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最新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最新初一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成语故事

第一编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话题一成语故事
(一)闻鸡起舞
名篇阅读:
初,范阳祖逖①(tì),少有大志,与刘琨俱为司州主薄②,同寝,中夜闻
鸡鸣,蹴③(cù)琨觉曰:“此非恶声也!”因起舞。

(选自《资治通鉴》)
注释:
①祖逖:晋朝人,少孤,轻财好侠,慷慨有节操,博览古今书籍。

②司州主簿:官名。

③蹴:踢。

标题解读:
“闻鸡起舞”原意为半夜听到鸡叫就起来舞剑,后比喻有志报国的人及时奋起。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带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与刘琨俱.为司州主簿________________
(2)此非恶.声也________________
(3)因.起舞__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1)中夜闻.鸡鸣。

________________
(2)蹴.琨觉曰:“此.非恶.声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闻鸡起舞”的故事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揠苗助长
名篇阅读:
宋①人有闵②(mǐn)其苗之不长而揠③(yà)之者,芒芒然④归,谓其人⑤曰:“今日病⑥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⑦而往视之,苗则槁⑧(gǎo)矣。

(选自《孟子•公孙丑上》)
注释:
①宋:周代诸侯国。

②闵:忧虑。

③揠:拔。

④芒芒然:疲倦的样子。

⑤其人:指他家里人。

⑥病:累坏。

⑦趋:快走。

⑧槁:草木枯干。

名篇解读:
“揠苗助长”的意思是把禾苗拔起,帮助其生长。

比喻违反事物的发现规律,急于求成,反而坏事。

客观事物的发展有它的规律,仅靠良好的愿望和热情是不够的。

实战演练: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闵其.苗之不长(那些)
B. 芒芒然归.(回来)
C.谓.其人曰(对……说)
D.予.助苗长矣(我)
2、翻译下面的句子。

(注意加点词的翻译)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说本文对我们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守株①待兔
名篇阅读: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因释其耒②(lěi)而守株,冀③复得兔。

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选择《韩非子》)
注释:
①株:露出地面的树桩。

②耒:农具名,状如木叉。

③冀:希望。

名篇解读:
宋国人的可笑行为形象有力地论证了这样一个道理:那些不能随着情况的变化而有所变化,盲目地效法过去而一成不变的人,和那个宋国人一样会成为后人的笑柄。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兔走.触株______________ (2)因释.其耒______________
(3)冀复.得兔______________ (4)而身为.宋国笑______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守株待兔”的故事可笑在什么地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自相矛①盾②
名篇阅读:
楚人有鬻(yù)③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
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夫(fú)④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选自《韩非子•难一》)注释:
①矛:古代兵器,用于刺杀。

②盾:古代作战时防身的武器。

③鬻:卖。

④夫:句首语气词,表示要发表议论。

名篇解读:
说话、写文章如果前后抵触,就会矛盾百出,楚人把两个相互矛盾的东西放在一起,就犯了自相矛盾的错误。

为了卖出货物,他片面夸大“矛”与“盾”各自的优点,使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

“自相矛盾”一词就来源于这个故事。

实战演练: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誉.之曰__________ (2)物莫能陷.也__________
(3)吾矛之利.__________ (4)其人弗.能应也__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之”字的意思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A. 誉之.曰
B. 陷子之.盾
C. 以子之.矛
D.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注意加点字词的翻译)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楚人为什么“弗能应也”?(用原文中的话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习题 5-1. 如图,一轻绳跨过两个质量为m 、半径为r 的均匀圆盘状定滑轮,绳的两端分别挂着质量为m 2和m 的重物,绳与滑轮间无相对滑动,滑轮轴光滑,两个定滑轮的转动惯量均为2/2
mr ,将由两个定滑轮以及质量为m 2和m 的重物组成的系统从静止释放,求重物的加速度和两滑轮之间绳内的张力。

解:受力分析如图 ma T mg 222=- (1)
ma mg T =-1 (2)
βJ r T T =-)(12 (3)
βJ r T T =-)(1 (4)
βr a = (5)
联立 g a 41=
, mg T 811=
5-2. 如图所示,一均匀细杆长为l ,质量为m ,平放在摩擦系数为μ的水平桌面上,设开始时杆以角速度0ω绕过中心O 且垂直与桌面的轴转动,试求:(1)作用于杆的摩擦力矩;
(2)经过多长时间杆才会停止转动。

(1) 设杆的线l
m =λ,在杆上取一小质元dx dm λ=
gdx dmg df μλμ==
gxdx dM μλ= 考虑对称
mgl gxdx M l μμλ⎰==204
12 (2) 根据转动定律d M J J dt
ω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