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陆地区演出市场状况及发展趋势一、大陆演出市场概况(一)政策环境逐渐宽松,市场秩序逐步规范中共十七大关于“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部署,为中国文化事业、产业的发展开辟了广阔视野,提供了历史性的重大机遇。
政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演出市场管理工作以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为重点,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大大降低了演出市场门槛,放宽了市场准入,简化了审批手续,为演出经营主体营造了宽松和规范的演出环境。
演出主体日趋多元,民间演出团体迅速发展,特色表演更加活跃,新兴市场潜力巨大,2007年底国家大剧院的落成和开幕,是我国文化事业走向繁荣的一个标志性事件,极大地促进了演出市场的发展。
2008年是不同寻常的一年,从年初的冰雪灾害到“5·12”大地震,从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到全球性的金融危机,可谓峥嵘岁月稠。
四川5.12大地震后,全国人民同心抗灾,除了部分抗灾义演活动外,营业性演出活动一度大大减少。
在全国人民迎奥运期间,国家举办了大量演出活动,包括从国外邀请大批顶级艺术院团来京演出,从全国各地广泛征集大批精品剧目赴京调演等,几乎每两天就有一个高水平艺术团体在北京登台,演出市场一度极为火爆。
但除了这两个特殊时期外,从整体发展趋势看,2008年演出市场延续了2007年的平稳态势,逐步走向成熟。
以北京为例,北京演出市场观众人数近年来大幅上升,而平均票价逐年降低。
2005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在300元左右,2006年为275元,降低9%。
2007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为264元,比2006年同期降低了4%。
2008年各类演出平均票价在210元左右,降低20%,平均上座率已达到70%。
政府倡导增加低票价演出场次,是票价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
比如“戏剧演出季”、“相约北京联欢活动”、“东城周末相声专场”、“北京戏校学生专场”等,都向观众提供了大量的低价票。
票价降低,使得越来越多的观众能够走进剧场、音乐厅,欣赏国内外名家名团丰富多彩的演出。
来自演出协会的数据显示,2008年,北京营业性演出场所共演出13232场,观众808.9万人次,总收入6.27亿元,与2007年相比,演出场次基本持平,观众人次略有增长,而演出收入却得到了大幅增加,增幅达到了50%。
(二)演出主体稳步发展,演出市场逐渐成熟2007年,演出经纪机构继续2006年的增长势头,绝对数有所增加,虽然从业人员呈下降趋势,但营业收入和利润增长迅速,特别是利润额增长幅度惊人。
两项经营指标增长额度超过机构数的增长额度,显示出演出经纪机构质量提高,经营效果显著。
表1:全国演出经纪机构2006年至2007年经济指标比较2006年 2007年比去年同期增减 机构数(个) 926 1024 10.5%从业人员(人) 11497 8708 -24.2%利润总额(万元)485 3828 689%营业收入(亿元)7.77 10.5335.5%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推进和深化,国家加大了对国有文艺表演团体的资金扶持力度,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007年财政拨款较2006年增加22%;观众人次增长了9.7%。
院团总收入也有较大增长,较2006年增加了10%。
表2: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团体2006年2007年经济指标比较2006年 2007年 比去年同期增减 机构数(个) 2475 2455 -0.8%演出场次(万场) 41 42 2.4%观众人次(亿人次) 4.1 4.5 9.7%演出收入(亿元) 10.9 12.0 10%2007年文艺表演场所总量、演出场次较2006年均出现较大幅度的下降,分别达到了4.31%,9.2%。
表3:全国文化部门艺术表演场所2006年2007年经济指标比较2006年 2007年 比去年同期增减 机构数(个) 1390 1330 -4.31%演出场次(万场) 38 38.6 1.5%观众人次(亿人次) 0.65 0.59 -9.2%收入合计(亿元) 11.7 11.5 -1.7%二、境外演艺人员来内地演出情况引进涉外演出情况。
2008年文化部共审批涉外演出657宗,与2007年626宗相比增长4.9%。
引进涉外演出较多的地区有:上海217宗,北京179宗,浙江79宗,江苏44宗,广东34宗。
从引进涉外演出国别看,美国占绝对多数,达214个项目,占全年引进项目的32%,与2007年177个项目相比增长20%,其他依次是韩国,65宗;马来西亚,57宗;法国,51宗;德国,50宗。
发达国家特别是美国仍然是我国最主要的文化输入过。
当然,美国来华演出较多,与部分美籍华裔演员频繁来华演出有关,真正代表国外文化到我国演出的主要还是欧洲和东南亚,如德国、法国、英国、俄罗斯、韩国、日本等,这些国家华裔演员少,到我国演出的都是他们本土的艺术院团和演员,真实体现了两国文化交往的实际情况。
从引进文化演出形式看,音乐会318次,占全部演出形式的48%;演唱会230次,占35%;歌舞63次年,音乐剧(含舞剧、话剧)30次,其他16次。
从来访人次看,共接待54个国家的演艺人员15179人次。
从引进涉外演出的地区看,北京和上海共占全国总数的60%。
引进台湾地区演出情况。
2008年我们共批准台湾演艺人员来内地举办演出项目450宗,2007年共批准280宗,增长率达到了95%。
三、政府相关管理政策及管理思路2008年2月2日,国家发展改革委、文化部、公安部、监察部、财政部、税务总局、广电总局、体育总局、工商总局联合制定下发了《关于下发构建合理演出市场供应体系、促进演出市场繁荣发展的若干意见的通知》。
《通知》从扩大供给、促进发展这一制高点出发,提出了从根本上解决演出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的办法和举措。
一是从公益角度出发,加大政府投入,建立公益性演出长效机制,逐步解决广大群众最基本的文化消费需求,做到“月月有公益场,场场有低价票”。
二是从市场角度出发,培育市场主体,扩大演出供给。
鼓励社会资本投资演出产业,允许适度引进外资进入国内演出市场,大力扶持民营表演团体发展。
三是从管理角度出发,规范政府行为,优化演出环境。
严禁政府索要赠票,规范管理部门工作用票,降低安保成本,建设阳光法治政府。
7月14日,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涉外及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规范演出市场经营秩序,文化部下发了《关于加强涉外及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工作的通知》。
《通知》从加强演出经纪机构资质审核,加强演出内容审核,加强对外国和港澳台文艺表演团体和个人资信的审核,加强对举办单位与委托、投资单位权利义务关系的审核,加强对巡回演出的监督管理,加强演出活动现场的监管,建立演出市场信息通报制度和信用档案制度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明确要求。
《通知》的发布,将加强我国涉外及涉港澳台营业性演出管理工作,进一步规范我国演出市场经营秩序。
四、金融危机对大陆演出市场影响演出市场作为文化产业的一部分,金融危机对其影响具有相对滞后性。
随着金融危机影响逐步向实体经济渗透,经济形势的走向会愈发明晰,我国受到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渐加大。
内部竞争加上外部危机,演出市场将面临“内忧外患”。
团购锐减,是今年的突出现象。
一些高雅艺术如果没有团购以及企业文化建设需要的埋单和赞助,很难收回演出成本。
北京的高雅艺术市场之所以繁荣,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外企和大型国企,单靠普通民众是无法支撑的。
由于经济危机的影响,不少企业原本计划用于文化建设的资金被压缩或取消,连锁导致了艺术演出行业的不景气。
音乐会、歌剧、芭蕾舞等高雅艺术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要大一些,这类演出的团购门票要占到很大比重。
有时候一场音乐会的团购门票要占到三到四成。
但今年,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不少企业计划用于文化建设或答谢客户的资金被压缩或取消,高雅艺术演出市场萎缩就难以避免。
目前,保利剧院演出上座率维持在五六成,一些精品演出能达到八成,这和往年的情况没有太大区别。
但团购门票有所减少。
文化产业和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有着正相关关系,整个经济社会发展了,文化产业也会得到快速发展。
但在经济下滑,社会动荡时期,文化产业也会异军突起、逆势而上。
在面临全球经济危机的时刻,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向社会提供更多更好的娱乐身心、增强信心的文化产品,就显得尤为迫切,这也是文化产业大发展面临的难得机遇。
演出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一个重要分支,也是如此。
上世纪20年代末到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是美国最动荡、最困难的时期,但正是这个时期却造就了迪斯尼动画、卓别林等一批艺术作品和艺术大师。
上世纪90年代的金融危机,涉及日本、韩国和东南亚国家,但日本的动漫、韩国的言情剧却获得了空前发展。
从前不久大陆地区公布的经济指数看,总体好于预期,内地经济形势正逐步走向好转,乐观估计,大陆地区将率先走出经济危机,成为世界经济恢复的领头羊。
五、对台湾地区演艺机构及演艺人员的建议目前,两岸文化交流特别是演出方面的交流完全出于不对等状态。
新的《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规定:台湾地区的投资者可以在内地投资设立合资、合作经营的演出经纪机构、演出场所经营单位,内地合营者的投资比例应当不低于51%,内地合作者应当拥有经营主导权。
台湾地区的文艺表演团体、个人参加的营业性演出,演出举办单位应当向国务院文化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规定的审批机关提出申请。
从以上法规可以看出,大陆地区对台湾地区资本、人员来内地开展活动是开放的。
相反,台湾地区对内地资本进入台湾演艺界却没有开放,对内地文艺表演团体、演员到台湾举办营业性演出活动也没有放开,除了少量政府支持的文化交流项目含有部分演出节目,其他方面的营业性演出项目都没有开放。
我们真诚希望台湾地区政府能从加强两岸文化交流和发展演艺产业的高度,逐步开放台湾地区演艺市场,为内地资本和演艺人员进入台湾市场提供便利,共促内地和台湾演出市场繁荣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