉴赏时做到先了解作者,准确把握与诗人有关的资料,如生平经历、代表作品、所处时代特征、作者的政治主张、具体的创作背景。

2、注意细节刻画,抓住人物特征。

动作、语言、神态和心理描写3、注意艺术手法的运用。

正面描写、侧面描写、正侧结合、虚实结合、白描、烘托、对比。

答题模板:1、塑造了什么人物形象(概说)2、结合诗句分析人物性格(结合表达技巧)3、形象表现出的意义(情感、理想、追求、个性等)参考答案答:1、全诗表现出一种潇洒旷达,泰然处事的文人形象。

2、上片“一蓑烟雨任平生”句,将词人一生的坎坷磨难,以及泰然自若的生活态度,尽行囊括.下片“也无风雨也无晴”丰富了词的主旨,展示出词人处变不惊、不随物悲喜的超脱有人生观.3、表达了作者旷达的胸怀、开朗的性格以及超脱的人生观. 板书:雨后东坡——堪破人生晴雨的智者合作探究:【幻灯片】有人说“归”是全词的核心所在,苏轼的“归”和陶渊明的“归”是一致的吗?为什么?“归去”——回归自我面对风雨,谢灵运归去了工丽的山水诗中消磨个体生命,陶渊明归去了世外桃源独善其身归隐田园,苏轼的归去遵循心灵的指引,积极实现人生的关照和超越,在生命的左岸和右岸之间,独守那份朴拙、持重、超然、旷达的自我。

他不同庄子、陶潜,苏轼人生态度是入世而非出世。

他宦海沉浮一辈子,他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

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

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

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

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