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毒马铃薯大棚高产栽培技术马铃薯,又名土豆、地蛋、洋芋、山药蛋等,在我国广泛种植。
近年来马铃薯面积增加迅速,已成为种植业结构调整的重要作物。
要发挥马铃薯的增产潜力,需尽量满足马铃薯生长所必须的光照、温度和水分的要求,掌握种植、病虫害防治、贮藏等方面的技术。
本手册介绍的主要是大棚种植马铃薯的栽培技术,大棚种植主要有三膜和两膜两种种植模式。
二膜种植模式是指大拱棚内覆盖地膜进行种植,三膜种植模式是指在大拱棚和地膜之间再搭制小拱棚或二层膜进行种植。
一、选地选择适宜马铃薯生长的土壤应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1、选择土壤肥沃、土层深厚的微酸性或中性(PH值不高于8.0)沙壤土或壤土。
2、选择前茬未种过茄科作物(茄子、辣椒、番茄、烟草等)的地块为宜。
3、选择旱能灌、涝能排的地块。
二、拱棚的搭建大拱棚的内茎宽度一般在6—12米之间,拱高1.8—2.6 米,每棚占地1—2亩,适当扩大每棚面积,可有利于保持棚温、提高马铃薯生长积温。
大棚的拱架有钢结构、水泥结构、竹木质结构多种,可根据当地条件选用。
大拱棚应选择厚度0.06—0.12毫米的无滴膜,较薄的棚膜一般用一年,可保证有较好的透光度,促进马铃薯的早熟、提高产量,较厚的棚膜一般用2—3年,可节省种植成本。
小拱棚的高度一般为1米左右、宽度为2—3米。
二层膜高度一般离大拱棚顶部30—50厘米为宜,二层膜一般选择厚度为0.02—0.03毫米。
二、整地施肥马铃薯的大部分根系分布在30厘米的土层中,因此冬前应深耕30厘米左右,冬耕晒垡,疏松土壤。
深耕前每亩撒施有机肥(土杂肥,或腐熟的牲畜粪便)2—3方。
马铃薯生育期短,需肥量大,需集中施肥,化学肥料以底肥为主,播种前15—20天造墒,结合旋耕可同时撒施硫酸钾型复合肥50—100公斤/亩。
三、种薯准备1、种薯选择我国马铃薯单产低的主要原因是种薯感染病毒退化,退化的种薯大幅度减产,解决种薯感染病毒退化的唯一途径是种植脱毒种薯。
中原春秋二季作区需要选用休眠期较短、植株较矮、结薯集中,适合食用、出口或间作套种的早熟品种,如费乌瑞它(荷兰薯)、早大白。
2、备种(1)单垄单行种植模式需种150—175公斤/亩左右。
(2)单垄双行种植模式需种175—200公斤/亩左右。
3、种薯存放购种后,在室内通风干燥的条件下摊晾种薯7—10天,然后存放于不低于2—4℃的环境下。
4、切块(1)切块大小:一般薯块大小在30—40克为宜,切块大小与产量关系很大,切块愈大,则产量愈高,播种后,抗不良环境(旱、涝、病虫害)的能力强。
(2)切块方法:切块最好在不低于10℃的环境条件下进行。
切块时,先将种薯脐部切掉不用。
将带顶芽50克以下的种薯,可自顶部纵切为二;50克以上的大薯,应自基部顺螺旋状芽眼向顶部切块,到顶部时,纵切3~4块,可与基部切块分开存放,分别播种,可保证出苗整齐。
(3)切块存放:及时放于湿润、阴凉通风处摊晾7-8小时,温度不低于10℃。
待伤口愈合后进行催芽或播种。
(4)切块注意事项:在切掉脐部的同时,观察种薯健康状况,淘汰带病种薯。
切刀用高锰酸钾溶液或酒精消毒,避免交叉感染。
切好的薯块应放置在纸箱或竹筐内,避免薯块直接放在地面或塑料薄膜上,以免影响切口愈合。
5、催芽(1)催芽的作用:催芽可缩短马铃薯出苗时间,同时可延长马铃薯的生育期。
大棚种植时,如茬口能衔接及时,可以不催芽直接播种。
(2)催芽时间:播种前20—25天切块后催芽。
(3)催芽方法:分室外催芽与室内催芽两种,催芽温度15—20℃为宜,严格控制温度不超过25℃。
①室外催芽,采用阳畦进行催芽,阳畦底部距地面40厘米。
每300斤种薯约需阳畦2平方米,切块前3天整好阳畦,提前升温。
薯块堆积厚度不能超20厘米,从阳畦北面倒入薯块,距阳畦南端40厘米不宜放置薯块,薯块上部盖草帘或沙子,喷洒适量温水,保持草帘或沙子潮湿即可(注意草帘应在畦外洒水,以防漏水烂种)。
草帘上部盖薄膜。
在催芽过程中,视草帘或沙子潮湿情况,可适量喷洒1-2次温水,以保持适宜的水分。
15天后,分拣出芽长1厘米以上的薯块在阳畦内单独存放练芽,不再继续盖草帘。
达不到标准的可继续催芽,20天后,揭开草帘见光练芽。
②室内催芽:如室内温度适宜,可在室内散射光下催芽,室内温度低时,可在塑料棚内催芽,将种薯排到棚内,上盖2-3厘米潮湿沙子,催芽过程中,及时检查,出芽1—2厘米后,轻轻扒出薯块,播前3—5天放于散射光下低温练芽。
(4)薯块运输时使用筐或纸箱装运,切忌使用编织袋、麻袋等袋子,以免损伤薯芽。
(5)为了防病,薯块可以用阿米西达、多菌灵等药剂掺滑石粉拌种,施用剂量按说明书;也可在播种后覆土前沟喷阿米西达进行消毒。
四、播种1、播种时间:当5厘米地温稳定在5℃以上时即可播种,大拱棚三膜种植时,黄淮海地区一般12月份至1月初播种为宜。
2、播种深度:10—12厘米。
3、播种密度:单垄单行种植模式,5000---5500株/亩,行距65---70厘米,株距17---20厘米。
单垄双行种植模式,5500---6000株/亩,大行距70---90厘米,小行距20厘米,株距27---33厘米。
根据土壤、水肥等条件,选择适当的播种密度,能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提高大薯率。
4、起垄:(1)平地开沟,沟深5厘米;(2)播种,将催好芽的薯块按既定种植模式放入沟内,保持芽朝上;(3)沟内施氮磷钾含量各15的硫酸钾型复合肥50公斤/亩;(4)撒除虫剂(5%的辛硫磷颗粒剂3—4公斤/亩);(5)覆土起垄,垄高20--25厘米(偏粘性土壤垄高应不低于30厘米),单垄单行种植模式垄上肩宽40厘米,单垄双行种植模式垄上肩宽55厘米。
5、除草剂选择:33%二甲戊灵(施田补)50—60ml/亩(按说明书使用)。
6、地膜覆盖:使用厚度0.006mm的地膜为宜(尤其是偏粘性土壤),盖膜时一定要拉紧拉实,两边用土压严。
7、在播种过程中,及时搭建二膜或小拱棚,以及时提高地温。
五、田间管理1、三膜种植时,在出苗前可根据土壤墒情,选择适当时机浇一次透水,以促使苗齐苗壮。
浇水时应选择天气晴朗时进行,如一次不能浇透,可间隔1-2天再浇水一次,已达到浇透水的效果。
2、出苗后及时破膜放苗,团棵期及时剔苗,保持一株健壮株。
3、水肥管理:(1)视天气和土壤墒情,在幼苗期、发棵期,根据墒情适时浇水,保持土壤见干见湿。
开花、薯块膨大期及时浇水,保持土壤湿润。
浇水时一次水量不宜过大,以沟深2/3为准,切忌不宜大水漫灌过垄面,以免造成土壤板结,影响产量。
(2)浇水应在晴天中午进行,尽量避开雨天浇水,以防棚内湿度过大。
浇水后一定要注意通风排湿,如棚内湿度过大,阴雨天也要通风排湿,晚疫病发生流行期,晚上可在棚内燃放百菌清烟雾剂。
注意遇倒春寒前浇水,可防冻害;收获前10--15天停止浇水,以利于收获。
(3)马铃薯生长过程中,可适当喷施叶面肥。
马铃薯团棵期,可根据生长情况随浇水每亩冲施氮肥2-3公斤,以促进马铃薯的茎叶生长。
马铃薯现蕾后,地下块茎进入膨大期,应随浇水每亩冲施钾肥(硝酸钾)5-10公斤,以满足马铃薯膨大期对钾的需求。
4、棚温控制和放风(1)上午8-10点钟,棚内温度升到18℃就要放风,下午3点钟左右棚内温度14℃-16℃要关闭通风口。
夜间温度稳定在10℃以上时,晚间可以不闭棚(注意防风)。
棚内温度一般不能超过25℃,超过30℃棚温时,容易造成烧苗。
马铃薯受冻后,除及时浇水、防病和喷施叶面肥外,最主要的是控制好棚温。
棚温达到15℃时应及时通风,使其不要超过25℃,杜绝捂棚提温的错误做法。
(2)通风有顺风和逆风两种方式,顺风是指在上风头封闭,下风头开口;逆风也叫“过堂风”,是指上下风头都开口通风。
前期气温低时一般采用顺风通风,后期温度上升、植株逐渐健壮,一般采用逆风通风。
通风口的大小,要根据棚内气温和天气及时调节。
另外,通风时既要注意把没有通过风的地方轮换通风,又要注意大拱棚和二膜或小拱棚的结合。
通风采用侧面中部通风为宜,可防止冷风直接吹到马铃薯植株上,减少通风对通风口处马铃薯植株的伤害。
5、注意病虫害的防治,尤其是晚疫病的防治,浇水前及时喷药进行预防。
(1)晚疫病以预防为主:一旦晚疫病大面积发生,则很难有治疗效果。
因此,马铃薯生长期要做好晚疫病的预测预报,及时喷药,才能收到好的防治效果。
(2)晚疫病发生的预测预防:当48小时内的最低气温不低于10℃、空气相对湿度在80%以上时,应及时喷保护剂,如大千等。
一旦田间发现首发病株,立即摘掉病叶或拔除病株,就地深埋。
同时要立即喷施药剂,第一遍要选用内吸治疗剂,如克露、甲霜灵锰锌可湿性粉剂。
不同的药剂应交替喷施,以免病菌产生抗药性,喷施药剂的次数视天气条件确定,一般每隔7天喷药一次(浇水前),喷3~4次。
(3)常用于防治马铃薯晚疫病的药剂保护性杀菌剂有:75%百菌清(达科宁)可湿性粉剂600倍液;代森锰锌类(大生、新万生、喷克等)80%或70%可湿性粉剂400~500倍。
治疗兼保护性杀菌剂有:72%克露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58%甲霜灵锰锌(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700倍液。
六、收获马铃薯的收获期有很大的伸缩性,应考虑成熟度、市场价值、天气等多种因素而定,一般情况在5月上旬前收获完毕。
收获时一定要轻拿轻放,采用竹筐或纸箱装运,以免掉皮破损,影响商品性。
收获的马铃薯要及时覆盖,防止阳光照射,使马铃薯青头。
更要避免阳光暴晒、雨淋,影响马铃薯的外观和品质。
七、结束语由于各地气候、土壤、环境等存在较大差异,因此请大家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的进行种植,本手册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