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输组织学Transportation Operations Management课程编号:学分:4 学时:48课程内容简介:《运输组织学》课程是教育部教改项目“交通运输大类专业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重点专业基础平台课程之一。
该课程建设改变不同运输方式各自表述自身特殊的运输组织原理和方法的传统知识体系,按照运输组织的共同原理努力尝试建立统一的交通运输系统的运输组织理论和方法体系,创新知识体系;摈弃拼盘式组合的教材内容组织方法,从总结、概括、提炼交通运输组织的共性原理和共同规律的要求出发,组织素材,创新教学内容。
此外,在电子教案,网络课件、实验室建设和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成绩斐然,在教育教学思想、师资队伍、教材建设、教学手段、实践教学、教学考评等方面都取得新的突破,《交通运输组织学》已于2003年被教育部认定为国家级精品课程,2004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
本课程介绍了交通运输系统的发展沿革,现代交通运输系统及其运输组织的基本情况,以及运输需求分析与预测、交通运输能力、交通运输组织的总体规划、交通线网运输组织、交通场站与枢纽运输组织、旅客运输组织、货物运输组织、交通运输计划与运输调度工作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
适应专业:交通运输先修课程:管理运筹学,系统工程,管理学,交通运输设备,交通运输概论开课(归口)单位:交通运输学院教学日历2004 ——2005 学年第Ⅰ学期课程名称:运输组织学任课教师:杨浩,聂磊,何世伟等教师所在单位:交通运输学院授课对象:运输2002级人数:240人上课日期:自 1周至16周总学时:48 课堂教学学时: 48 周学时: 3 共16 周授课地点:SD207,SD307等教研室主任签字:教学科长签字:说明:1、采用方式可分为:课堂讲授、讨论以及使用多媒体、投影仪、CAI、电子教案、录像等现代化教学手段;2、作业可注明作业内容、实验报告篇数等需要学生课外完成的作业;3、每次课的内容占一格;4、本表一式三份:学院教学科一份、公布在学生所在学院教学公告栏中一份、自留一份。
《运输组织学》研究型教学方案前言运输组织学是交通运输专业学生接触的第一门专业平台课,是使学生了解交通运输理论框架,形成对交通运输的基本认识,掌握其系统运作方法的重要课程。
课程内容涵盖了各种交通方式的共性特征,包括:运输系统总论,运输需求分析和预测,交通资源配置与产品规划,交通运输能力,旅客运输组织,货物运输组织,交通运输流组织,交通场站与枢纽运输组织,交通运输生产计划与运输调度工作。
课程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使学生明白什么是交通运输,从事交通运输业要掌握哪些知识,如何组织社会化的交通运输活动,交通运输组织的基本原理和方法等基本知识。
为帮助学生学习、理解和掌握教学内容,设计了研究性教学方案。
一、研究性教学总体安排《运输组织学》是一门总论性质的课程,需要通过实践性的研究教学来强化学生对其知识体系的理解。
实践性教学的手段包括对日常作业和课程设计两部分,其中的核心围绕以下三个较大规模课程设计展开:交通设施通过能力计算,交通线设计或交通线网评估,车辆积配载和配送方案。
二、交通设施通过能力计算1.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通过对指定交通设施能力的实际计算,使学生加深对交通设施能力概念及其特点和计算方法的理解,掌握交通设施能力计算的基本思路和方法,熟悉实际工作中交通设施能力计算的组织方式,从而全面理解交通设施能力计算的相关知识,加深对《运输组织学》第四章交通运输能力理论的理解。
基本要求:熟悉并掌握能力计算思路和基本方法;延伸阅读并掌握指定交通设施详细能力计算理论;通过工程实践确定计算参数;以分工协作方式完成整个能力计算工作;形成最终的计算结论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
2.教学内容(1)选择交叉口作为能力计算载体。
选择北京交通大学周边的典型交叉口,如大慧寺路与中关村南路丁字口、学院南路与高粱桥路十字交叉口、学院南路与交大东路有主次关系的十字交叉口等。
(2)要求学生通过本身的观测和测量确定基本车流量、车道布置、信号灯配时、信号延时、交通干扰等基本情况。
(3)根据车道的配置详细计算现组织条件下的各车道和整个交叉口的通过能力,有左转与直行交叉的道口要考虑干扰情况。
(4)据此提出可能的优化措施。
3.课程设计安排(1)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建议人数为5-6人,小组内统一给分。
(2)具体交叉路口由教师指定,每两个小组完成同一个路口计算,以互相验证、比较。
(3)小组内部分工,一般规定资料阅读并确定计算方法1-2人,路况观测2人,能力计算2人,最后共同讨论可行的优化措施,分工可调整。
要求小组定期研讨。
(4)设计考核形式为提交能力计算及组织优化报告,字数不限或由老师指定。
(5)安排简单的答辩,包括自我陈述和教师、同学提问,可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间和组别由教师掌握。
(6)课程设计时间为2课时,布置任务和答辩各1课时。
4.要求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1)交通设施能力计算有哪些特点?(2)交通设施能力计算影响因素有哪些?(3)交叉口能力计算需要考虑哪些因素?(4)交叉口为什么往往会构成道路交通能力的瓶颈,有哪些疏解办法?(5)计算理论与实际计算过程有哪些不同,需要补充哪些方面的内容?(6)团队协作中如何协调各环节工作?5.评分标准(共100分)(1)工作量(包括调研情况、报告3000字以上、图表数据及写作规范)20分;(2)思路清晰、概念准确、基本要素完备(交叉口渠化、信号周期、车种比例及当量、车辆直行、左转、右转数量及通过时间、V/C比)20分(3)方法科学性与合理性(对时间、地点、观测对象三要素把握、考虑左转流的交叉干扰)20分(4)数据分析的严密性与结论正确性(通行能力计算结果,V/C比分析)20分(5)小组分工、个人工作态度10分(6)、答辩效果、原创性及独特性10分6.点评方式点评从报告完成情况和实践工作组织两个方面进行:从报告完成情况方面主要考察:采用方法是否得当;观测方案是否合理,结果是否准确;计算考虑因素是否全面,过程是否正确;优化措施是否合理、可行。
从实践工作组织方面主要考察:进度安排是否得当;团队分工是否合理;各环节衔接情况是否良好;报告写作能力如何;表达能力如何等。
三、城市公交线路设计或线网评估1.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使学生全面了解并掌握城市公交线路设计或线网评估的理论和方法,形成对公交线路设计的总体认识,加深学生对《运输组织学》第五部分旅客运输组织理论的理解。
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设计,要求学生可以运用所学理论,通过分工协作共同完成公交线路设计及评价的工作实践,掌握公交需求的特点、公交线路的类型、公交线网的特征、车辆运行方式与选择办法等知识点。
同时通过学生对相关内容的延伸阅读,补充学习北京市公交线路设计的类型及评价指标。
2.教学内容课程设计内容包含两个题目,可选作:A.公交线路设计要求首先对交大周边公交开行情况和客流分布进行分析,根据学习内容完成对某一公交线路的完整设计,包括起终点、线路、车站布局和站址选择、投放车型和车数、运行时间和间隔、运营管理方式、可能吸引客流量预测及运营效果评估等。
具体线路由学生根据所做客流量观测自行选择。
B.公交线网评估公交线网评估需要对客流情况进行观测,选择北京市某区进行客流量观测,根据公交开行情况和客流分布进行分析,对该区公交线网进行评估,包括公交线网分布情况、评价指标计算、能力与需求适应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
3.课程设计安排课程设计以教师课上讲解为基础,学生实践和撰写报告为主体。
(1)教师重点讲述的内容:不同公交线路类型与需求的关系,按车辆工作时间长短划分的正班、加班、夜班车,按车辆运行区间划分的全程车、区间车,按停站方式划分的全站车、大站车和跨线车的特点及应用条件。
(2)教学方法:运用多媒体课件增加表现力,适当引入公交线路设计实例增加感性认识,精心设计教学内容,通过趣味提问的启发式教学,将公交线路设计与评价的概念、思想、发展及实际现状向学生做全面介绍,活跃学生思维,提高教学感染力,使学生对课程设计的内容有一个较全面系统的认识,为后续课程设计创造条件。
(3)课程设计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人数为6-8人,统一给分。
小组内部分工,但需共同研讨。
考核形式为提交公交线路设计报告或线网评估报告,字数不限;同时进行简单的答辩,包括自我陈述和教师、同学提问,可任意或指定小组成员回答问题,时间和组别由教师掌握。
(4)课程设计时间为2课时,布置任务和答辩点评各1课时。
4.要求学生思考的主要问题(1)课程设计研究的公交线路属于哪种类型,其客流特征是否与教材介绍的一致,若不同,原因是什么?(2)可以从哪些方面改善你分析的这条公交线路的设计?(3)公交线网的结构对评价结构有何影响?(4)有哪些方法可以改善你评估的线网,使公交线网能得到改善?5.评分标准(共100分)(1)工作量(包括调研情况、报告3000字以上、图表数据及写作规范)20分;(2)思路清晰、概念准确、基本要素完备(公交线路、站点设置、公交网络、换乘、上座率、发车间隔、车辆周转)20分(3)方法科学性与合理性(班车分类、车辆运行线路识别与工作时间测定、车辆保有量与周转时间计算)20分(4)数据分析的严密性与结论正确性(平均运距,平均站距,非直系数,公交线网设置及覆盖范围,车辆配置及车辆周转)20分(5)小组分工及个人工作态度10分(6)答辩效果、原创性及独特性10分6、点评方式主要从如下方面对学生完成课程设计的质量进行点评。
点评学生设计中出现的概念不准确情况;点评学生在线路设计中是否包含起终点、线路、车站布局和站址选择、投放车型和车数、运行时间和间隔、运营管理方式、可能吸收客流量预测及运营效果评估等全部要素,公交线网评估是否包括公交线网分布情况、评价指标计算、能力与需求适应度、存在问题及解决办法等全部要素。
四、车辆积配载和配送方案1.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目的:通过对指定车辆积配载和配送方案的实际计算,使学生能够根据运输能力及运输需求情况设计配载方案、积载方案和配送方案,加深对《运输组织学》第六章货物运输组织理论的理解。
基本要求:熟悉并掌握配载方案、积载方案和配送方案的设计思路和基本方法;要求学生做相关内容的延伸阅读,尤其鼓励学生利用相关的计算软件完成方案设计。
2.教学内容(1)本设计为计算类型课程设计,设定环境为某货运公司或某个物流中心.(2)设定条件为车辆台数及类型以及车辆的载重和容积,待运货物种类及其重量、体积、几何形状等参数,配送点及线网分布。
(3)要求学生根据运力及运输需求情况设计配载方案、积载方案和配送方案。
(4)要求学生计算出车辆静载重、动载重、静载重利用率、载运工具的生产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