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导论
一、何谓“管理”? (1)
二、何谓“教育管理”? (2)
1. 普遍论 (2)
2. 特殊论 (2)
3. 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管理 (3)
4. 教育管理的内容 (3)
三、何谓“教育管理学”? (4)
1. 教育管理学的含义 (4)
2. 教育管理学的生成方式 (4)
3. 教育管理学的类型 (4)
4. 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5)
一、何谓“管理”?
库茨伯特(Cuthbert)认为,管理是“对他人所做之事负有责任的活动”。
霍尔(Hoyle)认为,管理是一个连续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组织成员协调他们的活动,并且利用他们的资源尽可能有效地完成组织的各种任务。
罗宾斯(Robbins)认为,管理是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得更有效的过程。
◊管理的要素:目标、任务、资源
◊管理的职能:管理是一个过程,即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激励、控制与评价。
◊管理的追求:效率(efficiency)(过程)与效果(effectiveness)(结果)
二、何谓“教育管理”?
1. 普遍论
学校与其他具有成员共享目标的组织,如医院、商业机构和政府部门有许多共同之处。
斯凯尔认为:“教育管理是极不完善的,要解决这个问题,教育部门急需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能力,教育管理是普通管理的一种形式,它与其他行业的管理没有根本的区别。
”
2. 特殊论
大多数学者和实践者认为,学校等教育机构的管理者与其他组织的管理有着很大的区别。
(1)与商业组织的目标相比,学校与其他的许多服务性组织一样,他的目标难以限定。
商业组织的目的是增加产量,提高效益,追求利润。
教育组织是为了培养人。
但培养人是一个模糊的,有矛盾的目标。
除了要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之外,教师还被看作社会工作者、监护人和半个家长。
要在一系列的目标中排出重点是很困难的。
(2)很难衡量教育组织的目标是否达成。
在商业组织中,可以通过资产增值的角度来衡量,如销售增长、利润上升、股息增值等。
教育组织的目标是什么本身就很模糊。
对教育组织的评价必须是长期的。
有些评价的内容难以测量。
(3)少年儿童和青年是教育机构的核心这个特点又增加了教育管理的模糊性。
学生是人,不是物品或原材料。
学生是未成熟的人,学生是个性独特且具有不可预测性的个体。
(4)在各类教育机构中,尤其是在学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具有相同的职业背景,即相同的价值观、相同的培训和经历。
作为专业人员,教师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有一个专业自治的范围。
(5)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和其他的专业人员与其工作对象的关系在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
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是经常的、深入的。
学生没有机会来选择教师,在学校里接受指定教师的教育和训练。
(6)教育机构的管理结构具有断层的特点。
学校外部的有关机构、群体和个人,对学校的决策影响很大;在教育机构内部,学校和学院及其下属单位和机构具有多层次的决策点。
这种断层使得学校的管理决策责任很难明确。
(7)在学校和学院中,特别是在中小学,许多具有管理职务的人几乎没有时间从事管理工作。
在小学,几乎所有的教师全多在教师上课,只有校长才有时间从事管理。
在规模小的学校,校长也兼教师,全天或部分时间从事教学。
在中学,校长是全脱产的,不必从事教学工作,但副校长50%的工作时间都要从事教学。
3. 兼具普遍性与特殊性的教育管理
◊教育管理的要素:目标、任务、资源
◊教育管理的职能:管理是一个过程,即管理者发挥的职能或从事的主要活动——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激励、控制与评价。
◊教育管理的追求:教育管理的根本考虑应是教育的效果与质量,而不是管理的效率和效益。
它是为了教育的合理,而不是为了管理的方便。
◆教育管理的重点在“教育”,而不在“管理”上。
4. 教育管理的内容
(1)教育行政
对于各级各类教育事业的宏观管理。
教育制度(学校制度与行政体制)、教育法规政策、教育规划、教育财政、教育行政组织与人员管理、教育督导、课程行政
(2)学校管理
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结构、学校领导、经费管理、教学管理、人员管理、设施管理
三、何谓“教育管理学”?
1. 教育管理学的含义
◆罗廷光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各项教育管理活动的学问。
◆陈孝彬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
◆孙绵涛
教育管理学是研究教育管理现象,揭示教育管理规律的科学。
◆黄崴
教育管理学是以教育管理问题为对象,,发现教育管理规律、形成教育管理理论并指导教育管理实践的一门管理科学。
◇教育管理学就是有关教育管理的学问与见识,是对于教育管理现象的察看(observing)及藉此形成的智识(thoughts)。
2. 教育管理学的生成方式
从上看与从下看
向外看与向内看
往回看与往前看
由他看与由她看
3.教育管理学的类型
理论的教育管理学与实践的教育管理学
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学与被管理者的教育管理学
西化的教育管理学与本土的教育管理学
管理学的教育管理学与教育学的教育管理学
回溯性的教育管理学与展望性的教育管理学
男性的教育管理学与女性的教育管理学
4.教育管理学的历史发展
(1)世界范围内的情况
教育管理学的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
在这一时期,在“活动分化”(教育管理活动从教育活动中分化出来)和“学科分化”(教育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哲学等学科从心理学、社会学、哲学和教育学中分化出来)这样两个背景下,博比特(F. Bobbit)、卡伯莱(E. P. Cubberley)、斯特拉耶(G. D. Straye)、里德(W. G. Reeder)、西尔斯(J. B. Sears)等学者在企业管理理论的影响下,对教育管理现象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形成了一些广有影响的著作,从而使教育管理学进入初创阶段。
1930年代
受人际关系理论和杜威教育哲学的影响,教育管理学在理论层面从原先的效率崇拜逐渐转向追求民主。
1950年代初到1970年代中
伴随着教育管理理论运动的兴起和发展,走向成熟。
学科制度——强化了研究人员、学术组织、学术会议、书刊出版、研究项目等方面的建设。
理论建设——推广了社会科学的成果与方法,从而使得教育管理学从经验科学发展成为实证社会科学。
1970年代后期至1990年代初期
利用现象学、解释学和批判理论等理论资源对正统的实证主义共识提出了质疑和批判,并形成了教育管理主观论、价值论和批判论等不同的流派。
1990年代至今
理论多元与综合,如格里菲斯(D. E. Griffiths)强调理论多元主义,威罗尔(D. J. Willower)和霍伊(W. Hoy)主张实用主义的观点,伊沃斯(C. Evers)和拉科姆斯基(G. Lakomski)倡导自然主义整合论。
(2)我国的情况
清末
照搬日本的教育管理学
1930年代
学习美国,进入黄金时期。
常导之的《教育行政大纲》(1930)、杜佐周的《教育与学校行政原理》(1930)、程湘帆
的《中国教育行政》(1932)、夏承枫的《现代教育行政》以及罗廷光的《教育行政》(1945、1946)都是水准很高且广有影响的著作。
新中国前三十年
受到意识形态、苏联教育学模式以及“文化大革命”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教育管理学陷入了被“除名”的状态。
改革开放以来
重新恢复,不断分化、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