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与安生观后感
你看过电影七月与安生吗?看完电影您的观后感是怎么样
的呢?下面是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七月与安生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到
大家!
其实,七月与安生,小说和电影,我早早就看过了,看
过电影后也写下了一些自己的观后感,只是时间或是自己懒惰拖
延症的原因,一直没有动手写一篇关于它的文章,最近看了张洁
的《爱,是不能忘记的》,有些思想在里面,突然就想来谈谈七
月与安生。
七月,安生,是两个女孩的名字。
七月如火,热情奔放;
安生的意思是安稳平静地生活,你一定会认为她们的性格如同她
们的名字一样吧,恰恰相反,七月柔情似水,安生热情似火,七
月传统乖巧,安生叛逆张扬,这样两个如此相反的女孩确是一见
如故,成为了无话不淡的亲密朋友。
安生来自离异的家庭,七月
温馨完整的家庭给了她很多以前无法体会到的爱。
从小一起长大
的她们可以一起上学一起玩耍一起洗澡一起谈未来,亲密无间,
形影不离。
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安生是七月的影子,我是这句话更贴切地形容她们,七月不只是性格温柔的传统女孩,而是披着乖乖女外衣内心向往冒险的充满矛盾的人,从影片回放
中看到砸警钟的居然是七月,不然你一定会认为是安生,因为安
生本来就是个桀骜不驯的人;安生生活的缺失和不完整造就了她要
不停的流浪,个人觉得她的流浪并不是她愿意的,只是迫于生活,流浪久了的心会慢慢趋于想要安定的生活。
而七月随后的流浪却
不同于安生的流浪,她是愿意的,是她压抑已久的天性。
因为她
们都在彼此的身上看到自己隐藏的影子,有自己另外一面所隐含
的被压抑的天性,可能也真因为如此她们才被彼此吸引,惺惺相
惜。
她们在离开彼此之后也努力活成对方的样子。
到结局的最后,七月与安生真是如她们的名字一样得到了最终的归宿。
比起小说个人更喜欢看电影,影片《七月与安生》不像《微微一笑很倾城》那样是与小说一模一样的剧本,对话对白一
句不漏,它结局不一样,看小说要仔细品味里面的情节,可能个
人比较懒脑补,觉得影片更直观生动,能直接从演员的表情行为
思想中得到信息,更为重要的是影片的确是把七月与安生的性格
情感等表现出了它应有的东西,一切淋漓尽致。
如果你问我愿意
成为谁,我会说我也不知道,七月太过安定,安生太过流浪,我
既不愿意过着太过安定的生活,乏味枯燥如一潭死水泛不起一丝
涟漪,也不愿太过于流浪,不停地奔波,心是无处安放的,没有
安全感。
或许有些人,大多数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女儿能成为七月,人生按部就班的,考大学,毕业后回到老家的城市工作,找
个老老实实的人结婚生孩子,女人就该这么安安稳稳地过日子,
少些折腾,这样的人生才是完美的,但你不觉得着其中缺了点什
么吗?是人生的阅历啊,到老的时候或许你还能津津乐道地跟你的
儿孙回味人生的酸甜苦辣呢。
所以至少还是要出去看看吧,累了
再回来,至少家永远都还在那里,而其他的东西不会时刻在等着你。
自己对七月与安生的感情是羡慕又矛盾的,羡慕她们的
感情可以这么真,这么长久,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是值得我
敬佩的,在肯定这种美妙的感情的同时,却有着些许的矛盾疑惑。
再好的感情是否会随着时间更浓还是会变冷淡?再好的感情是否也
会有间隙?从七月与安生身上似乎看到这些的存在。
不知道女生们
小时候是否有过这样的豪言壮语:要永远和自己最好的几个伙伴
在一起。
至少我是有这样想过的,然后你现在回想起来是不是觉
得好天真好傻,现实却是越长大朋友越离得远了,越长大朋友越
来越少了,这里的少指是倾心的朋友,小时候你们或许像七月与
安生一样无话不淡,形影不离,不分彼此,什么事情都想要一起干,而现在呢,是否一如当年?有些东西真的是会随着时间的变化,人的成长而改变的。
为什么小时候能如此轻松的走在一起而现在
却没那么简单了,我想大概是因为小时候的我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都是一样的,只想着怎么开心怎么玩,现在每个人追求的
东西都不一样了,三观已然也发生了改变。
其实七月与安生的距
离也随着她们的成长变化着,最远的是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
所以说其实她们其实是有相似的地方的,不然怎么会被同一个人
吸引呢。
当看到前面如此要好的两人在彼此开撕彼此争吵彼此伤
害时,我心里是难受的,同时也在思考,真的没有不彼此伤害的
感情存在吗?也许你会说吵吵闹闹感情才会更好,打不散,骂不走
的才是真感情,也许真的是这样吧,至少七月与安生最后恨过你
也只有你,还是回到彼此的身边,且不管她们心中是否有疙瘩,
这样的感觉给读者看者还是留有安慰的。
看完七月与安生明白了
其实友情可以比爱情更美,只要是真的“爱”。
这里谈得只是些很浅薄的,日常生活的,很现实性的东西,其实安妮宝贝写这部小说想要表达的并不是这些浅显的东西,她想表达的是关于女性意识方面的东西,跟张洁《爱,是不能忘
记的》一样是女性文学类小说,我们且不谈深奥的问题,只要能
让读者看完有自己的想法有自己的意识的都是值得的肯定的作品。
以上的只是个人的见解与想法,仅供参考,希望大家如果看了七
月与安生能有更深更好的感悟与见解。
今天又去电影院看了七月与安生。
发现其中有个细节值得玩味,在七月给家明自己选择七
月还是安生的机会后,家明依然选择了自己不那么爱的七月。
回到宿舍我想了想,也许是七月更适合当结婚的对象吧。
对,是适合。
七月有良好的家庭,有稳定的工作,有着与家明相
同的学历。
而安生只有七月。
安妮宝贝说过,一个女人对一个男人最彻底的爱慕,是
为他生养孩子。
七月愿意为家明生养孩子,却让他离开自己,七月的爱
该有多重。
七月
开头,观众都喜欢七月这人设。
长相漂亮、成绩优异、
有礼有节、乖巧懂事,有一个不错的原生家庭,一看就是接受良
好教育的“别人家的孩子”。
如果,我是家长,也希望自己有一个这样乖巧听话的孩子,而不是天天背逆自己的顽童。
父母的本意是少让自己的孩子
吃苦受累,希望孩儿的路途平坦顺利,甚至有家长不折手段也要
扫清孩子前行路上的一切障碍。
七月从来不做出格的事,认认真真学习,考上大学,连
大学专业也都是听父母的安排,毕业留在家乡,跟一个门当户对
的人结婚生子,哪怕对方不爱自己,只要合适就行。
所以,最后
勇敢面对苏家明不爱自己,并成功逃离原有生活轨道的七月是真
正的勇士。
这世间,有多少人就这样浑浑噩噩的苟且完一生,不
敢丝毫偏离原有的生活轨道。
看完电影,不能只是一味感慨安生历经颠簸和磨难,最
后终于安定生活这样平民逆袭成功,这样的感人肺腑的故事,却
忘记了安生后来的安定,也七月在成长岁月里物质和精神上双重
的扶持和陪伴。
多希望七月最后并没有在27岁死去,虽然前面伏笔已够多。
但还是一意孤行希望她能好好活着,就像安生写的故事里的
样子,流浪到世界各地,看雪地、看日落、看大海。
安生
我始终认为,安生才是作者浓墨重彩描写的人物。
无论
如何漂泊,最终还是要安定下来。
流浪时,无依无靠的安生,为
了成全七月和苏家明,外逃时却亲眼目睹洗剪吹男友的劈腿。
为
了混口饭吃,一口气干掉一瓶红酒。
一种近乎疯狂的人生。
安生的原生家庭,注定了安生在客观上自由无拘束的生
存状态,也就造就了那种把安生扔在世界任何一个角落都能茁壮
成长的性格。
我在安生身上看到了些许自己的影子。
总是想看看外面的世界,哪怕外面的世界风刀霜雪,哪
怕生活不是远方和诗,哪怕生活是马革裹尸、茹毛饮血。
那个凡事总是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柔弱者。
从不会说出自
己的孤独和无助,很少对人流着泪说,我也坚持不住了,却只会
心里滴着血,还表面若无其事地对朋友说:来我的臂膀里躺着吧,我给你依靠。
即是自己一无所有,也白日梦的想着有一天我什么
都有了,什么都给你最好的。
经历很多的“漂泊”。
我把所有没有的无安全感,总结
为“心无处安放的飘零”。
也希望有天,能像电影里安生,在也
无风雨也无晴的那一天,能平静得把这些烂大街的昨日悲伤写成
跟自己无关似的文字。
当我看到七月误解安生好意的时候,心生泪意。
孤独、
误解、我都不在意,至少你一直都在,这就很足够了。
也许哪天我“流浪”够了,也安心的生存,在某处安营
扎寨、繁殖后代。
尾声
电影里的台词:“有时候,七月是安生的影子;有时候,
安生是七月的影子”。
七月与安生,就像是一个人矛盾的一体两面,历经岁月的洗涤,装得太久,终是面目全非,最后的最后,
还是会和身体里本真的自己握手言和。
大众都是羡慕安生的稳定,却忘了七月抛弃一切去追求自由,成全安生和苏家明,才是最勇
敢和善良的那个人。
无论是七月还是安生,成长都是孤独的。
无论人生路上,来去路过多少匆匆过客,七月只有安生和苏家明,而安生的成长
路上只有七月。
有多少七月羡慕着安生;又有多少安生羡慕着七月。
有多少人过着七月的生活,想变身为无拘无束的安生;又有多少安生,希望成为衣食无忧的七月。
有多少人真的将七月的人生过成
了安生;又有多少人将安生过成了七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