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框架

管理信息系统知识框架

管理信息系统的重要性1 信息化社会特征1.1 信息的制造、加工、处理、传递、获取的方法、手段正在日新月异地迅猛发展:1.1.1 新兴的完全数字化的企业:重要商业关系借助数字化实现、通过数字网络完成核心业务流程、核心公司资产实现数字化管理1.1.2 数字化企业在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更大的灵活性:时间转移,空间移动1.2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从事与信息有关的工作,信息产业正在飞快地成长1.3 信息已经和材料、能源一样,成为一种社会的基本生产原料。

1.3.1 由传统的企业管理理论(5M:Man,Money,Material,Method,Machine;人力,财力,物力,技术和机器)向现代化管理(信息+5M)转变。

1.3.2 决策依据准确及时的集成信息、处理问题需要准确及时的集成信息,在“变、快、多”的动态环境下,能比对手更快地做出正确的决策2 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变2.1 全球经济一体化2.1.1 导致全球性工作群体、全球性制造、全球性采购和供应及全球性技术支持和售后服务运作模式的出现。

企业的运营已不再限于围墙以内,而必须跨越时间和空间在世界范围内完成供应、制造和销售。

2.1.2 企业面对国际市场的竞争与挑战,需要IS的支持,以便及时做出响应。

2.1.3 一个全球范围内运作的企业必须与分布在全球的分销商、供应商进行广泛的信息交换;需要24小时在不同国家中运作;应该能够有效地为全球内的客户服务;能够及时把握分布在全球的分支机构的经营状况……这些都离不开信息系统的支持。

2.1.4 信息系统所提供的通讯和分析能力使企业克服地理位置分散、信息共享和协调困难的局面。

以便捷地在全球范围进行贸易、制造和企业的管理。

2.1.5 因此,信息系统大大降低了企业在全球范围内的运营、管理和交易成本;信息系统驱动了全球化。

2.2 从工业经济向知识和信息经济时代的转变2.2.1 知识和信息是创造财富的主体。

对所有的行业来说,与之相关的信息技术/信息系统已成为企业关键的战略性的资产。

信息系统对于优化组织内部的信息及知识流动、实现公司的最优化管理和决策是必不可少的。

2.2.2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形成,企业面临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3C)。

要求企业快速响应迅速变化的市场,减少管理层次,形成扁平化组织。

IT和IS使其成为可能。

2.2.3 供应链管理的理念,使企业由纵向一体化向横向一体化管理模式转变。

IT是供应链管理模式产生的基础。

供应链管理IS是实施供应链管理的前提和保证。

3 信息技术应用示例3.1 信息时代的企业竞争:竞争范围全球化;竞争层面多样化;竞争手段高科技化3.2 变化是永恒的,惟一的出路是变革。

网络化经济时代,企业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系统及其潜能,创造核心竞争能力和竞争优势4 信息系统对企业的影响4.1 企业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和执行企业战略并实现企业目标的能力之间的关系越来越密切4.2 商业公司对信息系统的大量投资主要用于实现六项战略业务目标:4.2.1 卓越运营:改进运营效率以获取更高的利润、信息系统和技术是实现更高运营效率和生产率的重要工具4.2.2 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描述企业如何通过生产、运输和销售产品或服务来创造财富。

信息系统和技术是创造新产品、新服务和新商业模式的主要驱动器。

4.2.3 与客户和供应商的密切关系:很好地服务客户会使客户成为回头客,从而增加收入和利润。

企业与供应商关系越紧密,供应商就越能更好地向企业提供重要的服务,从而降低企业成本4.2.4 改善决策:没有正确的信息,管理者必须依赖预测、猜测和运气,结果导致生产过剩或不足、资源分配不合理、响应时间拖延,最终导致成本上升、客户流失。

4.2.5 竞争优势:更好的绩效、产品质优价廉、实时响应客户和供应商需求4.2.6 生存:信息技术是企业运营所必需的;行业变革4.3 组织和信息技术相互依存4.3.1 在当今组织体系里,企业的信息系统和业务能力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增长。

战略、制度和业务流程的变化越来越依赖于硬件、软件、数据库和通信的改变。

通常,企业想做什么将取决于其信息系统允许它做什么。

基本概念与技术基础1 数据与信息1.1 数据:人们用于反映客观世界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

即:数据是客观事实的纪录。

现在一般是指能够记录下来的事实,在决策过程中有用的输入。

1.2 信息:指数据经处理后而形成的对特定使用者有目的、有意义、有用处的某种数据形式。

一般是指经组织后具有共享意义的数据。

信息和数据是原料和结果关系。

1.3 知识:人们在学习和实践过程中所积累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

知识的创造过程是在人与人之间进行的信息积累的过程。

分为显性和隐性。

显性知识:是易于整理和计算机存储,可以用文字表述、给出数学方程和予以规律描述的知识。

隐性知识:存储于人们的脑海里,不易表达、难以掌握。

2 系统的概念2.1 系统的含义:由具有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在一起且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

2.2 系统的分类:2.2.1 按复杂程度分;2.2.2 按系统形成过程分:自然和人工系统。

2.2.3 按抽象程度分:概念、逻辑和实体系统2.2.4 按内部结构分:开环和闭环系统2.3 系统的特性:整体性、层次性、相关性、目的性、环境适应性3 信息系统(管理信息系统)(MIS,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s)3.1 信息技术(IT):以计算机及通讯技术为代表的对信息产生、收集、处理、加工、传递、使用等各个环节提供支持的技术。

3.2 信息系统(IS):是人们利用信息技术构建的、用以对组织中各方面活动提供支持或进行控制的系统。

信息系统就是输入数据/信息,通过加工处理产生信息的系统,是企业面对挑战和问题时的基于IT的组织和管理的解决方案。

3.3 信息系统产生组织所需信息的三类活动:3.3.1 输入:获取组织内外的原始数据3.3.2 处理:将原始数据转换成有意义的形式3.3.3 输出:将处理后的信息传递给需要使用的人或活动3.4 信息系统的功能3.4.1 信息系统包含组织或组织所处环境的信息,通过三种基本活动产生组织所需的信息。

3.4.2 反馈是输出返回给组织里合适的人员,帮助他们评估或改善输入。

3.4.3 环境参与者,如顾客、供应商、竞争者、股东和管理机构等,与企业组织和其信息系统间相互影响。

3.5 MIS三要素:系统的观点,数学的方法和计算机技术。

3.6 MIS特征:除系统的一般特征外,还具有以下独特特征:3.6.1 信息系统与环境密切相关。

3.6.2 信息系统的开发建设必须有领导支持,领导和用户的参与。

3.6.3 信息系统建设的群体性、计划性。

3.6.4 信息系统是一个面向管理的用户——机器系统。

4 关系数据库模型4.1 是数据库——数据的集合,它能按照数据的逻辑结构对其进行组织与存取。

4.2 利用一系列存在逻辑关系的二维表或文件来存储数据。

关系=表=文件,是最流行的数据库模型5 数据库特性:5.1 数据集,按照逻辑结构创建,在数据中包括逻辑层,包括内置完整性约束5.2 创建逻辑结构:在往数据库中输入数据之前,必须定义表和字段的数据字典。

数据字典是包含数据库中信息的逻辑结构。

5.3 数据中的逻辑层次5.3.1 主键:唯一描述每条记录的字段5.3.2 外键:出现在其他文件中的主键5.4 内置完整性制约:完整性制约是确保信息质量的规则5.4.1 实体完整性:若属性A(或属性组)是基本关系R的主属性,则属性A不能取空值5.4.2 参照完整性:或属性(或属性组)是基本关系R的外码,它与基本关系S的主码Ks相对应,则对于R中的每个元组在F上的值必须为:或者取空值;或者等于S中某个元组的主码值。

5.4.3 用户定义的完整性5.4.3.1 反映某一具体应用所涉及的数据必须满足的语义要求6 数据库的逻辑设计:关系图(E-R图)6.1 E-R图要点6.1.1 用长方形表示实体,名字写在框内。

6.1.2 用菱形表示实体间联系,框内写上联系名。

联系的三种形式:1:1,1:N,M:N。

6.1.3 用椭圆表示实体属性。

6.2 用E-R图进行数据库逻辑设计的步骤6.2.1 列出需存贮的结构实体并确定与之相关的属性:一般说来,在给定的应用环境中,属性不能再具有需要描述的性质。

即属性必须是不可分的数据项,不能再由另一些属性组成。

属性不能与其他实体具有联系。

联系只发生在实体之间。

6.2.2 画出各分E-R图:通过分析存贮数据中实体间的联系,画出分E-R图6.2.3 将各分E-R图集成为总E-R,消除其中冗余数据和联系6.2.4 由E-R图向关系模型转换6.2.4.1 一个实体转换为一个关系,实体属性就是该关系的属性。

实体的码就是关系的码。

6.2.4.2 一个1:1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模式,也可以与任意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每个实体的码均是该关系的候选码。

如果与某一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则需要在该关系模式的属性中加入另一个关系模式的码和联系本身的属性。

6.2.4.3 一个1:N联系可以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也可以与n端对应的关系模式合并。

如果转换为一个独立的关系模式,则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而关系的码为n端实体的码。

6.2.4.4 一个M:N联系转换为一个关系模式。

与该联系相连的各实体的码以及联系本身的属性均转换为关系的属性。

而关系的码为各实体码的组合。

6.2.4.5 具有相同码的关系可以合并。

7 关系的规范化7.1 规范化是决定在一个关系中应包含哪些属性的一个正式过程。

7.2 规范化是改善由E-R图得到的数据库逻辑设计的主要工具,通过规范化可消除数据的冗余。

7.3 由E-R图得到的无论是表还是数据库文件,在实现上首先要经过规范化处理,根据具体的应用需求将每一个关系规范成第一范式、第二范式、第三范式的形式。

7.4 在进行规范化处理之前,首先要弄清数据依赖关系。

关系的规范化过程就是在详细地讨论了这种依赖关系的基础上进行的。

7.5 第一规范化形式:是指在一个关系中没有重复出现的数据组项。

即:关系中的每一个属性都是不可分的数据项。

简称1NF或一范式。

7.6 第二规范化形式:如果在一个满足一范式的关系中,所有非主属性都完全依赖于关系的码,则称这个关系是第二规范化形式。

简称2NF或二范式。

若不满足2NF,则产生插入异常、删除异常和数据冗余。

7.7 如果在一个满足二范式的关系中,不存在候选码X、属性组Y以及非主属性Z(Z⊄Y),使得X→Y(Y不能→X),Y→Z成立,则称这个关系是第三规范化形式。

简称3NF或三范式。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