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雁荡山》教案

《雁荡山》教案

《雁荡山》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了解文中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领会文章前后两部分联系紧密、层次分明、叙述中又各有侧重的写作特点。

2.过程与方法:反复诵读,摘录重点字词,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分析课文内容和写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善于观察客观事物,对具体事物进行具体分析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
1.文言文中常用的实词、虚词和特殊句式。

2.课文的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本文的特点:记事与说理有机结合,条理分明,文笔朴实简练。

教学方法:
诵读法和讲析法。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学生齐读《采草药》全文,简述《采草药》主要内容、说明顺序和说明方法。

2.出示雁荡山图片,提问:美不美?1074年,沈括视察温州,到了雁荡山,让我们跟着他来看一看。

二、研习次则:《雁荡山》。

(一)疏通文字。

学生默读全文,字词正音:
牒dié(文书)湫qiū(水池)瞰kàn(从高处往下看)穹qióng(高起成拱形)干gān (直冲)岿kuī(高大而独立的样子)龛kān(供奉神像或佛像的塔状石窟或木柜)皋gāo (成皋:古县名)迥jiǒng(高挺的样子)
朗读课文,注意停顿:
此山/南有/芙蓉峰。

皆/后人/以贯休诗/名之也。

盖/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提问:作为科学家,总会比别人多思考一些问题。

那沈括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什么问题呢?
“温州雁荡山,天下奇秀,然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


这就是说,雁荡山虽然非常秀美,但是很长时间来,不为人所知,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二)分析层次。

教师提问:文章大的层次非常清楚,每一段的层次该怎么分析?先研究第1段。

教师提示:首先要把握住全段的内容,再研究层次的划分。

先弄清这一段写的是什么,再研究怎么写的,这两个问题解决了,分析层次就有了依据。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这一段说明雁荡山虽是“天下奇秀”,却长期不为人知。

怎样不为人知呢?分四层说明:
第一层,开头一句,先从古代说起,“自古图牒,未尝有言者”,这说明雁荡山的不为人知已非一日,由来已久。

第二层,第二句,讲到近代祥符年间,“方有人见之”,但是,“此时尚未有名”,所以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三层,接下去的五句,作者引用了西域书的记载和唐僧贯休的诗句,这些诗文中虽然
提到了雁荡、龙湫,“然未知雁荡、龙湫之所在”。

后来有人进山伐木,而且也确实看到了山和水,然而究竟是不是雁荡龙湫,却不得而知,只是“相传以为雁荡”“以为龙湫”。

人们还是不知道雁荡山。

第四层,最后一句,举例印证。

谢灵运是酷爱游览的,而且“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却“独不言此山”,更何况一般人呢?可见当时“未有雁荡之名”。

再分析第2段。

教师提问:第2段的层次怎样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上面一段说雁荡山的长期不为人知,自然会引出这样一个疑问:这是什么原因呢?第2段就是回答这个问题的。

可以分为三层:
第一层,开头一句,从雁荡山的特点写起。

雁荡诸峰“不类他山,皆包在诸谷中,自岭外望之,都无所见;至谷中则森然干霄”,人们就很难发现它。

第二层,接下去的五句,雁荡山的这种特点是怎样形成的呢?在这一层里,作者“原其理”。

经过推究,作者认为,其原因“当是为谷中大水冲激,沙土尽去,唯巨石岿然挺立耳”。

为了证明这一论断的正确,作者以大小龙湫等为旁证来说明;又拿陕西、成皋的地形特点相比较,进一步说明“世间沟壑中水凿之处,皆有植土龛岩”,这就是说,因“大水冲击”而形成一种特殊地形带有普遍性,雁荡山中只是其中一例。

这样,作者所原之理就十分令人信服了。

第三层,最后一句,结论,正面回答问题,“既非挺出地上,又为深谷林莽所蔽,故古人未见,灵运所不至,理不足怪”,照应了开头一段。

(三)说明顺序。

教师提问:怎样分析说明顺序?
教师提示:很容易看出是逻辑顺序,不是时间、空间顺序,应当深入思考的问题是怎样的逻辑顺序。

这个问题可以从前面分析的文章结构出发来考虑,弄清段、层的内容,段、层之间的关系,全文的逻辑关系也就清楚了。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第一段发现并提出问题:雁荡山长期不为人知,为什么呢?第二段分析解释问题:由大水冲击形成了雁荡山的地形特点,隐没在深谷密林之中,所以不易被人发现。

最后是结论,正面回答开头一段提出的问题。

即由结果(不为人知)——分析原因(特殊地形及其成因)——结论(不为人知,理不足怪)这样的逻辑顺序。

总结时,教师可利用投影或板书出示逻辑结构图表,使学生一目了然。

(四)说明方法。

教师提问:文章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请举例分析。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使用的说明方法除了直接说明外,主要有:
举例子,如文章在“原其理”时以“大小龙湫、水帘、初月谷之类”为例。

引资料,如文章在说明雁荡山鲜为人知时,引用了西域书和贯休的诗句。

作比较,如文章为说明雁荡山的地形特点具有普遍性,把雁荡山和成皋、陕西的地形特点相比。

使用这些说明方法,能使说明对象更具体,事理更清楚,更易于理解;同时也使文章内容更丰富,文字更生动形象。

三、思想分析。

教师提问:这两篇文章充分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

作者实事求是的治学精神和对科学的贡献表现在哪里?对我们有什么启发?
学生讨论后,教师小结:
《采草药》中作者不因循守旧,敢于大胆否定古人的错误作法,提出并阐明自己的独到见解,这既是对科学的贡献,也是治学上求实精神的体现。

在否定古法时,作者的态度也是十分谨慎的,如文章开头说:“古法采草药多用二月、八月,此殊未当。

”“多用”,只是多数,
绝非全部,很讲分寸,把握住了火候;“未当”,只是不恰当、不合适,绝非谬误、绝对不能,就恰到好处。

字里行间体现了作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另外,文章在写到用根作药时,说“无苗时采,则实而沉;有苗时采,则虚而浮”,又说“未花时采,则根色鲜泽;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情况写得如此具体、真切,如果不实地观察过、对比过,是绝对写不出来的,这不也是严谨求实治学态度的体现吗?
《雁荡山》中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精神主要表现在他注重实地考察而绝不妄下结论这一点上。

雁荡山的地形特点是作者经过实地考察才有所了解的,文中说“予观雁荡诸峰……自岭外望之……至谷中……”就可以使我们了解到这一点。

在实地考察基础上“原其理”,以理服人,以事实为依据,读者自然易于接受。

我们应当由此受到启发,在治学方面既要破除保守观念,勇于创新,又要有科学的态度,严谨、求实。

四、总结全文。

研习新课结束后,教师应简要总结研习的几项内容,再明确提出要求:
1.古汉语知识:重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课文的翻译。

2.文章的阅读分析:理清层次,分析说明顺序,分析主要的说明方法,分析详略的处理。

3.了解作者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和对科学的贡献。

五、布置作业。

1. 完成课后“思考与练习”题。

2.完成同步练习本课题目。

板书设计:
雁荡山
长期不为人知特殊地形及其成因
说明顺序:结果原因(逻辑顺序)
说明方法:直接说明、举例子、作比较、引资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