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外美术史简答、论述题汇总

中外美术史简答、论述题汇总

简述题中国部分1、简述原始彩陶的形象特征,装饰特点仰韶文化:A半坡彩陶圆底和平底为主,小口长颈,大腹壶,圆唇鼓腹罐风格朴实厚重红底黑彩,纹样朴素,多是抽象几何纹样和较复杂的动物图形,尤以鱼纹著称B庙底沟彩陶大口小底曲腹盆和碗,有沿边多弧线组成的花瓣式连续图案C马厂彩陶大圆圈纹,卷曲纹,勾连纹,蛙形纹四大圆圈式构图,极少锯齿纹,单色条纹多马家窑文化:A马家窑彩陶花纹繁密,以黑彩绘于橙黄器表之上,多漩涡图案,以等粗的圆曲线条反复盘绕,均匀对称波状纹,漩涡纹,弦纹B半山彩陶小口,宽肩,大腹,双耳稳重大方红黑两色相间的锯齿纹和漩涡纹,几何纹,螺旋纹,波状纹,折线纹,网格纹3、谈谈原始雕塑的形象特征我国原始时代雕塑大致分两类,一类是单独的圆雕作品,一类是器物的附饰。

以表现动物和人物为主,以随意捏塑的作品居多,手法粗简,造型幼稚。

审美与功用合一。

风格:造型写实体现观念:生殖崇拜,祈求丰收,母系氏族权威象征,巫术崇拜玉雕主要是审美功用。

4、青铜艺术的造型和艺术特征夏代:早期无花纹,拙朴商代:鼎盛(第一高峰)二里冈:薄胎,少纹饰,深腹,空足,上粗下细数量大增,种类复杂,单类器型丰富多姿,造型凝重结实,纹饰繁缛兽面纹(饕餮纹),龙纹,凤鸟纹,乳钉纹殷墟:大型化,厚重化倾向西周:变革酒器减少,石器礼器增多,铭文加长,宗教性的神秘气息减弱,纹饰与造型也渐趋粗率简朴环带纹,重环纹,鳞纹,窃曲纹,鸟纹纹饰不再给人神秘恐怖,而是质朴洗练,疏朗畅达,富于韵律感,装饰性强春秋:再生出现了清新流畅,纤巧华丽的新风格,铸造上向玲珑剔透发展战国:世俗(第二高峰)精致灵巧,造型随意多样使用错金银,镂刻,鎏金等装饰技术纹饰大量描绘人物活动,现实生活场景5、秦汉时期雕塑艺术主要艺术特点是:形体高大,崇尚写实,手法严谨;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其特点主要体现于俑像雕塑,在中国古代雕塑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的产生和发展,与社会的变革有着直接的关系,标志着秦代雕塑艺术的卓越成就,再现了秦军奋击百万、战车千乘、勇于公战、怯于私斗的精神风貌,体现了王权的极度威严。

但是的杰出作品有:秦兵马俑,马踏飞燕,汉瓦当,石虎,马踏匈奴6、五代绘画的高度成就三大画科:人物,山水,花鸟宫廷人物画:西蜀统治者首创中国皇家造型艺术机构翰林图画院,南唐的统治者也建立相同机构。

画院中的画家直接服务于帝王贵族。

风俗画和肖像画发展起来,促成了中国人物画的进步。

周文矩是南唐画院特诏,代表作《重屏会棋图》,描写南唐皇帝李璟与三个弟弟下棋场面。

笔法为战笔(也称颤笔)水纹描。

顾闳中也是南唐画院画家,代表作《韩熙载夜宴图》,以长卷形式表现南唐大臣韩熙载家中夜宴全过程。

突出生活场景描绘和人物内心刻画。

线条流畅细腻,色彩绚丽又雅致沉着,构图张弛有致,代表五代时期人物画最高水准,也是中国人物画最重要作品之一。

北方山水画派:代表人物有荆浩,关仝荆浩:创作全景式构图的山水画和皴染结合的方法,代表作《匡庐图》,著有山水画理论著作《笔法记》,是中国系统论述山水画创作方法和艺术准则的最早著作。

关仝:画风有“关家山水”之称,代表作《关山行旅图》南方山水画派:董源:笔法“披麻皴”,皴擦点染并用,代表作《潇湘图》,《夏景山口待渡图》巨然:代表作《万壑松风图》,《秋山问道图》花鸟画:黄荃:西蜀宫廷画家,严谨写实。

与哥哥,儿子形成黄氏宗派画风,代表作《写生珍禽图》徐熙:南唐画家,作画即兴而成,突破唐以来花鸟画细笔填色传统7、论述宋代山水画发展的高度成就中国的水墨山水画始于唐,成于宋,全于元。

宋初:以李成和范宽为代表李成:以画寒林平远著称,善用淡墨表现丰富层次与虚旷空间,画风清润幽渺,墨色精微,被誉为“得山之体貌”,代表作《读碑窠石图》,《晴峦萧寺图》范宽:能深入自然,擅画雪景,笔法“雨点皴”,被誉为“得山之骨”,代表作《溪山行旅图》,《雪景寒林图》,《雪山萧寺图》北宋中期:以郭熙为代表郭熙:画树用草书笔法,多作“蟹爪枝”,画山石用圆笔侧峰勾勒,再加淡墨渲染,形成独特面貌,人称“鬼面石”,“乱云皴”,代表作《早春图》为北宋美术理论家,与儿子合著《林泉高志》,标志着中国山水画理论已进入成熟阶段米家山水:米芾,米友仁父子以墨点方式表现江南烟雨景色,不求工细严谨,开创了与流行的李成、范宽画法不同的山水画面貌,被称为“米氏云山”或“米家三水”,作画不求工饰,崇尚天真自然,能打破中国画以线为主的常规,开创“戏墨”之风,代表作《远岫晴云图》小景山水画:表现小景致小情趣,多是册页小幅,雅致精巧青绿山水:唐代兴起,画风日趋细腻,造型严谨写实王希孟:细腻富丽严谨的山水画,宫廷装饰需要,代表作《千里江山图》南宋:富有情感色彩和浓郁诗意,有留白,南宋四家开拓出“水墨苍劲”的局面李唐:喜用“大斧劈皴”,擅画人物、牛、苍劲雄峻的山水,代表作《万壑松风图》刘松年:擅画西湖风景,是南宋院体画风代表,水墨青绿结合,代表作《四景山水图卷》马远:大胆剪裁取舍,以平视和仰视角度,描绘山水局部,画面上留出大面积空白,称为“马一角”,代表作《踏歌图》夏圭:“夏半边”,擅长长卷,代表作《溪山清远图》8、论述“元四家”的艺术特色黄公望:曾得赵孟頫指点,取法荆浩,董源,以水墨或浅绛法画家乡山水,画风平淡自然,代表作《富春山居图卷》《九峰雪霁图》《快雪时晴图》吴镇:作画吸取董源,巨然皴法,笔墨清润,表现苍茫气象,喜作渔父题材,常题诗其上,画作景象空旷萧索,代表作《渔父图》《秋江渔隐图》《竹谱册》倪瓒:山水表现太湖风光,意境清幽而荒寒萧索,带有孤独寂寞的色彩,绝少设色,笔墨松秀简淡,代表作《渔庄秋霁图》《虞山林壑图》《容膝斋图》王蒙:是赵孟頫的外孙,山水多表现隐居生活,开创“蜜体”,运笔和写景富有层次变化,章法稠密,景色郁然神秀,有画人物,代表作《春山读书》《青卞隐居》《夏山高隐》他们的作品体现出萧条淡泊,荒僻静寂,远离人间烟火的气息,在艺术上追求个人性灵的抒发,写胸中意气,反对形似,提倡“墨戏”,以自娱为主,不趋附社会审美爱好。

使中国山水画到这时,彻底抛弃了匠气的唐宋彩画传统,走向空灵超脱,注重意趣的方向。

9、名词解释:扬州八怪进入18世纪后,大批画家涌入扬州,其中一些能适应社会需要,重视生活感受,使用阔笔写意方法抒发性灵,在花鸟方面有特殊成就。

因为这些人画风与传统的正统面貌迥然不同,被人们成为“扬州八怪”。

其实,“八怪”并不止于八个画家,所以也称为“扬州画派”。

论述题:1、谢赫《画品》是一部怎样的著作?“六法”的内容是什么?试述“六法”对于中国美术理论发展的重要意义?答:魏晋南北朝是绘画评论和绘画史著作创立的重要时期,在此以前绘画评论只有零星片断,且往往依附在经史之中。

东晋顾恺之的《论画》和南朝宗炳《画山水序》王微《论画》是现存较早的绘画理论著述。

随着绘画实践的扩大和深入,需要对前人创作给予品评和总结,画家谢赫的《画品》(《古画品录》)就是一部较为系统完整的绘画品评专著。

谢赫大致经历齐梁两朝,生卒年代已不可考。

《画品》写于梁代,书中对魏晋以来27位画家进行评论。

《画品》首先阐明了绘画的功能和艺术要求,即品评绘画的教育功能和艺术标准。

作者继承秦汉以来重视绘画的教育感化作用的传统,明确提出绘画具有“明劝戒,著升沉,千古寂寥,披图可鉴”的政治作用,在此前提下列出品评画家优劣的六条标准“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采,经营位置,传模移写。

把生动地反映人物精神状态和性格特征,使作品具有强大感染力的“气韵生动”列为首要准则,其次为用笔及形、色、构图、临摹学习等绘画造形技巧。

“六法”的提出具有绘画实践及理论研究的总结意义,对中国绘画理论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谢赫在对画家评论中有许多精辟的主张:强调画家深入生活观察和生动准确地表现对象,称赞“观察详审”,“人马分数,毫厘不失”,批评“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的倾向;重视深刻表现人物的精神状态,赞许作品能“颇得壮气”,“颇得神气”,“极妙参神”;对只停留在外表琐碎“精谨”的描绘而“乏于生气”表示不满;反对“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的保守作风,认为“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只有“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古则今”,“动笔新奇”,才能“有过往哲”,促使绘画水平得到提高。

2、两宋时期出现了哪些具有影响的文人画家?他们的艺术主张是什么?答:文人画指封建时代文人士大夫创作鲜明反映他们生活理想和审美趣味的绘画。

文人画艺术潮流兴起北宋,活跃于元明清时代,在中国美术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他们注重文学修养,强调主观意趣的表达,进一步注重笔墨书法因素及特定的艺术形成的追求。

宋代的著名文人画家有李公麟、苏轼、文同、米芾、米友仁、扬补之、郑所南、赵孟坚等人,他们的创作和理论主张奠定了文人画发展的基础。

李公麟是宋代卓越的文人士大夫画家。

他精文学,善鉴别古器物,尤以绘画著称。

李公麟绘画表现范围广阔,道释、人物、鞍马、宫室、山水、花鸟无所不能,且精于临摹古画。

他的绘画作品塑造当时不同社会阶层的多种人物生动形象。

苏轼以文学知名于世,精于书法,亦能画枯木竹石。

他的绘画理论通过著述诗文题跋大量阐述,产生了较大影响。

苏轼论画,重视构成艺术形象的主观方面,并在绘画中表现一种超脱世俗、富有诗味的情怀思绪,强调艺术形象的内心根据,认为仅凭技巧修养还不能构成艺术的最高境界。

他认为:“论画以形似,见与儿童邻。

赋诗必此诗,定非知诗人。

”提出了“诗画本一律,天工与清新”的文人画艺术主张。

他虽然也称赞吴道子、崔白、郭熙的艺术,但更推崇王维。

苏轼较早地提出“士人画”的概念,并把它与“画工画对立起来。

苏轼评画又有“常形”、“常理”之理论,以描绘山石竹木云水而表达“厌于人意”之绘画为上品。

传为轼的绘画作品《木石图》反映出文人画家艺术形象更注重主观意趣的表现,并不斤斤计较形似与否。

文同和米芾是与苏轼同时的重要画家,文同的“湖州竹派”与米芾的山水画风格对于文人画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

文同是诗人兼书法家,长于墨竹。

他与苏轼一样着重在绘画创作中表现主观情怀,运用书法用笔把五代以来兴起的墨竹画推向新水平,开创出了“湖州竹派”。

米芾精鉴收藏,善书法,与子米友仁(1074一1153)并以画水墨云山著名,自称“墨戏”,用水墨淋漓表现江南烟雨迷蒙景色,世称“米家山水”。

墨梅亦始于北宋,扬无咎是善画墨梅的文人画家。

他所画墨梅朴素无华,具有高雅绝尘的气质。

传世之作《雪梅图》寥寥数笔勾出瘦硬枝杈,形象单纯而鲜明,《四梅花卷》画含苞、初开、盛开、花谢四种状态,并题词抒情,体现了士人画诗书画并重的要求。

3、清初四僧是哪些人?并分析其中一位的艺术风格成就。

答:“四僧”是指八大、石涛、髡残和弘仁四个和尚。

这些画家重视感受生活,观察自然和独抒性灵,不以再现前人意境情调上的成就为满足,不限于临摹,不囿于古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