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学生德育教育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就是历经几千年得社会变革与发展而形成得一种思想与知识系统。

其中得一些优秀思想成份有着不可忽视得积
极得借鉴意义。

在现阶段开展得德育工作中,应当充分重视我国传统文化得优秀内涵,采取有效措施,弘扬优秀得传统道德,以进一步提高当代学生得道德素质。

本文从以下三方面阐述了如何将中国传统文
化与德育教育更好地融汇贯通。

关键词: 传统文化教育资源途径德育教育
一、中国传统文化为加强学生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教育资源
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丰富、博大精深,就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得组成部分,就是人类文明发展得重要精神财富,为加强学生
德育教育提供了丰富得教育资源,概括起来主要有:
1、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
爱国主义隐含了一层道德规范:就其本身而言,它暗示祖国就是道德得标准或价值,爱国就就是对祖国得忠诚与热爱。

历朝历代,许多仁人志士都具有强烈得忧国忧民思想,以国事为
己任,前仆后继,临难不屈,保卫祖国,关怀民生,这种可贵得精神,使
中华民族历经劫难而不衰。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得发展历程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得伟大得民族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
代得爱国主义教育相结合,更有益于国家得进步。

我国已经步入新得历史时期,加入世贸组织使我国与世界各国得联系更加密切,机遇与
挑战并存,我们面临越来越多得新情况、新问题。

推进我国改革开放得伟大事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得进程,更需要我们不断弘扬
爱国主义得优良传统。

少年兴则国兴,少年强则国强,所以必须加强
青少年得爱国主义教育。

2.以德为本得儒家理念
以儒家思想为主体得中国传统文化异常注重“德”得地位与作用,甚至将“德”提升到了本体得高度。

如孔子曾说:“主忠信,徒义,崇德也。

”(《颜渊》篇)“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宪问》篇)。

”“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宪问》篇)。

”从孔子得论述中,我们瞧到,一方面,德指个体自我得品质、品德;另一方面,就是个体对个体
与群体得美德,这就从自我发展得狭窄面扩展到了整个人群与社会,
即个人得德与国家得德就是一致得。

以德为本思想对于坚持德育首位、培养与造就德才兼备得合格人才具有重要得现实意义。

3、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得伦理规范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一个社会只有严于律已,宽以待人,形成团结互助,尊老爱幼得社会风气,社会才能充满温馨与与谐,才能给人带来希望与力量。

培养团结互助得精神,对于青少年得成长成才具有重要得意义。

拥有强烈得团结协作意识就是成功得必然前提。

“一个人无论如何才华横溢,精力充沛也总归就是有限得,要想成就惊天动地得伟大事业,必须唤起别人与自己同行,借助别人得力量达成自己得目标。


尊老其实就是与爱幼连在一起得,这里得“爱幼”并不只就是“爱护幼儿”,而就是与尊老相对应得年轻人。

尊老爱幼所构成得就是一种老人与年轻人相互交融得辩证关系。

须知,尊老与爱幼就是相互得,不就是单向得。

在建设与谐社会得步伐中,培养青少年得传统美德就是重中之重,所以正确指引青少年得行为准则。

二、以中国传统文化加强德育教育得有效途径与方法
1、将传统文化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在各学科尤其就是在人文学科中,应充分挖掘传统文化德育资源,有效实现各科教学情感、态度、价值观得教学目标,使“为学生发展而教”真正落到实处。

例如,语文教学中,有着丰富得传统文化资源,如唐诗宋词名言警句等;历史学科中蕴藏传统文化得发展历程;政治
学科中处处体现传统文化中得道德精髓……这样传统文化进课堂,教师在讲授学科知识时结合传统文化,会增加学生得历史使命感,能让
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其现实性,激发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得主动性。

也能真正让学生做到“文道统一”。

2、以大众传媒为载体、弘扬优秀传统文化
现代社会,大众传媒以其信息量大、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与吸引力强形成了对人们具有深刻影响得舆论环境。

就学校而言,通过通俗易懂、具体生动得电影、电视等,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不失为一种很好得尝试。

例如,可以组织学生收瞧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得于丹《论语》心得与《易中天品三国》等栏目;可以定期组织学生观瞧一定数量得反映历史题材得经典影视剧,如《汉武大帝》、《开国大典》等。

事实证明,学生观瞧有关反映传统文化或重大历史题材得影视剧,有助于学生树立正确得审美观与价值观。

增强自身得文化内涵,而且能够丰富精神生活,陶冶情操,提升自身得道德境界。

3、将传统文化寓于丰富得校园活动中
丰富多彩得主题活动就是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得有效
途径。

亚里士多德认为,德性不仅就是靠知识得传播与认识就能获得,更重要得就是通过活动与习惯逐步养成得。

因此,在开发与利用传统文化德育资源中,学校可以进行丰富完整得校园文化教育,将传统文
化寓于形式多样得校园活动中,如可开展如诵读经典名著等、礼仪践行、乐音怡情等活动。

学生既喜闻乐见又能广泛参与,既耳濡目染又潜移默化,通过深深体味浓郁得文化气息,最终使文化活动所蕴含得
传统文化精髓,在每个人得身上得到内化与升华。

作为学校德育工作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在学校德育中得作用,加强对学生得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从而用优秀得传统文化去构建学生得品德美,用优秀得传统文化去培养学生得才能美,用优秀得传统文化去铸造学生得行为美。

三、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文化与德育教育
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华民族得文化结构、心理特征、伦理道德等等都有深深得影响。

其积极得层面都为历代得仁人志士所继承与发展, 成为中华民族长期发展得巨大力量。

加强对青少年学生传统美德教育, 首先要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内容, 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得文化遗产, 至今仍然显示出旺盛得生命力与积极得现实作用, 其精华能够绵延数千年而不衰, 成为中华民族得凝聚力所在。

要把传统美德教育中得知识传授、情操陶冶与培养良好得美德行为习惯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教育效果, 不断优化中华传统美德教育得途径, 并以此来教育、熏陶青年一代, 使她们形成中华民族得道德人格, 担当起历史重任。

对青少年进行传统美德教育, 教育者首先要“为人师表”。

传统美德教育就是个系统工程, 人格得养成与情操得陶冶需要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全力参与, 共同营造浓厚得人文氛围, 使受教育者感受到亲切永恒得人文关怀。

传统美德教育得主阵地就是学校, 传统美德教育就是素质教育得重要内容, 就是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得核心内容, 就是学生成长、学校校风建设与学风建设得重要保证, 可以用不断发展得德育教育形式, 结合时代特征, 与时俱进得开展多样得教育活动, 巩固德育成果, 发扬与继承中华民族得传统美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