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2019小升初数学模拟考试题(带答
案)
一、填空。
(23分)
1.12÷( ) = 0.75=( ):80 = ( )% = ( )( ) 。
2.3.2吨=( )千克小时=()小时()分
3.工地上有90吨水泥,每天用去3.5吨,用了b天,用含有字母的式子表示剩下的吨数是( )吨。
4.8除以它的倒数,商是( )。
5.20以内既是奇数又是合数的所有数的最大公约数是( )。
6.把4千克糖果平均分成5份,每份糖果重( )千克。
7.500480030读作:(),改写成用“万”作单位的数是()万,精确到亿位约是()亿。
8.刚刚和军军拥有邮票张数的比是4:3,刚刚有邮票64张,军军有邮票( )张。
9.甲乙两人走同一段路程,甲走完用20分钟,乙走完用15分钟,甲乙两人的速度比是( )。
10.向阳小学2019年度订阅《小学生数学报》的份数与总钱数成( )比例。
11. 的分子加上6,要使分数的大小不变,分母应加上( )。
12. 吨比吨少( )%。
13.一项工程,甲、乙合作6天完成,甲单独做需10天,乙队单独做需( )天。
14.一个油桶装油100千克,根据实际装425千克油需要( )个这样的油桶。
15.一堆煤,第一次用去,第二次用去吨。
其中第( )次用去的数可用百分数表示。
16.大圆周长是小圆周长的2倍,大圆面积是小圆面积的( )倍。
二、判断。
(下面说法正确的在括号里打“√”,错误的在括号里打“X”)(6分)
1.把一个圆柱体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体,圆锥体的体积是削去部分的一半。
( )
2.能同时被2、3、5整除的最小三位数是120。
( )
3.李师傅加工了98个零件全部合格,合格率是98%。
( )
4.反映一周的气温变化,绘制条形统计图最合适。
( )
5.8个篮子平均每个篮子有6千克苹果,任意拿一篮苹果,里面的苹果一定有6千克。
( )
6.圆柱的体积比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多。
( )
三、选择。
(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8分)
1.小明今年x岁,小华今年(x – 2)岁,再过2年他们相差()岁。
A.x
B.4
C.2
D.6
2. 三角形的面积一定,底与高成( )关系。
唐宋或更早之前,针对“经学”“律学”“算学”和“书学”各科目,
其相应传授者称为“博士”,这与当今“博士”含义已经相去甚远。
而对那些特别讲授“武事”或讲解“经籍”者,又称“讲师”。
“教授”和“助教”均原为学官称谓。
前者始于宋,乃“宗学”“律学”“医学”“武学”等科目的讲授者;而后者则于西晋武帝时代即已设立了,主要协助国子、博士培养生徒。
“助教”在古代不仅要作入流的学问,其教书育人的职责也十分明晰。
唐代国子学、太学等所设之“助教”一席,也是当朝打眼的学官。
至明清两代,只设国子监(国子学)一科的“助教”,其身价不谓显赫,也称得上朝廷要员。
至此,无论是“博士”“讲师”,还是“教授”“助教”,其今日教师应具有的基本概念都具有了。
A.正比例
B.反比例
C.不成比例
“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
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3.左图中阴影部分,甲的面积( )乙的面积。
A.>
B.=
C.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