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LLIGENCE1.引言知识管理的理论研究,现今的情况是理论上学说纷杂,没有一个成熟的、能得到大家公认的理论体系,从而导致实际应用中的知识管理系统实现并不能完全达到人们预期的目标。
这种情况的产生,固然和知识本身的内隐性、不确定性以及不稳定性相关,但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的脱节也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
本文试图建立一个理论上相对成熟、实践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动态知识库。
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数据挖掘、知识推理等知识管理系统中必不可少的技术,探讨一种与组织业务流程无关、着重知识学习、基于知识传导模型的知识分类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组织的动态知识库。
由于这种知识库与企业具体的业务流程无关,所以具体到每个企业的知识库实现时,知识库可以动态扩充。
这种扩充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企业可以基于这个知识库结构模型,把这个知识库模型视为一个单元知识,在其最外层加上业务流程的约束,即形成了自己的知识库。
二是在知识库内部,知识所处的分类层次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当知识在组织内部传导、重构时,知识的状态发生改变,知识库能自动感知这种变化,并将其推送(或者重构新知识)到相应的分类层次中去。
2.动态知识库理论基础2.1理论研究中的知识分类。
理论研究中的知识分类,最重要的莫过于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的概念。
这两个概念的建立将知识管理和信息管理从内容上区分开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显性知识是指已经编码化的知识,它以人类语言的各种表现形式而存在,如书本、视频等。
隐性知识主要指“隐含经验类知识”,往往是个人或组织经过长期积累而拥有的知识,通常不易用语言表达,也难以传播。
1996年,OECD(经济合作发展组织)把知识分为四类。
即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识),是关于事实方面的知识。
例如企业有多少员工、产品用的什么原料、企业的主要产品等;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指自然原理和规律方面的科学理论,企业的know-why知识指企业生产的原理和规律,比如为什么选用某种原料、为什么生产某种产品而不是另外一种等;know-how(知道怎样做的知识),是指做业务流程中的技术和能力,比如熟练工人操作机器的技术等等;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是指关于谁知道什么和怎么做的知识,例如在工作过程中,如果出现了问题应该请教谁。
OECD对知识的四类划分中,关于知道是什么(Know-what)和知道为什么(Know-why)的知识基本属于显性知识,而隐性知识所对应的是OECD分类中关于知道怎样做(Know-how)和知道是谁(Know-who)的知识2.2Helund的知识传导模式。
在知识的转化过程中,日本著名的知识管理专家野中郁次郎和竹内广孝提出了知识转化的四种模式:从隐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群化,(Socialization);从隐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外化(Externalization);从显性知识到显性知识称为融合(Combination);从显性知识到隐性知识称为内化(Internalization)。
Helund提出了知识传导模式有三种:编码化及内化、外延和占有、消化及扩散。
1.编码化及内化。
编码化表示了组织中隐性知识显性化的过程,企业组织可以视作为一个编码的机器。
而内化指知识变成员工个人隐性知识的过程。
内化使得有限认知、知觉以及协调资源变得更有效率。
显性和隐性之间的活动称为映射,创新和现实的知识往往是借这个活动而形成的。
2.外延和占用。
外延是指知识由较低层移动到较高层,层次分为个人、小团队、组织、跨组织-,可能是隐性知识也可能是显性知识。
而占用是外延的反向过程。
对话则是外延和占用的互动,对话通常发生在某一特定层级之中,从个人到跨组织的领域。
“对话”与“思考”的质与量被假设与知识管理模式的质与量高度相关。
以学校为例,教师与学生在教室的对话与学生在家中的思考同等重要。
3.消化及扩散:从环境之中取得知识并将其扩散于环境中。
消化及扩散类似于知识输入及知识输出,被吸收的知识可能是隐性也可能是显性的,包括认知、产品及技能等形式。
例如复杂的隐性知识可通过招募关键性的人员来取得;如果知识较易编码化,则企业买卖专利权是一个适当的策略。
若知识的隐性度较高,则表示知识的消化方式是以内化为主导的。
3.动态知识库结构模型3.1动态知识库模型的特点。
a.多层次知识分类结构。
目前理论界从不同的角度对知识有多种分类方法,但任何一种单独的分类方法都不足以用来描述组织的业务流程知识。
而且如果采用了一种不成熟的分类方法,就不能保证知识分类的完备性和相对独立性,本知识库结构模型应该能够具有实践操作性,也就是说知识库必须要是实际应用中的一个模型结构。
所以知识库综合运用了四种分类方法,即OECD的知识分类方法:know-what(知道是什么的知识),know-why(知道为什么的知识),know-how(知道怎样做的知识),know-who(知道是谁的知识)。
在这四种分类方法中,又按知识的拥有者:个人、团体、组织、跨组织进行了交叉重叠分类。
这几类知识的重叠形成了16类知识。
对企业知识的划分,隐性知识和显性知识是必不可少的,对显性知识按存储形式(结构知识、半结构知识、非结构知识)然后和隐性知识并列对组织业务流程知识进行了第三次分类。
第四次分类实际上对上述这些知识的抽象,元知识用来描述组织业务流程知识本身,关系知识用来描述组织业务流程知识之间的关系。
b.业务流程无关性。
纵观企业的经营模式,即使是具有相同业务的企业,其业务流程也会千差万别,而且企业的经营模式也有可能因企业管理层的改变等原因而变化。
所以,一个能得到良好应用的知识库结构模型,应是与组织业务流程无关的。
在动态知识库结构模型中,抽象出来的知识分类是每一个业务一种动态知识库结构模型研究广州科技职业技术学院邝云英教学实践与管理247INTELLIGENCE(上接第279页)思、再实践,不仅让我自己在各方面进步了很多,也让我对孩子的了解更深入、更准确,对活动的把握更成熟了,发现问题的眼光也更敏锐了。
五、充分利用家长资源促进班级管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明确指出:“家庭是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
”从此可以看到,幼儿园的班级管理是离不开家长的理解、支持和参与的。
(一)明确家园结合与班级管理的关系。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幼儿园与家庭是伙伴关系。
这种伙伴关系强调了家长和教师的平等性,肯定了家长的潜能作用。
因此,根据这层关系我们请家长一起来管理班级,并让家长提出他们的观点和见解。
例如:在开展“认识水果”这一教学活动中,有些家长认为应该把水果买来让幼儿尝尝、看看,有些家长认为应该带幼儿去水果店参观,有的家长认为可以让幼儿通过电脑了解更多的水果,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幼儿通过多种渠道不仅了解了水果的味道、形状、特点、而且在区域活动中用自己手中的画笔画出了自己喜爱的水果,我们还与家长一起评价和与幼儿一起展示自己的作品。
教学活动收到很好成效。
由此,看出家园联合的重要性了。
(二)家园合作形式的多样性有利于班级管理的开展。
现代的家长对教育子女问题十分重视,他们不在是单纯了解自己孩子的学习情况,对孩子在幼儿园的一日生活、游戏、及幼儿的操作能力和交往能力都非常重视。
因此,根据家的迫切要求,我园在幼儿入学时进行家访,了解幼儿在家的表现并与家长互相交流教育经验,在入学后开展了“家长开放日”家长接待日“并在家长开放日活动中,使家长了解到园所的日常工作,和孩子的一日情况,同时也设计一些让家长与幼儿一起来参与的活动,充分发挥家长的主动性。
为了教师与家长不断交流幼儿的在园和在家情况,我们还设立了“家长园地”“家长与教师的悄悄话”等这些栏目,方便了家长与教师的联系。
总之,幼儿园班级管理是一项漫长、复杂的教育,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总结,不断反思,但是我相信在政策改革的指引下,我们会更好的适应和不断挑战这些新时代的形势。
流程所共有的,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来扩展知识分类。
也就是说,本知识库描述的是企业中某一个具体流程所相关的知识,而非整个企业的知识,正是由于有了这层高度的抽象,企业在根据本动态知识库结构模型构建自己的知识库时,只需要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分解,在动态知识库结构模型上加上子流程的描述即可。
c.基于知识传导模型,着眼知识学习的知识库。
企业的知识管理很大程度是为了知识的共享与利用,知识管理的目的就是要让知识在组织内部有序地流动,避免知识孤岛的产生。
而企业管理者推行知识管理最重要的目的无非是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从而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因此,在动态知识库内,知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知识可以在个人、团体、组织、跨组织之间重构,产生新的知识,使知识的所有者发生变化;同时,显性知识(know-what知识,know-why知识)和隐性知识(know-how 知识,know-who知识)之间也可以互相转化,即知识的编码化、内化过程。
知识的传导在组织层面上部分对应着知识的学习过程,知识的学习从实质上来说是知识的重构,不同的是知识学习更多的是知识内化的过程(从显性知识向隐性知识转化)。
3.2动态知识库模型的结构。
动态知识库模型的结构按原始知识导入知识库过程,由上而下分为三层,即知识接口索引层、知识存储分类层以及知识逻辑分类层,如下图所示。
a.知识接口索引层。
在原始知识进入知识库之初,知识库必须要对原始知识进行解析和转换,这种转换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寻找出原始知识的元知识。
通过挖掘知识本身的含义,使用一组标准词汇来描述这个原始知识,这组用来描述知识的标准词汇就是我们要寻找的元知识(也即关于原始知识的知识)。
在这里,本体论的有关理论和实践是非常有用的。
通过对组织业务流程的分析,抽象出一个适合组织的知识本体,用一个多元组来表示。
借助于这个多元组来描述元知识。
重要的是,这个知识本体应该和企业的实际情况相关联,因为同一个知识,不同的企业甚至是同一企业中的不同流程,其受关注的侧重点可能都是不一样的,如一种生产工艺,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它关注的更多是这种生产工艺的实施效果,而对生产工艺的实施细节则是生产员工要着重去了解的。
二是抽象出原始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关联关系。
也就是说这个原始知识在元知识中的描述项是否和其他知识的元知识描述项相重叠,或者是其中某些元知识的描述项的出现可导出另一项的出现,也隐藏在知识间的关联或相互关系。
b.知识存储分类层。
知识显性知识是指文字化的或者可以用某种方式表达的知识,隐性知识是指经验的、无法表述的知识。
在显性知识中,又可分为结构化的、半结构化的和非结构化的知识。
结构化知识是指模式明确、结构固定的知识,如单一的工程数据库;半结构化知识是指模式不明确、结构不固定的知识,如Web页面和由异构数据库组成的集成数据库等;非结构化知识是指没有模式或没有文字化的知识,如普通文档、人员和工程背景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