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透视基本原理
2019/3/7 35
2019/3/7
36
2019/3/7
37
斜 俯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2019/3/7 38
三、透视的种类
• 透视的类型 • 透视有四种:平行透视(一点)、成角透视(两点)、三点透视、散点透视. • 1、平行透视:平行透视也叫一点透视,即物体向视平线上某一点消失.
18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
素描与色彩
授课教师:曾李帼
课程概述
• 高等院校建筑美术课程(素描与色彩)是伴随着与之相 关的专业(包括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 林、艺术设计)而开设的。早在国内一些高等建筑院校 成立之初就将美术课程纳入基础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建 筑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的视觉表达能力,美术课程 作为一门建筑学科相关的必修基础课程发展了至今。
色彩透视,又名空气透视。
空气透视法,由于空气的阻隔,空 气中稀薄的杂质造成物体距离越远, 看上去形象越模糊,所谓“远人无 目,远水无波”,部分原因就在于 此。同时还存在着另外一种色彩现 象,由于空气中孕含水气,在一定距 离之外物体偏蓝,距离越远偏蓝的 倾向越明显,这也可归于色彩透视 法。
透视学是一切设计领域中应用最广泛的学科, 是表现设计者创造力最强的技术手段。对任何一位 从事表现艺术设计的人来说,透视图都是最重要的。 无论是从事规划设计、建筑设计、美术设计、室内 设计,都必须掌握如何绘制透视图,因为它是一切 作图的基础。 透视有助于形成真实的想象。而且它是建立在 完美的制图基础之上的。
而在拜占庭艺术中,虽然有 些画家开始尝试改变物体的 平行关系,但操作方式却是 和“透视法”相反的,这种 诡异的“透视法”被称为 “反向透视”(Reverse perspective),效果是近小 远大
“透视法”真正被发扬光大是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 利,掌握这项技术的鼻祖是建筑大师布鲁内莱斯基。布 鲁内莱斯基掌握了“透视法”的要领,并且把这项技术传 授给了绘画大师马萨乔,使得“透视法”在佛罗伦萨迅速 火了起来。
为什么在
画结构素 描圆柱体 时上中下 三个结构 圆的弧度 要一个比 一个大?
三点透视 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都倾斜于画面(即人眼在俯视或仰视 立体时)除了画面上存在左右两个消失点外,上或下还产生一个 消失点,因此作出的立方体为三点透视。
鸟 瞰 图
散点透视:散点透视也叫多点透视,即不同物体有不同的消 失点,这种透视法在中国画中比较常见
透视基本概念:
视高
视平线与基线之间的距离,一般可以按照人的身高来确定。◎
基面 放置物品的水平面。◎
基线 画面与基面的交线。◎
视平线 与眼睛等高一条水平线,在透视图中一般设为字母h。◎
2019/3/7
平 视 的 画 面 垂 直 于 地 平 面
33
2019/3/7
34
斜 仰 视 时 与 地 平 面 倾 斜
素描单体练习
组合体练习 建筑素描练习 建筑素描(期中考试) 水彩退晕练习 风景画渲染练习 风景画渲染(期末 考试)
实验课要求
• 签到
• 完成实验任务
• 打扫卫生 • 课后撰写实验报告 • 下一次实验课递交上一次画画作业及实验报告(实验报 告最后一页为作业成果照片)
素描工具
• A2画板
• 素描纸A2,即4开(至少5张)
透视的客体,是构成透视图形状的客观依据。◎ 透视的媒介,是构成透视图形的载体。◎
物体 画面
透视基本概念:
视域
当描绘者不转动自己的头部,以眼睛所看大前方的场景内容 是由一定范围的,生理角度在60°以内,实际描绘中30°至40°最 佳。◎
视点
包括在平面图上确定的站点的位置和绘图者在画面空间中确 定视平线的高度。视点的选择要确定画面中大小比例在构图中协调。 比如在建筑写生时要将所描绘的主体设定在观者舒服的生理视角范 围以内,也就是说在描绘画面中,视点始终保持在一个角度范围以 内,在构图中能够充分体现建筑主体与主要配景的造型特点。◎
11 13 15
同上 同上 同上
周次 18人文1班
12 14 16
同上 同上 同上
考核方式:平时+实验作业+期中+期末
周次 1(2) 理论内容 透视基本原理(布置素描工 具) 实验内容 透视随笔练习
3(4)
5(6) 7(8) 9(10) 11(12) 13(14) 15(16)
素描初步
构图及画面处理 建筑素描 建筑特点及绘画要点(布置 水彩工具) 水彩渲染技法 色彩特点 风景画渲染
不过在欧洲情 况则不同,古希腊 数学大师欧几里得 在公元前300年左 右编写了著作《光 学》(Optics ), 使得“透视法”的 出现拥有了理论基 础。到了古罗马时 期,在庞贝古城的 壁画当中已经开始 出现比较准确的 “透视法”效果, 只是当时还没有形 成完善的体系。
不过到了中世纪时期, “透视法”的应用又 逐渐消失掉,那时的 画家经常会使用“平 行投影”中的一种 “等角投影”来表现 立体的事物,画面的 空间感显得比较捉急。
中国作为一大文明古国,在绘画艺术方面有着自己的传统,体 系成熟之后主要倾向于使用“平行投影”来表现立体结构,后来也 逐渐增加了一些近大远小的尺寸变化。 而且在我国古代,由于绘画大多采用了卷轴的形式,所以画幅 一般都很长,没办法设置一个固定的“观察点”,而是采用“移动 视点”,因此也就不太可能出现精确的“透视法”。但在近大远小 的尺寸控制之下,画面通常也具有了一定的空间效果。
平 行 透 视
消失点
视平 线
平行透视: 一个立方体 只要有一个 面与画面平 行,透视线 消失于心点 的作图方法, 也称为一点 透视。
近高远低
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
近 高 远 低
透视在绘画中应注意的一些特性
• 1 、近大远小 :近大远小是视觉自然现象,正确利用这种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性质有利於表现物体的纵深感和体积感,从而在二维的 画面上来表现出三维的体积空间. • 2 、近实远虚 : 由於视觉的原因,近处的物体感觉会更清 晰,而远处的物体感觉会有些模糊,这一现象在绘画中 也经常用来表现物体的纵深感.事实上,在绘画过程中, 往往会对近实远虚更加以强调.(另外应注意的是:并 非在所有的绘画过程中都遵守 "近实远虚"这一规则,在 一幅作品中主与次的关系往往更为重要,主体物的实和 次体物的虚是更好的视觉导向,这也是艺术优於现实的 取舍和区别.)
透视研究基本上是分两个方面来进行的,即线 透视(形体透视)和色彩透视(空气透视)。
泛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向远处延伸的平行线,会随着距离的推
远越聚越拢并最终集于一点的现象,称为直线透视,又称线透视。 由于线是一切物体存在的基础,所以常把线透视称之为透视。
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
透过黄色的图像平面,原本是正方形的红色图形 在画中变成了梯形,但效果变得很逼真。
二、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透视”即“透而视之”。透过透明平面看 前方的景物,使三维的景物投影到二维的透 明平面上,形成立体的图像,这就是透视。 研究透视图形的规律以及如何运用几何作图
的方法,把三维立体的景物表现在二维平面
上的科学理论就称为透视学。
透视三要素:
眼睛 透视的主体,是眼睛对物体观察构成透视 的主观条件。◎
实验一 透视随笔训练
1准备若干A4复印纸,临摹教材2-1、2-6,体会透视特点。 2选择N张建筑照片,带到教室进行写生。(A4)
谢谢观看
THANK YOU
• HB\2B\4B\6B铅笔 • 橡皮擦(除了清洁也可用于表现材质) • 图钉或胶带
第一章 透视基本原理
一、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二、透视的定义及常用术语 三、透视的种类
一、透视学的产生、发展及应用
在古文明遗迹当中,绘画基本上没有任何“透视法” 效果,那时候画画的人也不想表现什么空间位置关系, 他们的原则是谁地位高就把谁画得高画得大。只有人和 人的位置发生了遮挡,才能看出来谁站在谁前面。
课程安排
周次 18人文2班
• 高等院校建筑美术课程(素描与色彩)是伴随着与之相 周一理论,周二实验7、8、9、 2 周一理论,周二实验7、8、9、10节 1 10节(邱天生501) (邱天生501) 关的专业(包括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建筑学、风景园 同上 同上 3 林、艺术设计)而开设的。早在国内一些高等建筑院校 4 同上 同上 5 成立之初就将美术课程纳入基础教学体系,旨在培养建 6 同上 同上 7 筑相关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的视觉表达能力,美术课程 8 同上 同上 9 作为一门建筑学科相关的必修基础课程发展了至今。 10
现实生活中虚实景象
虚 实
现实生活中虚实景象
虚
实
• 2、成角透视:成角透视也叫二点透视,即物体向 视平线上某二点消失.
成角透视
成角透视
消失点
视平线
消失点
成角透视一个立方体任何一个面均不与画面平行(即与 画面形成一定角度),但是它垂直于画面底平线。它的 透视变线消失在视平线两边的余点上,称为成角透视, 也称两点透视.
不久后,艺术理论大师阿尔贝蒂(Leon Battista Alberti)和画家 皮耶罗(Piero della Francesca)先后在《论绘画》(De pictura)和 《论绘画中的透视》(De Prospectiva Pingendi)中阐述了“透视法” 的理论原则,并且发展出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透视法”的运用实际上是一种“现实主义”追求,也就是要在 艺术作品中还原人们眼中的真实世界,这种追求只是艺术风格和理念 的一种,本身并不存在高级性。因此不使用“透视法”,也不代表一 幅画就是不好的。 我们中国的艺术在传统上并不是很注重“写实”,而是更注重 “写意”,因此科学的透视法则也就没有在我们的土壤中诞生。 “意境”和“现实”哪一个更崇高?恐怕谁也无法回答。但可以 确定的是,它们同样都是一场人类纸上造梦的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