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TS船舶交通管理
VTS不是万能的,但没有VTS是万万不能的
我国VTS的特点
1. 主要监控设备、软件集成都从国外进口 2. 设备维修人员技术水平不能满足实际需求 3. 运行机制不统一、不科学 4. 激励保障机制不健全 5. 配备的人员数量不足 6. 整体人员素质不高 7. VTS定位模糊不清
我国VTS的定位
执法? AND(OR) 服务? 海事监管的重要组成部分,海事监管的重 要手段之一 1. 执法者、监督者、管理者 2. 值班者 3. 搜救组织协调者 4. 服务者 5. 信息收集者、发布者、传递者
大连交管中心主要工作职责
一、贯彻执行国家关于水上交通安全 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履行相 关的国际公约及上级制定的实施细 则 。 制 定 并 实 施 大 连 VTS 系 统 运 行 管理规定及其相关规定。
主要内容
VTS的发展 VTS定义 VTS的分类 VTS的功能 我国VTS的现状 VTS在海事监管中的地位 VTS管理规定 VTS违章处理
VTS的发展
由来 1、世界贸易的主要运输手段 2、助航标志、航海仪器、航行规则 3、船舶数量、吨位、船速不断提高 4、交通拥挤带来事故灾难:人命财产+污染
产生 有效途径—在岸上建立一个系统,监视水 域中船舶运动并提供信息、建议、指示, 与船舶相互作用,有效控制交通流—VTS
我国VTS管理规定中的定义 VTS系统——是指为保障(增进)船舶交通 安全,提高交通效率,保护水域环境,由 主管机关设置的对船舶实施交通管制并提 供咨询服务的系统。 《船舶交通管理系统安全监督管理规则》 1997年9月15日 交通部令1997-8号发布 1998年1月1日起实行。
VTS的定义
VTM、VTC 、 VTS 1. VTM——Vessel Traffic Management 2. VTC——Vessel Traffic Control 3. VTS——Vessel Traffic Services
VTS的功能
对外的主要三大功能就是信息服务、助航 服务和交通组织服务,也是VTS对外服务的 三大种类。
信息服务、助航服务、交通组织服务时, 所发布的指令、建议等仅仅是导向性的, “面向结果”的,要把执行的细节留给船 舶。
不能侵犯船长指挥安全航行的责任或扰乱 船长和引航员之间的传统关系。
VTS的功能
VTS的功能
交通组织(服务) 定义:指在VTS覆盖水域内为识别和管理 潜在的危险(防止出现危险)的海上交通 局面,确保船舶安全高效通航而提供的一 种管理行为(服务)。
1. 交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是对船舶交通进行 调度指挥,具有强制性质。
2. 适用于交通繁忙时或者有特种运输船舶航 行可能影响其他交通的情况。
我国VTS的责任
纠缠于执法或服务的根本原因—责任 包含两层含义:
第一层含义:VTS发出的指令、建议、信息 等导致发生事故而产生的责任 1. VTS管理的是宏观的交通 2. VTS的指令、建议、信息等都是面向结果的 3. 不侵犯船长对本船航行安全的责任及与引航 员的关系
我国VTS的责任
纠缠于执法或服务的根本原因—责任 第二层含义:船舶发生事故时VTS未能有 效履行职责而产生的责任 1. 有所作为 2. 从规则、程序上规避责任 3. 船长、船公司是航行安全的第一主体 4. 正面宣传 5. 责任追究不可避免
1970年以来,在水运发达国家出现了 以计算机为中心的更复杂更完善的交管系 统,由雷达、VHF通信、信息传输、数据 处理、VHF-DF、CCTV、GPS、信息记录 等若干子系统组成。
VTS的发展
第阶段
1972年,美国首先将计算机技术应用 于传统的港口雷达,建立了旧金山实 验船舶交通系统,为VTS高级监视 系统的建立奠定了技术基础。
VTS的功能
VTS对外的主要功能是对水域中的船舶提 供信息服务、助航服务、交通组织服务以 及协助进行联合行动和应急处置等。 (VTS服务的种类)
信息服务
定义:指在固定时间,或在VTS认为必要 时,或应船舶请求而向船舶提供的保证船 方做出航行决定而及时获得必要信息的一 种服务。
VTS的功能
信息服务 可能包括以下内容: 1. 船舶动态——位置、意图、目的地等 2. VTS水域环境——养殖区、禁航区、浅滩等 3. 影响船舶航行的因素——气象、能见度情 况、航行通警告、助航设备的状况等 4. 航行障碍——交通拥挤、特种船舶等
管理内容、管理机构都会有所不同。
VTS的分类
主要技术手段特点可分为 1. 基本监视 VTS 2. 雷达VTS 3. ARPA(自动雷达标绘仪)VTS 4. RDP(雷达数据处理)VTS 5. TDP(交通数据处理)VTS 6. 等等
VTS的分类
建设与运行的思路划分
1. 促进赢利性:促进商务运营,提高船舶运 输效率,使得港口对货主更有吸引力、更 富竞争力因而更可赢利。
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 技术,以Internet /Intranet为基础的智能VTS 系统正在各主要港口投入了运行,最终形 成一个开放的集查询、控制、管理、决策 于一体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
VTS的发展
第四阶段 主要特点: 1. 设置目的:除了安全、效率、防污外,集
信息查询、动态控制、交通管理、事故应 急决策于一体; 2. 管理水域:以港口、水道为基点的海区; 3. 技术手段:信息技术、通讯技术和网络技 术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4. 管理规定更加细化、日趋完善。
3. 技术手段是以电子计算机为中心的多种技 术的综合,计算机居主导地位;
4. 港口管理规定等法规、规章在管理水域内 实施。1997年IMO关于VTS的大会决议 A.857(20)。
VTS的发展
第四阶段
以Internet 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得到越 来越广泛的应用,基于Internet /Intranet的 计算机网络系统正在替代传统的管理模式, 信息的交流与共享已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 主流。
岛开始建设 3. 1985年IMO第十四届大会A.578号决议通
过的VTS指南产生重要影响 4. 对VTS的理论研究空前活跃 5. 编制了VTS总体规划 6. 不足:运行管理体制、法制建设、人员配
备落后于硬件建设
我国VTS现状
第三阶段—上世纪九十年代 1. 全面建设发展阶段 2. 新建15个、扩建4个,包括香港在内共20
VTS的功能
助航服务 可以包括以下内容: 1. 船舶应采取的较佳的航向和航速 2. 与航路中心线和转向点相关的位置 3. 周围船舶的位置、识别、动向 4. 对个别船舶的警告。 形式:以提出航行建议来参与决策过程 针对对象:初次来港、航行困难、出现故障 或损坏
VTS的功能
助航服务 注意事项: 1. 有相当的技巧和经验 2. 能保持连续有效跟踪 3. 全面掌握交通态势 4. 系统设备精确可靠 5. 禁止对船舶靠泊实施助航 6. 禁止向船舶下达具体操纵指令 7. 应有双方的确认 8. 必要时可请引航协助
1. 设置的目的在提高航运效率的同时,着重 于增进船舶交通安全;
2. 管理水域从港口延伸到外海或覆盖整个河 川航道至入海口;
3. 技术手段的主要形式是雷达加VHF,雷达 居主要地位;
4. 分道通航等航行法则在管理水域内实施。
VTS的发展
第三阶段
随着水上运输的发展,大型船舶(油 轮)增加,航速提高,灾难事故发生,使 增加航行安全、防止水域污染受到关注。
内部功能 1. 包括数据收集、数据评估/决策 2. 为实现对外的交通管理功能服务的
强制功能 1. 鼓励和监督有关规定和规则的遵守 2. 在VTS权限范围内和需要时采取必要的行动 3. 交通组织包括了部分此功能
补救功能 减少搜救、打捞和污染等事故的影响和后 果——支持联合行动
VTS的功能
协助进行联合行动和应急处置 包括: 1. 搜救 2. 应急事件 3. 保安 4. 污染防控等 根据预先建立的应对计划来实施 明确责任和程序
VTS的定义
VTS指南定义 船舶交通服务(VTS)——由主管机关实施 的,用于提高船舶交通安全和效率及保护 环境的服务。在VTS覆盖水域内,这种服务 应能与交通相互作用并对交通形势变化做 出反应。 IMO A .857(20)决议 1997年11月27日通过 船舶交通服务(VTS)指南
VTS的定义
2. 提高安全性:增进船舶交通安全,防止海 洋环境污染。
赢利与安全互相促进;安全和环保是不可 缺少的因素;航行安全不可靠的港口对货 主是最无吸引力的。
VTS的分类
还有一种分类(IALA VTS手册—2002) 1. 沿海VTS:为沿海水域的运输船舶提供安
全、快速航行的服务,尤其是为在高密集 度的海洋运输、环境敏感水域或那些因地 理因素限制或海上勘探导致的航行困难的 海运提供服务的VTS。 2. 港口或江河VTS:为船舶进出港口或海港 时,或是在河道中或类似的影响船舶机动 性的水域航行时的安全航行和效率提供帮 助服务的VTS。
我国VTS现状
发展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二十世纪七十年代 1. 萌芽阶段,从无到有。 2. 中国航运开始复苏,部分港口出现压港现 象,通过国外考察和内部试验,拟定VTS 发展规划和建设总体方案。1978年春,在 宁波港开始建设中国第一个以雷达监视为 主的VTS。
我国VTS现状
第二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 1. 建设的初级阶段 2. 先后在宁波、秦皇岛、青岛、大连、秦皇
个VTS,49个雷达站 3. 覆盖了沿海大部港口和长江下游航段 4. VTS工程设计理论和方法趋于成熟 5. 对VTS指南有了统一的认识 6. 法律上明确了VTS的主管机关、作用地位 7. 各VTS制定了相应的规则和指南 8. 逐步发挥了VTS的作用和效应
我国VTS现状
到2009年底,我国共建成VTS 28个,雷达 站 91个,VTS值班人员650余人。占全世 界的1/3以上。 覆盖范围从南到北,包括长江流域,基本 形成网络。 监管的水域从港口延伸到重要通航水域。 作用的发挥超出了起初的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