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判断推理笔记

公务员考试行测之判断推理笔记

判断推理
图形推理规律+重构
类比推理二元关系+二级辨析
逻辑推理推导+论证
定义判断关键词+复合型论证
一、图形推理
(一)整体概述
组成凌乱——数量变化:数数、规律
组成相似——样式(形状)变化(内在属性、外在形状)
组成相同——位置变化(静态变化、动态变化)
(1)数量:点、线、角、面、素、封闭区间、笔画(一笔画成、相同、递增递减) 规律:递增或递减、对称变化、隔项数量变化、数量相加
(2)位置:
静态位置关系:内含、相交、相切、相离、左右(字体结构)、上下(字体结构)
动态位置关系:平移、旋转(时针法区分:方向改变为翻转)、翻转
(3)样式(形状):
对称、图形组合(拼图、重叠、重叠变色、重叠变形)、图形求同
a.外在形状(相似):1.顺序(样式遍历:缺谁补谁) 2.轮廓:加减同异
b.内在属性:封闭、曲直、对称轴、凹凸
特点:一个元素比较乱常见于内在属性(含同一直线、曲线、对称轴、一笔画成);
两个元素比较凌乱常见于位置类
(4)空间重构(空间几何体):三视图折纸盒
相对的两个面必然有且仅有一个面被看到。

特殊面法:一个面特殊——形状
两个面特殊——相对、相邻(公共边)
三个面特殊——时针法、描线法/公共边(找特殊图形)、
(二)解题思路
1、观察角度
1)构成与部分
2)直线与曲线
3)封闭与开放
4)整体与部分
2、推理顺序
数量——形状——位置
3、变化路线
图形推理:递增或递减、对称变化、隔项变化
类比推理:横向路线、纵向路线
九宫格:横向、纵向、“米”字、“O”字、“S”字
二、类比推理
概念外延关系:相容关系【全同关系、交叉关系、包容(种属)关系、组成关系(整体与部分)】、不相容关系【矛盾关系、反对关系】
内涵映射关系:必然与或然(盐、咸)、对称与反对称(正方形、边长)、充分与必要(下雨、地湿,勤奋、成功)、共变与反变(理解、费解)
词语语义关系:近义词、反义词、意义词、常识类
词语语法关系:主谓关系、主宾关系、谓宾关系{双主语(同一谓语)、双谓语(同一宾语/主语)、双宾语(同一谓语)}
八大热门考点:全同关系、包含关系、组成关系(整体与部分关系、矛盾与反对关系、对应关系、事物发展的逻辑关系、作用与作用对象关系
三、定义判断
定义项:邻近的属+种差
拆分比较
归类排除
关键词出没+多定义比较
关键词:1 主客体 2 两类状语(时间、目的、原因)3 想法、方式、行为 4 结果、效果
形式原则:关键词;逻辑原则:辨析与匹配
辨析:格外注意定义的杂糅
匹配:寻找定义的主要区别
1、单定义判断
a.单关键词:主(一类名词中一个最特殊的)、客、属、行为状语(方式、目的、原因)。

主、客、属都在“的”之后。

例:美丽的张三打可爱的李四的行为。

(主:张三;客:李四;属:行为) b.多关键词:和关系与或关系(和:全具备;或:某一个)、多句子成分搜索2、多定义判断
辨析:寻找定义主要区别;区分定义杂糅(例:获得性印象管理和保护性印象管理)
匹配:逐个定义都要理解、逐个与例证辨析
四、逻辑推理
(一)概述
1、题型
推理:
翻译推理
特征:以关联词来链接两句话,并确定二者之间的具体逻辑关系。

如:如果…,就…;只有…,才…;除非…,否则不…;…或…,并且题干是要求推断结论时,可以断定是翻译推理题。

真假推理
特征:如果题目明确了题干的表述中有错误,或者存在有真有假的情况,就可以断定该题是真假判断题目。

常见问法有:
如果四人有且只有一个说真话/假话,则以下哪项断定成立?
分析推理
特征:给定一组对象,给出若干信息,进行信息匹配。

归纳推理
特征:要求由题干推出结论类
论证:加强论证、消弱论证
形式逻辑
单观点的题目特点:背景材料+论点的结构,论点说明一件事怎么样。

双观点题目:讨论两件事之间的关系
日常逻辑:题干中一般是经过试验或者数据统计得到结论。

常见的有对比实验、类比实验和数据关联。

2、原则
条件为真原则:陈述被假设是不容置疑的正确的
头脑清空原则:不需要任何附加说明
答案最优原则:选择一个最恰当答案
(二)翻译推理
第一步:翻译
如果P,那么Q;只要P,就Q;为了Q,一定P。

P→Q
只有P,才Q;除非P,否则不Q。

Q→P
P且Q为真;则P和Q都为真
P且Q为假;则P和Q至少一个为假
P或Q为真;则P或Q至少一个为真
P或Q为假;则P或Q都为假
或A或B;-A—>B,A—>-B
第二步:推理
P→Q的逆否等价公式:-Q→-P
针对“P→Q”,否前或肯后都不能得到任何必然的结论。

但是,加上“可能”二字就可以了。

所有的S都不是P等价于所有的P都不是S.
所有的S都是P. →有的P是S,也就是有的S是P.(有的没有逆否命题)
A必须B=A—>B;许多=有的;但=且:A但不B=A且-B
第一步:翻译将题干信息翻译成“→”的形式;
第二步:优先信息寻找条件中的确定信息
第三步:推理通过确定信息推知不确定信息
第四步:得到结论
(三)真假推理
矛盾关系
1)并非某个人是=某个人不是
2)并非某个人不是=某个人是
3)并非所有人是=有的人不是
4)并非有的人不是=所有人是
5)并非所有人不是=有的人是
6)并非有的人是=所有人不是
从属关系(差等关系)
1)所有人是(真)→某个人是(真)→有的人是(真)
2)所有人不是(真)→某个人不是(真)→有的人不是(真)
反对关系
“所有人是”与“所有人不是”之间是上反对关系:可以同假,必有一假;“有的人是”与“有的人不是”之间是下反对:可以同真,必有一真。

三种关系:
矛盾关系:一真其余全假,一假其余全真(对象一定要相同)
反对关系:“有的”和“有的不”,必有一真;“所有”和“所有不”,必有一假。

包容关系:一真前假,一假后真。

两个有的必有一真,两个所有必有一假。

矛盾命题:有的是与所有不是;A—>B与A且-B;存在和不存在。

联言命题(且命题):一假全假,全真才真。

选言命题(或命题):一真则真,全假才假。

第一步:确定题目为几真几假的真假类型;
第二步:寻找条件间的矛盾/反对/包容关系;
第三步:通过技巧得到确定信息
(四)分析推理
答案信息充分
第一步:判断是否答案信息充分;
第二步:根据约束信息排除选项;
第三步:排除后得到答案。

题干信息充分
第一步:判断是否题干信息充分;
第二步:寻找条件中的极端信息;
第三步:通过最大信息(甲乙丙河南人)和最小信息(例:红蓝紫盒子)推知其余信息;
第四步:推导得出结论。

(五)归纳推理
肯定主题词(红蓝色:红并列蓝)、排除无关项
第一步:确定主体词选择选项中含有主体词的选项;
第二步:排除无关项/使用原则排除有无关项的选项;
第三步:选出正确答案
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强加比较
主体→小(主体越小越好不能扩大:苹果长树上,水果长树上)
客体→大(客体种属越大越好:我有一个苹果,我有一个水果)
主体词选项中出现无关词要加可能则正确(例:《中国读本》可能授权国外出版商出版)
细节题从下至上
总结:
归纳可以推出(自上而下):确定主题词,排除无关项
归纳无法推出(自下而上):无中生有、偷换概念(大小偏)、强加比较(取代) (六)论证—形式逻辑—加强论证
第一步:读取论证结构选择需要加强/削弱的靶子
第二步:确定加强/削弱的内容思考清楚几种主要的加强/削弱的方法
第三步:选出正确答案
一句话:
强加强:旁人不灵、没我不行
弱加强:再说一遍(前面没说清楚/说的比较隐晦)、举例子(解说)/原因(解释清楚即可)
两句话:搭桥(挖掘孤立点、给孤立点搭桥;例:成交量和楼价)
(七)论证—形式逻辑—削弱论证
一句话:反说一遍(解释清楚)、举个反例(原因解释)、旁人也灵、没我也行
两句话:A —B :-A 、A且-B(强削弱)
典型错误:-A且B
(八)论证—日常逻辑
第一步:确定主体词选择含有主体词的选项
第二步:排除无关项/使用原则
第三步:选出正确答案
对比实验:无他因(加强)、他因(削弱)
类比实验:典型(加强)、样本特殊(削弱)
数据共变:解释原因(加强)、因果倒置(削弱)
(九)判断推理之秒杀计
1.真亦假来假亦真
“某人”称这件事“不是他“的时候,就是“他”
2.信息唯一是关键
有一个信息只出现了一次,那么这个出现一次的“唯一信息”是解题的密码。

3.可能性与一定性
出现“可能”二字的选项往往是正确选项。

4.论证中数据支持
当逻辑论证的题型中论据是一组数据的时候,答案中往往也会出现一组数据。

5.种类属性要一致
类比推理中的4词填空题型,只要利用对应法,找出和已知词项的种类属性一致的,与之对应的未知词项即可。

6.或增或减看趋势
图形推理数量特征中应用
7.相同选项需排除。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