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执法工作中对违法建筑拆控问题的几点思考
【摘要】目前,我国还没有一部专门的城管法或综合执法办法指导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针对违法建筑的查处需要遵循《城乡规划法》、《行政处罚法》等法律法规的规定。
但是,各种法律法规在适用上都存在一些问题,致使综合执法部门对违法建筑的拆控工作效果不佳。
以贵阳市金阳新区违法建筑管控工作为例,提出完善执法依据,优化执法程序的几点意见和建议,希望能够依法有效管控违法建筑,避免违法建筑问题的进一步扩大。
【关键词】违法建筑行政处罚规划综合执法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城市周边农用地逐渐转化为城市用地,纳入到城镇规划的范围中来。
然而,在这一过程中,城市周边土地上滋生的违法建筑,成为了横亘在城市与农村之间的一道屏障,严重阻碍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步伐。
目前,按照《城乡规划法》的具体实施办法,针对违法建筑的查处工作主要是由规划部门委托综合执法部门来完成。
通过多年的执法实践,此项工作的开展效果并不好,违法建设行为没有得到有效的遏制。
参与违法建设的群体众多,违法建筑涉及的经济利益巨大,拆除违法建筑的成本高昂,社会上抗法情绪强烈,综合执法工作举步维艰。
一、以贵阳市金阳新区为例,违法建筑及其查处情况
贵阳市综合执法部门在金阳新区范围06年拆除违法建筑16.79万平方米;07年拆除10.35万平方米;08年是中国的奥运年,共计拆除4.58万平方米;09年拆除约11万平方米;10年,拆除违
法建筑22.2万平方米;11年,拆除违法建筑20万平方米。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综合执法部门近年来的拆违数量较前几年有所上升。
并且,近年来拆除的违法建筑往往多是新建、在建违法建筑。
历史原因已形成或成片的违法建筑群被拆除的不多。
金阳新区违法建筑主要有两个特点:第一,违法建筑多,参与群众广泛。
比较典型的区域小龙滩地块,违法建筑数量逐年递增,已经形成一片违法建筑群。
朱昌镇百花新城建设项目消息一传出,当地的违法建筑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猛烈。
第二,违法建筑中为了非法牟利修建而非自住的部分很大。
这一部门违法建筑面积大、质量差,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违建户利欲熏心,抗法情绪强烈,严重阻碍执法工作的开展。
二、执法过程中,法律、法规不完善,难以在实际运用中产生良好的效果
从执法主体上来看,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违法建筑的查处由规划部门委托综合执法部门具体实施。
但是综合执法部门作为专门的执法部门,难以全面了解村、镇居民及其建房的基本情况,给调查取证工作带来很大的难度,致使此项工作在城市周边难以深入开展。
非法买卖土地、违法违规修建或改扩建房屋等情况正是利用这一缺憾大势兴风作浪。
近年来,这一问题逐渐得到政府部门的重视,2010年贵阳市政府出台了《贵阳市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明确了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在查处违法建筑中的的职责。
但是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往
往以没有执法权为借口,查处工作只查不处。
将调查情况上报政府后,后续工作交由综合执法部门进行处理。
但是,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提供的违法建筑信息,没有确切的地理位置标示,难以核实。
执法人员在调查中,违建户往往避而不见,户主信息也无法核实。
加之,违法建筑往往结构简单,外观没有特点,所有很难将实体房屋与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报送的情况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最终,执法工作被搁置或延误。
从执法依据上来看,目前,综合执法部门在处理违法建筑时,主要依据《行政处罚法》的规定,针对违建户违法建设行为,采取责令停工、限期改正等措施,但效果不明显。
违建户利用国家节假日、重大活动、两会期间突击建设,或者利用夜间施工的情况相当普遍,一栋不住人的违法建筑,在短短的三两天内,就可以建成封顶。
执法人员难以在建设行为发生过程中,及时发现并作出处置。
即使能够及时发现,执法人员在确认其合法性的过程中,或者下达《调查通知书》、《限期改正通知书》后,违建户继续抢修抢建并完工,执法人员还是没有办法在建设过程中完成执法程序。
一旦房屋建成,就只能按照《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
但是适用《城乡规划法》,首先要认定该房屋的违法性。
但是,金阳新区近十年没有开展农房建设审批工作,如果一概而论,视没有办理规划手续的为违法建筑,势必造成农房错拆,带来很大的社会矛盾,伤害农民的合法权益。
同时,按照《行政处罚法》的规定,违法行为在二年内未被发现的,不再给予行政处罚。
法律另有规定的除外。
依据这一规定,违法建筑完工2年后,不得再对其进行行政处罚。
对于历史原因已经形成2年以上或不能确定完工年限的违法建筑,难以采取行政处罚措施。
中共贵阳市委办公厅、贵阳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的《贵阳市查处违法建筑责任追究暂行办法》对违法建筑的定义是这样的:本办法所称违法建筑,是指违反土地、规划、建设等有关法律法规,未经国土、规划、建设等相关部门批准,无建设用地批准文件、建设用地规划许可证、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建筑施工许可证或者不按照许可规定建造的建筑物、构筑物。
按照以上法律法规的规定,修建房屋必须事先取得国土、规划等部门的许可,颁发许可证,才能够开始修建。
然而《城乡规划法》是在2009年才颁布实施,之前,关于农房的修建规定一致没有纳入城乡一体化的范畴加以讨论。
随着城市的扩大,城市周边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谋取高额赔付的农民开始大势修建房屋,很多房屋粗制滥造,无人居住。
城市面临扩容的需要以及因此产生的承重负担。
然而,城乡规划如何在周边农村铺开,对农房的修建没有统一标准,没有一套适合全国普遍实施的办法出台,以至于各地方规定标准不一,制度严重滞后,违法建筑依法治理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解决。
完善执法依据,优化执法程序,切实有效开展违法建筑的查处工作的几点意见和建议
1.从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运用现行的法律法规对违法建筑进行管控存在很多漏洞,不能够有效控制违法建设行为及消除违法建设的
不良影响,不利于综合执法工作的开展。
所以,针对违法建筑问题,应该结合《国土管理法》、《城乡规划法》,出台专门的行政处罚办法,提供有效管控违法建设行为、违法建筑的行政处罚的办法和程序。
增加对违法建设行为人的处罚措施以及对违法建设行为结果的强制改正法律手段。
消除违法建筑对于城乡规划、国土资源利用的不良影响,改变城乡结合部位置无序建设的混乱局面,确保城市化发展的稳步推进。
2.完善农房建设审批等一系列的行政管理办法,对合乎条件的已建成农房尽快给予确权,对合乎条件建房的农户颁发建设用地许可证、规划许可证等一系列的证书。
只有这样,执法部门才能对在建农房或已建成农房的合法性进行确认,界定是否属于违法建筑,从而快速的进行查处。
3.进一步优化执法办法和手段,建立村、镇、综合执法部门三级联动的拆控机制。
综合执法人员、镇(办)工作人员、村(居)工作人员组成的巡查分队为新增违法建筑的第一责任人,对新增违法建筑做到及时发现、及时制止。
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安排固定的分管领导负责违法建筑查处工作,专人负责与综合执法部门进行信息交流,联合力量对违法建筑进行拆除。
综合执法部门控违人员下沉到村、社区、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全面了解村(居)民的基础情况,指挥前移,实施专人包村(居)、科室包区划、分查合拆的控拆模式,实现对违法建筑速查速办的目标。
4.对已形成的大面积违法建筑群、城中村,国土、规划部门应积
极介入,调查其合法性,符合政策的给予办理确权证明。
在对其合法性进行全面筛查后,针对违法建筑制定拆违方案,报相关部门进行风险评估,多部门联合对其进行拆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