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炮的发展史简介
二 大炮的一般构造
• 火炮通常由炮身和炮架两大部组成(以加农榴弹炮为例)。炮身部由身管、炮尾、 炮闩和炮口制退器组成。身管用来赋予弹丸初速及飞行方向,并使弹丸旋转(滑膛炮 的弹丸一般不旋转)。炮尾用来盛装炮闩。炮闩用来闭锁炮膛、击发炮弹和抽出发射 后的药筒。现代火炮大都采用半自动炮闩,有的采用自动炮闩。炮口制退器用来减少 炮身后坐能量。发射时,装在炮闩内的击针撞击炮弹底火,点燃发射药。发射药燃烧 产生大量的燃气(压强一般约为3×10^5千帕),推动弹丸以极大的加速度沿炮膛向前 运动。弹丸离开炮口瞬间获得最大速度,尔后沿着一定的弹道飞向目标。燃气推动弹 丸向前运动的同时推动炮身后坐。 炮架部由反后坐装置、摇架、上架、高低机、方向机、平衡机、瞄准装置、 下架、 大架和运动体等组成。反后坐装置包括驻退机和复进机。驻退机用来消耗炮身后坐能 量,使炮身后坐至一定距离而停止。复进机用来在炮身后坐时贮蓄能量,后坐终止时 使炮身复进到原来的位置。在后坐运动中,由于反后坐装置的缓冲作用,炮身传到炮 架上的力大为减少,约为燃气作用于炮身轴向力(炮膛合力)的1/30至1/5。摇架是炮 身后坐、 复进的导轨,也是起落部分(包括炮身、反后坐装置和摇架)的主体。摇架 以其耳轴装在上架上,借高低机作垂直转动。上架是回转部分的主体,以基轴装在下 架上,借方向机作水平转动。高低机和方向机使炮身在高低和方向上转动。高低机装 在摇架和上架之间,方向机装在上架和下架之间。平衡机使火炮起落部分在摇架耳轴 上保持平衡,使高低机操作轻便。瞄准装置由瞄准具和瞄准镜组成,用来根据火炮射 击诸元实施火炮瞄准。下架、大架和运动体,射击时支撑火炮,行军时作为炮车。大 炮也常常被用于起外号。其实,起名叫大炮的人都比较胖,在班上很野蛮,所以叫大 炮。
现状和展望
• 20世纪60年代以来,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工艺的改进,火炮在射程、射速、威 力和机动性各方面都有明显提高。在增大火炮射程方面,主要采用高能发射药,加大 装药量,加长身管,增大膛压,提高初速,相应采用自紧炮身以及发展新弹种(如底 凹弹、底部喷气弹、火箭增程弹和枣核弹)等。105毫米榴弹炮射程从第二次世界大战 时的11~12公里增大到15~17公里,155毫米榴弹炮射程从14~15公里增大到30公里以 上,有的达40余公里。在增大火炮射速方面,采用半自动炮闩,液压传动瞄准机构, 可燃药筒和全自动装填机构等。瑞典FH77-A式155毫米榴弹炮,最大发射速度3发/6~8 秒。美M204式105毫米榴弹炮利用前冲原理缩短后坐量,后坐时间由2.5秒降为1.4秒, 后坐距离由1184毫米降至430毫米。在提高弹丸威力方面,采用增大弹体强度,减薄弹 体壁厚,增大炸药装填量等措施,并改装高能炸药和采用预制破片弹等。美105毫米榴 弹的杀伤效果,相当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155毫米榴弹。在提高火炮机动性方面, 许多国家采取新结构、新原理、新材料等以减轻火炮重量,并重视发展新型自行火炮。 美M102式105毫米榴弹炮,上架、下架和大架合一,高低机与平衡机合一,采用鸟胸骨 闭架式大架和迫击炮座盘,简化了结构,改善了受力条件,除后坐部分为钢制件外, 其余大多为铝制件。火炮重量由原来的2260千克减到1400千克。美M204式 105毫米榴 弹炮利用前冲原理,重量由原来的2260千克减到2027千克。美M109A1式 155毫米自行 榴弹炮,采用专用铝合金车体,体积小,重量轻,机动性好;采用密闭式旋转炮塔, 具有浮渡能力;采用液压折叠式驻锄,方向射界为360°。瑞典的FH77式155毫米榴弹 炮和英国、 联邦德国、意大利联合研制的FH70式155毫米榴弹炮,均附有辅助推进装置, 进一步提高了火炮的机动能力。苏Д-30式122毫米榴弹炮采用具有360°方向射界的炮 架,提高了火炮的火力机动性。
• *步兵炮:
• 步兵炮泛指所有归属步兵自身的重火力,与其说是某一类型的火炮, 不如视作是因应战术要求而发展,具备某些特性火炮的统称。
*无后坐力炮:无后坐力炮是发射时炮身不后坐的火炮,主要用于直瞄打 击装甲目标,压制,歼击有生力量和火器,在反坦克战史上曾立下了 汗马功劳。
• *高射炮:主要用于打飞机、直升机和飞行器等空中目标。
•
*坦克炮:是坦克炮是现代坦克的主要武器。
• *反坦克炮:是主要用于打击坦克和其它装甲 目标的火炮。
*航炮 :航炮又称航空机关炮,口径在20毫米以 上,是安装在飞机上的一种自动射击武器。
• *舰炮:舰炮,是以水面舰艇为载体的传统海军武器,曾经是海军舰 艇主要的攻击武器。
海岸炮:指布置在陆上,主要射击海上目标的火炮。主要目标进行射击。
• 20世纪30年代,火炮性能进一步改善。通过改进弹药、 增大射角、 加长身管等途径增大了射程。轻榴弹炮射程 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弹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 毫米加农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闩和装填机构的 性能,提高了发射速度。采用开架式大架,普遍实行机 械牵引,减轻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机动性。由于火 炮威力增大,采用自紧炮身和活动身管炮身,以解决炮 身强度不够和寿命短的问题。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 改善了时间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径和直射距离不断增大。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飞机提高了飞行高度,出现了 大口径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达在内的火控系 统。由于坦克和其他装甲目标成了军队的主要威胁,出 现了无后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
滑膛火炮的产生和发展 至迟在元代,中国已经制 造出最古老的火炮──火铳(chòng)。中国历史博物 馆展出的元代至顺三年(1332)制造的青铜铸炮, 重6.94千克,长35.3厘米,炮口直径105毫米,炮身 上有“至顺三年二月吉日 绥边讨寇军 第叁佰号 马山”等铭文。炮的尾部有两个方孔,可装耳轴。 中国明朝政府设有“兵仗”、“军器”二局,分造 火器,仅在正德到嘉靖年间(1506~1566)制造的 火炮就达数十种。“虎蹲炮”用铁爪限制后坐,射 击时后坐不过五寸(约15.55厘米),能装小铅弹百 个以上。“攻戎炮”装在车上发射,便于骡马挽曳, 用铁锚限制后坐。“无敌大将军炮”重千斤(约 596.82千克),装在车上,能装铁子500个,击宽二 十余丈(约62.2米)。“毒火飞炮”、 “飞摧炸炮” 能发射爆炸弹。这种炮弹为铁铸空心体,内装火药 及其他药剂,并装有将药线安放在竹管内的引信。 发射时将弹丸装入炮管,先点燃引信,后点燃炮管 内发射药,弹丸到达目标后爆炸。
•
为了提高炮兵火力的适应性,火炮除配有普 通榴弹、破甲弹、穿甲弹、照明弹和烟幕弹外, 还配有各种远程榴弹、反坦克布雷弹、反坦克 子母弹、末段制导炮弹以及化学炮弹、核弹 (见核武器)等,使火炮能压制和摧毁从几百 米到几万米距离内的多种目标。 • 火炮将进一步提高初速、射速,增大射程, 延长使用寿命,提高射击精度,改善机动性, 采用新弹种以增大威力,增强反装甲能力,并 与侦察系统和射击指挥系统联成整体,以进一 步提高反应能力。
大炮的发展史简介
一.大炮的相关解释 二.大炮的一般构 三.大炮的分类 四.大炮的简史
一 相关解释
(1)基本解释 1. [artillery]∶口径大的火炮; • 例句:乃架大炮击城。——清·邵长蘅《青门剩稿》 2. [untactful speaker]∶比喻好说大话或好发表激烈意见的人。 (2)详细解释 • 1. 口径大的火炮。 • 例句:《清史稿· 兵志十一》:“自数千斤以至万斤大炮,或钢或铜均可自造。” • 清 福格 《听雨丛谈· 礮考》:“ 大清 天聪 五年造红衣大礮。” 郑观应《盛世危言· 火器》: “大礮用大粒火药。” • 2. 比喻好发表激烈意见或喜欢发议论的人。 • 例句:周立波《诸葛亮会》:“他被小刘这大炮一轰,脸胀红了。” 茅盾《子夜》十二:“这 人就是黄奋 ,有名的‘大炮’。” • 3. 大礮(pao):1.发掷石弹的武器。 • 例句:《资治通鉴· 唐肃宗至德二载》:“贼初逼城急, 光弼 作大礮,飞巨石,一发辄毙二十 馀人。”《旧唐书· 李光弼传》作“强弩发石以击之”。《明通鉴· 熹宗天启二年》:“乃用巨木为 机关,转索发礮,飞千钧石击之。又以大礮击牛,牛返走,贼大败去。” • 4. 古代一种爆炸性武器。 • 例句:《续资治通鉴· 宋理宗绍定五年》:“时有大礮,名震天雷,以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礮 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已上。”
专用火炮的发展
•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为了对隐蔽目标和机枪阵 地射击,广泛使用了迫击炮和小口径平射炮。为了 对付空中目标,广泛使用了高射炮。飞机上开始装 设航空机关炮。随着坦克的使用,出现坦克炮。机 械牵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现,对提高炮兵的机动 性有重要的影响。骡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当 时交战国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径火炮外,还重视大口 径远射程火炮的发展。一般采用的有203~280毫米 榴弹炮和220~240毫米加农炮。法国1917年式220 毫米加农炮,最大射程达22公里。德国1912年制成 的420毫米榴弹炮,炮弹重1200千克,最大射程 9300米。许多国家还采用过在铁道上运动和发射的 铁道炮。
•
现代火炮
古代大炮
古代火炮都是从炮口填装弹药
大炮的分类
• 按照弹道特性可以分为 • *加农炮
• 国产车超轻型
*榴弹炮
是一种身管较短,弹道比较弯曲,适合于打击隐蔽目标和地面目标的 野战炮
*加榴炮
• 对越自卫反击战中的66式加榴炮
• 83式152mm自行加榴炮
• Pla05式自行加榴炮
• 按照运动方式可以分为 • *牵引式 • *自行式(自行式火炮) • 按照身管分类可以分为 • *线膛式 • *滑膛式
大炮简史
• 早在春秋时期,中国已使用一种抛射 武器──礮(pào)。战国后期秦军首攻韩国 郑城使用石炮远射城楼,打得砖碎石滚, 接着又使用松木为弹的火炮,火焰冲天。 至迟10世纪火药用于军事后,礮便用来抛 射火药包、火药弹。在12世纪30年代,宋 代出现了以巨竹为筒的管形喷射火器── 火枪;13世纪50年代,又出现了竹制管形 射击火器──突火枪。这种身管射击火器 的出现,对近代火炮的产生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