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8章 脑血管疾病

第8章 脑血管疾病

第八章脑血管疾病概述表匿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昏其中,脑卒中(stroke)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鞋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堕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86~1990年间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10万,患病率为9~745.6/10万,死亡率为116~141.8/10万。

脑卒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1.3~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者发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寒冷季节发病率明显增高。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有北方高于疗、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纬度每增高5度,其发病率增高64.O/10万,死亡率增高;/10万。

【脑血管疾病分类】脑血管疾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或病理性质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

我国}5年将CVD分为10类,见表8—1。

8-1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正常成人的脑重为1500g,占体重的2%~3%,流经脑组织的血液750~1000ml/ ra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

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

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

脑组织的血流量分布并不均一,通常灰质的血流量高于白质,大脑皮质的血液供应最丰富,其次为基底核和小脑皮质。

因此,位于大脑皮质的缺血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红色梗死),位于白质的缺血易出现缺血性脑梗死(白色梗死)。

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大脑皮质(第3、4层)、海马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性损害最敏感,其次为纹状体和小脑Purkinje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对缺血、缺氧耐受性较高。

因此,不同部位在相同缺血缺氧时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病理损害。

【脑血管病的病因】各种原因如动脉硬化、血管炎、先天性血管病、外伤、药物、血液病及各种栓子和血流动力学改变都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脑血管疾病。

根据解剖结构和发病机制,可将脑血管疾病的病因归为以下几类:1.血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其次为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因所致的动脉炎,再次为先天性血管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和各种原因(外伤、颅脑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所致的血管损伤,另外还有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2.心脏病和血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以及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

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各种原因所致的高黏血症,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血症等,另外还有凝血机制异常,特别是应用抗凝剂、避孕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各种血液性疾病等。

4.其他病因包括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诊断与治疗原则】脑血管病的诊断原则与其他疾病类似,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突然发病、迅速出现局部或全脑损害的症状及体征,颅脑CT/MRI或MRA、DSA及CSF等检查发现相应的病灶或相关的疾病证据,。

结合常有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概述第八章脑血管疾病脑血管疾病(cerebrovascular disease,cvD)是指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急慢性脑血管病变。

其中,脑卒中(stroke)是指由于急性脑循环障碍所致的局限或全面性脑功能缺损综合征或称急性脑血管病事件。

cvD作为神经系统的常见病及多发病,是目前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主要疾病之一,并且存活者中50%~70%患者遗留有严重残疾,给社会和家庭带来沉重的负担。

我国1986~1990年问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脑卒中发病率为109.7~217/10万,患病率为719~745.6/10万,死亡率为u6~141.8/10万。

脑卒中发病率男性高于女性,男:女约为(1J 3~1.7):1。

脑卒中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75岁以上者发病率是45~54岁组的5~8倍,寒冷季节发病率明显增高。

我国脑卒中的发病有北方高于南方、西部高于东部的特征,纬度每增高5度,其发病率增高64.0/lO万,死亡率增高6.6/10万。

【脑血管疾病分类】脑血管疾病根据神经功能缺损持续时间或病理性质的不同,有多种分类方法。

我国1995年将cVD分为lO类,见表8-l。

表8-1 1995年脑血管疾病分类(简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颈内动脉系统2椎基底动脉系统脑卒中【.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日I起 D先天性动脉瘤固动脉硬化性动脉瘤③感染性动脉瘤(2)血管畸形(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4)其他(5)原因不明2脑出血(1)高血匪脑出血(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3)肿瘤性出血(4)血液病日【起(5)淀粉样脑血管病(6)动脉炎引起(7)药物引起(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9)其他(10)原因不明3脑梗死(1)动脉粥样硬化性_m栓性脑梗死(2)脑栓塞①心源性②动脉源性③其他(3)腔隙性脯梗死(4)出血性脑梗l死(5)无症状性脑梗死(6)其他(7)原阑不明山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Ⅳ脑血管性痴呆 V商血压脑病Ⅵ颅内动脉瘤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外伤性假动脉瘤5其他Ⅶ.颅内血管畸形1脑动静脉畸形2海绵状血管瘤3静脉性血管畸形4 Galen静脉瘤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神经病学【脑血液循环调节及病理生理】正常成人的脑重为1500g,占体重的2%~3%,流经脑组织的血液750~1000ml/ min,占每分心搏出量的20%。

脑组织耗氧量占全身耗氧量的20%~30%,脑能量来源主要依赖于糖的有氧代谢,几乎无能量储备,因此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十分敏感。

如果脑组织的血供中断,2分钟内脑电活动停止,5分钟后出现严重不可逆性损伤。

脑组织的m流量分布并不均一,通常灰质的血流量高于白质,大脑皮质的血液供应最丰富,其次为基底核和小脑皮质。

因此,位于大脑皮质的缺血易发生出血性脑梗死(红色梗死),位_f白质的缺血易出现缺血性脑梗死(白色梗死)。

不同部位的脑组织对缺血、缺氧性损害的敏感性亦不相同,大脑皮质(第3、4层)、海马神经元对缺血、缺氧性损害最敏感,其次为纹状体和小脑PurkiNe细胞、脑干运动神经核对缺血、缺氧耐受性较高。

因此,不同部位在相同缺血缺氧时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病理损害。

【脑血管病的病冈】流动力学改变都可引起急性或慢性的脑m管疾病疾病的病因归为以下儿类:外伤、药物、m液病及各种栓子和血l·m管壁病变以高血压性动脉硬化和动脉粥样硬化所致的血管损害最常见,其次为结核、梅毒、结缔组织疾病和钩端螺旋体等病凶所致的动脉炎,再次为先天性血管病(如动脉瘤、血管畸形和先天性狭窄)和各种原冈(外伤、颅脑手术、插入导管、穿刺等)所致的血管损伤,另外还有药物、毒物、恶性肿瘤等所致的血管病损等。

2·心脏病和f11L流动力学改变如高血压、低血压或血压的急骤波动,以及心功能障碍、传导阻滞、风湿性或非风湿性心瓣膜病、心肌病及心律失常,特别是心房纤颤。

3·血液成分和血液流变学改变包括各种原因历致的高黏血症,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高纤维蛋白原Ii『L症等,另外还有凝II】=L机制异常,特别是应用抗凝剂、避孕药物,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各种血液性疾病等。

4·其他病因包括空气、脂肪、癌细胞和寄生虫等栓子,脑血管受压、外伤、痉挛等。

【诊断与治疗原则】脑血管病的诊断原则与其他疾病类似,包括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

根据突然发病、迅速“{现局部或全脑损害的症状及体征,颅脑CT/MRI或MRA、DSA及CSF等检查发现相应的病灶或相关的疾病证据,结合常有的脑卒中危险因素,如高血压、心脏I.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颈内动脉系统2.椎一基底动脉系统Ⅱ.脑卒中 l_蛛网膜下腔出血(1)动脉瘤破裂引起①先天性动脉瘤②动脉硬化性动脉瘤③感染性动脉瘤(2)血管畸形(3)颅内异常血管网症。

(4)其他(5)原因不明2.脑出血(1)高血压脑出血(2)继发于梗死的出血(3)肿瘤性出血(4)血液病引起(5)淀粉样脑血管病(6)动脉炎引起(7)药物引起(8)脑血管畸形或动脉瘤引起(9)其他(10)原因不明3.脑梗死(1)动脉粥样硬化性血栓性脑梗死(2)脑栓塞①心源性②动脉源性③其他(3)腔隙性脑梗死(4)出血性脑梗死(5)无症状性脑梗死(6)其他(7)原因不明11.椎一基底动脉供血不足Ⅳ.脑血管性痴呆 V.高血压脑病 v1.颅内动脉瘤1.先天性动脉瘤2.动脉硬化性动脉瘤3.感染性动脉瘤4.外伤性假动脉瘤5.其他Ⅶ.颅内血管畸形,1.脑动静脉畸形2.海绵状血管瘤3.静脉性血管畸形4.Galen静脉瘤5.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第一节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第八章脑血管疾病}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ransl。

ent ischemic attack,TIA)是指因脑血管病变引起的短暂 k 局限性脑功能缺失或视网膜功能障碍,临床症状一般持续10~20分钟,多在1小时呙缓解,最长不超过24小时,不遗留神经功能缺损症状,结构性影像学(CT、MRI)检釜无责任病灶。

凡临床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且神经影像学检查有明确病灶者不宜称为TIA。

i TIA是脑卒中的高危因子,一次TIA发作后,脑卒中发生率一月内为4%~8%,一年内为12%~13%,5年内为24%~29%。

TIA频繁发作者48小时内发生缺血性脑卒中}豹几率可达50%。

i 我国TIA 的人群患病率为每年180/10万,.男:女约为3;1。

TIA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

由于TIA发作时间的限定尚有争议,TIA的发病率差异较大。

i 【病因及发病机制】TIA的发病与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狭窄、心脏病、血液成分改变及血流动力学变化等多种病因及多种途径有关,主要的发病机制有:· 1.血流动力学改变基本病因可能是由各种原因(如动脉硬化和动脉炎等)所致的藏内动脉系统或椎一基底动脉系统的动脉严重狭窄,在此基础上血压的急剧波动导致原来溶侧支循环维持的脑区发生一过性缺血。

此型TIA的临床症状比较刻板,发作频度较高,毒天或每周可有数次发作,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多不超过10分钟。

} 2.微栓子形成微栓子主要来源于动脉粥样硬化的不稳定斑块或附壁血栓的破碎脱醣、瓣膜性或非瓣膜性心源性栓子及胆固醇结晶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