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基路面工程课程标准课程类别:方向专业课适用专业:土木工程(道路与桥梁方向)授课学院:土木工程学院学分学时:学分3讲授40实验8编写执笔人:审核人签字:1.课程性质和课程设计1. 1课程定位与作用课程的定位:本课程为土木工程专业(道桥方向)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
它是土木工程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必修课,是从事道路建设、设计、施工的核心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工程性较强的课程,在本专业学生实践实习、毕业设计及今后工作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课程的作用:本课程通过课堂理论教学、识图能力培养、现场实习、课程设计等教学环节,使学生在通过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工作过程的学习,认识路基横断面形式及稳定性分析,路面工程各结构层的性质、作用和类型,识读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图,完成路基路面施工准备工作,路基路面施工放样、现场组织路基路面工程施工等典型工作任务。
同时培养学生诚实、守信、善于沟通和合作的品质、吃苦耐劳和客观科学的职业精神,为发展职业能力奠定良好的基础。
与其他课程的关系:先修课程:测量学、土木工程材料、工程地质学、土力学、水力水文学、公路勘测设计后续课程:公路施工组织与概预算、道路检测技术、毕业设计1.2课程设计基本理念根据国家在道路桥梁建设方面的需要,分析相关工作岗位的需求,确定对学生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需求,进行基于工作过程的课程开发,构建区别与传统学科型容体系的基于工作过程的容体系,设计相应的学习情境。
同时与行业企业合作,以职业能力培养为基点,基于工作过程重构工作容,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3课程设计思路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根据公路工程施工现场管理这一工作领域对知识和技能的需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培养方式,加强实践教育并积极探索实践能力考核方法,切实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课程打破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学科课程模式,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建设该课程,加强路基路面工程施工工序、质量控制关键点、质量通病及防治措施方面的容,减少工程实践中应用较少的容,如沥青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计算等。
依据教育规律,遵循由浅到深,先路基后路面的循序渐进的教学组织方式,先构造后施工的认知方式,结合路基路面施工工作过程顺序,形成学习重点突出、与路基路面工程施工过程相适应的教学顺序。
在教学情境选择中,考虑以下几个方面来重构知识和技能:(1)充分考虑高等教育对理论知识和职业发展相结合的需要;(2)融合了相关职业对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要求;(3)教学与实验、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过程中,尽量通过校企合作,校外实训基地实习等多种途径,采取工学结合的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构建相关理论知识,并提升职业能力。
2.课程目标总目标使学生具有扎实的路基路面理论基础、宽广的工程知识面和强烈的工程意识,具备路基路面工程方面的规划、设计、施工等综合知识和较强的实践创新能力。
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主要掌握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路基设计、路基防护与支挡结构设计、路基施工、交通荷载及路面设计参数、路面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路面施工、路基路面养护与管理等。
同时课程融入最新的标准、规和方法,并在加强基础理论和明确基本概念的同时,突出课程工程性和实践性方面的教学。
(2)能力目标能够进行工程施工的准备工作;能进行施工方案的选择与确定;能够根据具体工程的情况,进行施工进度的安排和调整;能够根据工程的情况,进行施工场地平面布置;编制单位工程的施工组织设计;能够查阅、匹配和调整概预算定额,应用概预算软件,根据设计资料、相关定额编制公路工程概预算造价书。
(3)素质目标培养学生树立严谨务实、统筹兼顾的大局观,爱岗敬业、吃苦耐劳、勤奋工作的作风以及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人际沟通能力;培养学生具有团队精神、协作精神及集体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培养对新知识、新技能的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
3.课程容设计与要求3.1课程容主要容包括: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路基设计、路基防护与支挡结构设计、路基施工、交通荷载及路面设计参数、路面基层、沥青路面设计、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路面施工、路基路面养护与管理等。
课程融入最新的标准、规和方法,并在加强基础理论和明确基本概念的同时,突出课程的工程性和实践性。
具体包括:第一章概论第一节路基路面工程发展概况第二节路基路面工程的特点与性能要求第三节路基路面结构及层位功能第四节路基路面结构的影响因素第五节公路自然区划第二章路基土的特性及设计参数第一节路基土的分类及工程特性第二节路基水温状况及干湿类型第三节路基的力学强度特性第四节路基的承载能力及材料参数第三章路基设计第一节路基概念及构造第二节路基的主要病害类型及原因第三节路基横断面设计第五节路基边坡稳定性分析※第六节路基变形分析与监测※第七节路基排水设计※第八节特殊路基设计第四章路基防护与支挡结构设计第一节路基坡面防护第二节支挡结构的类型和构造第三节挡土墙结构布置第四节挡土墙结构的土压力计算第五节挡土墙设计※第六节轻型挡土墙※第七节其他支挡结构第五章路基施工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路堤填筑与压实第三节路堑开挖※第四节石质路基爆破施工※第五节路基加固处理※第六节路基施工新技术第六章交通荷载及路面设计参数第一节交通荷载及其对路面的作用第二节标准轴载及轴载换算第三节路面材料设计参数第七章路面基层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碎石与级配碎石基层第三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基层※第四节沥青稳定碎石基层※第五节水泥混凝土基层※第六节其他类型基层第八章沥青路面设计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沥青路面的分类与特性第三节沥青路面使用性能和分区第四节弹性层状体系理论第五节沥青路面的破坏状态、设计指标和标准第六节沥青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第七节我国沥青路面厚度设计※第八节沥青路面结构排水设计※第九节沥青路面改(扩)建设计※第十节国外主要沥青路面设计方法概述第九章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第一节概述第二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分类与构造第三节弹性地基板经典理论第四节水泥混凝土路面温度应力分析第五节混凝土路面的破坏及设计指标与标准第六节路面结构设计的可靠度理论第七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组合设计第八节水泥混凝土路面厚度设计※第九节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排水设计※第十节特殊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第十一节国外主要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方法概述第十章路面施工第一节概述第二节级配碎石层的施工第三节无机结合料稳定材料层的施工与质量控制第四节沥青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与质量控制第五节水泥混凝土路面的施工与质量控制3.2设计与要求4.课程实施4.1.教师基本要求道桥方向的教师应具备6到10人的专业教学团队,要求专任教师必须具有丰富的道路桥梁知识(包括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及丰富的设计、施工理论知识,有实际教学经验而又经过研究生进一步学习教育的老师。
兼职教师的应是从事道路及桥涵设计、施工、监理等行业企业具有丰富的实际工程经验。
4.2.校外实践教学条件要求校实训基地条件要求:多媒体教学设备、多功能道路实验室。
校外实训基地条件要求:具有丰富的道路规划、设计、施工工程资料供学生参考学习,道路施工实习基地。
4.3教学方法建议(1)采用案例引导法。
结合案例的实际分析,激发了学生对该课程的浓厚兴趣。
紧接着引导学生去解决案例中的问题,从而培养学生操作技能和解决问题的创新能力。
(2)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提出问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为主线,教师在授课时以强调基本概念、原理方法为主,突出难点和重点,课后布置适当的思考题和作业题;课堂教学与课堂讨论相结合,课堂上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开展讨论式教学。
(3)实施任务驱动教学。
在实践教学中,积极探索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带着具体任务,进行实训,强调学生实践工作能力的培养,实施效果良好。
(4)探索多样化的培训方式。
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课程组尝试采用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增加知识的广度。
聘请校外管理专家为客座教授或兼职教师,参与到教学中来,把他们丰富的实践经验带给学生。
并且采用到施工一线观摩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认识专业的特征和适用性,从而形成了行业专家指导专业的建设、教学、实践、就业等全过程的合作培养模式。
4.4教学评价、考核要求(1)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过程性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项目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5.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教材选用:黄晓明,路基路面工程(第四版),:人民交通参考:[1] 祖康.道路路基和路面工程.:同济大学,1994[2]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JTG B01-2003 公路工程技术标准.:人民交通,2004.[3]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JTG D30-2004 公路路基设计规.:人民交通,2004.[4]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JTG D40-2002 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人民交通,2003.[5]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JTG D50-2006 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人民交通,2006.[6] 中华人民国国家标准.JTG F10-2006 公路路基施工技术规.:人民交通,2006.开发与利用:实践教学是课程教学的有益补充,更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必要手段,因此,本课程一直把实践教学纳入正式教学任务中,结合科研生产任务,适时地指导学生。
(1)注重实验实训指导书和实验实训教材的开发和应用。
(2)注重课程资源和现代化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有利于创设形象生动的工作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同时,建议加强课程资源的开发,建立多媒体课程资源的数据库,努力实现跨学校多媒体资源的共享,以提高课程资源利用效率。
(3)积极开发和利用网络课程资源,充分利用诸如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据库、数字图书馆、教育和电子论坛等网上信息资源,使教学从单一媒体向多种媒体转变;教学活动从信息的单向传递向双向交换转变;学生单独学习向合作学习转变。
同时应积极创造条件搭建远程教学平台,扩大课程资源的交互空间。
(4)产学合作开发实验实训课程资源,充分利用本行业典型的生产企业的资源,进行产学合作,建立实习实训基地,实践“工学”交替,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创造机会。
实现教学与实训合一,满足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培养的要求。
6.其他说明本课程标准由土木工程系老师合作编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