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历史通史专题】考点2 中国古代史魏晋隋唐时期1.南北朝时,凡是出任吏部官职者,都必须精通谱学,否则便难以称职。
官府编撰《百家谱》多卷,使官员的任命“彝伦有序”。
该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选官制度实行九品中正制B.政府加强对士人人身控制C.古代宗法观念的影响深远D.顺应民族融合现象的出现2.“魏、晋时代……乃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材料表明当时A.地方操控舆论推荐人才B.科举制加强中央集权C.中央加强人才选拔管理D.察举制重视门第出身3.曹魏时期,选官制把察举和考试结合起来,后来逐渐固定了策试的标准和要求,大体上孝廉侧重于经义,秀才侧重于文采,这在南北朝时期越来越重视。
这表明当时选官制A.改变了乡举里选的选官方式B.打破了门第观念C.开启了隋唐科举考试的先声D.扩大了统治基础4.某历史老师在讲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关系演变时,在黑板上手绘了下面的示意图。
其中唐朝中后期,中央与地方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主要是因为A.藩镇设置产生弊端B.相权受到较大削弱C.北方经济趋于停滞D.科举制度不够完善5.“方镇相望于内地,大者连州十余,小者犹兼三四。
故兵骄则逐帅,帅强则叛上。
或父死子握其兵而不肯代;或取舍由于士卒,往往自择将吏,号为‘留后’,以邀命于朝。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封国势力对朝廷构成威胁B.由中央委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C.节度使发展成为割据势力D.地方行省拥有经济和军事大权6.唐代三省中某一省“负责定旨出命”。
对此解读正确的是A.其取代了皇帝的决策权B.其下设立六部C.相权趋于集中D.其长官位列宰相7.有学者评论说:“贞观年间,在三省六部制中,政权中心是政府而不是皇帝个人,皇帝实际上成为政府的最高负责人。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皇权专制得到空前的加强B.政府拥有了最终政务决策权C.政府独立于皇权之外D.皇权受到政府制约8.从整个科举考试史的角度看,唐代的科举制尚处于早期和探索阶段。
多数的录取并不完全倚重考卷,还要看平时的文字高下,考生的声名、影响、家世、地位等等;有时甚至完全不看考卷,未曾开考,名次已定。
据此可知唐代的科举制度A.考生的名望决定结果B.未得到平民的认可C.主要受制于士族门阀D.继承了前代的遗风9.唐代的常科考试并不实行考卷的封弥、誊录和考官的锁宿隔离制度。
当时存在所谓的“行卷”现象,就是士子把自己的文章送给当时那些比较重要的官员,希望赢得他们的赏识,以求推荐。
这反映出唐代科举制A.是荐举制的新形式B.存在吏治腐败诱因C.选举权旁落到地方D.运行程序混乱不堪10.有学者认为:“科举考试的终结并不意味着其中合理因素与之俱亡。
它所体现的许多有价值的观念,具有永久的生命力,……成为人类共同的基本理念。
”这里“具有永久的生命力”的基本理念是( )A.文官制度B.公平公正C.品德为主D.分科考试11.如图为汉、唐耕犁对比示意图。
它反映了A.劳动生产经验中总结出科学理论B.农用动力出现革命性的变化C.农具的改进蕴含朴素的科学原理D.科技成就以实用性发明为主12.下列关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描述,明显错误的是A.农民用曲辕犁在水田中耕作B.私营纺织作坊兴起,棉纺织业兴盛C.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D.草市得到普遍发展13.“布衣”是中国古代知识分子对劳动人民的称呼。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也曾以“布衣”自称。
在诸葛亮生活的时代,“布”的主要材料是A.丝B.毛C.麻D.棉14.学界常用“南青北白”来概括唐代的制瓷业特点。
两者的兴盛时代不一致,邢窑白瓷主要繁荣时期是初唐和盛唐,安史之乱后衰落;而越窑青瓷的兴盛则在中晚唐。
这一现象说明A.社会动乱阻断南北交流B.北方地区手工业的全面衰退C.南方经济实力逐渐增强D.休养生息政策利于经济发展15.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当时的长安、洛阳等地的汉人受回纥风影响,喜欢穿回纥服装,出现了“回鹊衣装回鹊马”的景象。
这说明唐代中后期A.民族融合出现高潮B.官营丝织业占主导C.社会生活开放多元D.中外交流全面深入16.《唐六典》记载:“凡市,以午击鼓三百声,而众与会;日入前三刻,击钲三百声,而众以散。
”该材料表明在唐朝时期A.鼓和钲是商人必备的经商工具B.人们喜爱鼓和钲这两种乐器C.商业活动有地点限制D.商业活动有时间限制17.江淮以南,东晋南朝时已出现了草市,唐代草市为数众多。
例如青弋江有“村边草市”,茶山下有水口草市。
在钟山附近“野市鱼盐隘,江村竹苇深”。
这说明草市A.设置在城市的中心B.在唐朝达到了鼎盛C.已经突破时间限制D.是商业发展的产物18.下列关于唐长安城的表述,正确的是①宫殿宏伟,街道整齐②“市”中的商业活动是长安城商业繁荣的标志③突破“坊”“市”界限,商业活动没有区域限制④是当时的国际大都会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④19.下表中,历史现象与原因的逻辑关系对应准确的是A.A B.B C.C D.D20.表:概述了唐代相关制度。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唐代如表制度概述均田制计口授田,丁年十八授田,六十为老还官租庸调项目分明,有田则纳粮,有身则服役(纳绢代役为庸),有家则征调(丝麻)制帐籍制每岁一造(人口)帐,三岁一造(户口)籍,户口异动,田亩还授,一一在册A.固化社会分工,限制阶层流动B.税则明确,旨在促进商品经济的发展C.政策简单划一,忽视地方差异D.为民制产,构建农业社会的理想蓝图21.南朝梁武帝崇奉道教,重用炼丹师阿弘景等人;同时,他又推崇佛教,在全国各地广建佛教寺庙;他还撰写了《周易讲疏).(春秋答问》等儒学著作二百余卷。
这说明梁武帝时期A.佛道儒三教并列为统治思想B.社会主流思想受到挑战C.开始出现"三教合一”趋势D.统治政策随国情变化而调整22.下面是东晋至唐代有关佛教思想的记述。
据此可认定的历史事实是记述出处“礼教有本,遂因之而成教,则功由在昔……斯乃佛教之所以重资生,助王化于治道者也。
”东晋高僧慧远《沙门不敬王者论》“周孔即佛,佛即周孔。
……周孔救极弊,佛教明其本耳。
”东晋孙绰《喻道论》“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
”唐代高僧慧能《疑间品第三》A.佛教的政治地位得到了提升B.儒佛的信仰终极目标趋同C.佛教思想的中国化倾向明显D.儒佛道三教合一趋势加强23.鲁迅说:“晋以来的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语》和《孝经》,二是《老子》,三是《维摩诘经》,不但采作谈资,并且常常做一点注解。
”上述言论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的特征是A.呈现从神本走向人本的趋势B.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迹象C.科学技术成就突出领先世界D.体现出统一王朝的恢宏气势24.据表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史料出处至于缮写、模勒(雕刻之文),铉(炫)卖于市井,或持之以交酒茗者,处处皆是《白氏长庆集·序》(824年)中和三年癸卵夏(883年)……阅书于重城之东南,其书多率雕版印纸,漫染不可尽晓《家训序》咸通九年(868年)四月二十五日,王瑜为二亲敬造普施1899年敦煌发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A.文献史料的主观性须甄别使用B.不同史料导致历史真相多样化C.雕版印刷术在唐代已得到应用D.历史结论必须要依靠考古证实25.中国传统的雕版印刷原本是单色,到元末始用朱、墨两色,继而到明末发展为流行的三色、四色。
明中期以后,版画发达,刊印书籍有“传奇行于世,无不冠图”之称。
雕版印刷的不断进步折射出A.市场经济的活跃B.文化氛围的宽松C.社会需求的强大D.社会转型的缩影26.有人认为,杜甫之所以成为诗圣,关键是他有宽广、伟大的“诗圣的襟怀”。
这在“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南国旱无雨,今朝江出云”等诗句中得到了明显的体现。
据此分析,“诗圣的襟怀”的含义是A.对环境破坏的伤感B.热爱和平的态度C.对农业生产的关心D.爱国忧民的情怀27.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郭沫若作)高度概括了古代某位文人忧国忧民的情怀,内容深刻,对仗工稳,历来为世人所推崇。
符合该对联描述的文人的诗作是A.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B.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C.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D.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28.唐人李白曾这样描述一书法家的作品风格:“怳怳如闻神鬼惊,时时只见龙蛇走,左盘右蹙旭惊雷,状如楚汉相攻战。
”下列与其风格相似的作品是A.B.C.D.29.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宰相之职,佐天子,总百官,治万事,其任重矣。
然自汉以来,位号不同,而唐世宰相,名尤不正。
初,唐因隋制,以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宰相事无不统,故不以一职名官。
其后以太宗尝为尚书令,臣下避不敢居其职,由是仆射为尚书省长官,与侍中、中书令号为宰相。
其品位既崇,不欲轻以授人,故常以他官居宰相职,而假以他名。
自太宗时,杜淹以吏部尚书参议朝政,魏征以秘书监参预朝政,其后或曰“参议得失”“参知政事”之类,其名非一,皆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材料二有学者指出,“在率先建设现代化的那些社会中,由于现代性的挑战主要来自内部,因而转变过程徐徐展开,延续了几个世纪”。
以英国为例,传统领导嬗变为现代化领导发生在1649—1832年,经济和政治转变是在1832—1945年,直到20世纪,国家的政治体制才完全适应了经济和社会的变革,社会整合则是二次世界大战后几十年的事情。
——邢悦《国际关系:理论、历史与现实》(1)根据材料一,概括隋唐时期宰相制度具有怎样的特点?(2)汉、唐、明、清是中国历史上四个统一的封建王朝,其中枢权力机构的演变过程为:内朝一三省六部一内阁一军机处。
据此归纳出皇帝集权的两种方式。
(3)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7世纪晚期,英国确立了什么政治体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649—1832年英国在确立与完善这一政体过程中经历了哪些重要历史事件?30.城市的商业功能和政府的商业政策反映了古代中国的商业概貌。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唐前期,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商业和交通也迅速发展起来。
所有政治性城市都在程度不等地迅速增强其商业功能,例如京城长安既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又是最大的商业城市,外商云集,“胡风”甚盛。
此外,当时各大城市和州以及多数县的治所都设有“市”。
——摘编自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材料二(汴梁)沿河设市,临街开铺到处都是繁华而杂乱的商业街。
官民杂处,商民混居,在潮水一般的世俗生活力量的推动下,“夜禁”也被突破,出现了繁华的夜市……海外汉学家称宋代发生了一场“城市革命”,并不为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