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

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

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摘要】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等方法,针对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进行了实证研究,将隐性课程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个方面,结果显示:部分小学学校领导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建设不够重视;部分小学班级规模的设置不合理,不符合小班教学的要求;一些教师不能适时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改变相应的实施时间和实施场地;一些学校对教室的布置不重视,难以对课程的实施起到推动的积极作用。

并就调查结果提出了一些建议以促进隐性课程资源的充分开发。

【关键词】隐性课程;开发;小学;现状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6)30-0016-04一、问题的提出隐性课程存在于学校的方方面面,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容易被学生接受且对学生能够产生深刻的影响。

隐性课程相对于显性课程,对学生的影响更加潜移默化、全面和持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显性课程中的学科知识,并且对学生的情感价值观、个性培养等都有深刻的影响,对于认知能力有限、心智发展不成熟的小学生更为重要。

我国关于隐性课程的研究始于80年代,一经传入,便引起了学者的广泛关注和研究。

国内学者对于隐性课程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但是对于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实证研究比较缺乏,因而关注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策略或者解决思路,充分发挥隐性课程资源的积极功能,对小学生的健康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隐性课程资源目前在小学阶段的开发状况如何?教师、学校领导对隐性课程的了解程度和态度怎么样?对此,本研究针对小学阶段隐性课程开发现状,选取了一百多位小学教师作为调查对象,分析当前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现状,指出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定的解决策略。

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和问卷调查法,问卷设计参考雷慧、邓罗平的《体育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评价体系研究》中的评价指标,将隐性课程资源分为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两大类,编写了《小学阶段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现状的调查研究》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选取小学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问卷采用现场发放和网上发放两种方式,共发放了120份问卷,最后回收103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为97份。

在进行数据分析时,运用SPSS 22.0进行数据输入、统计和分析。

在97名教师中,有男教师44人,女教师53人。

低年级段教师35人,中年级段教师31人,高年级段教师31人。

教龄0~5年的43人,教龄6~10年的28人,教龄10年以上的26人。

三、数据分析1. 基本情况分析教师对于隐性课程了解的程度与其无意识的开发隐性课程资源的程度是成正比的。

笔者通过问卷调查发现(见表1),教师对隐性课程非常了解的占比仅为3.1%,而对隐性课程不太了解和不了解的占比63.9%。

从中可以看出教师对隐性课程的了解很少,并且有15.4%的教师对隐性课程完全不了解。

2. 小学阶段隐性课程物质资源开发结果分析(1)时空要素。

时空要素是学生在接受课程教学时所经历的时间长短以及所处的空间范围的安排。

时空要素是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和建设的必要条件,因而其是否符合隐性课程的要求会影响学生的学习。

通过表2可知,对于学校班级规模是否设置合理,有19.6%的教师持否定态度;通过主观题调查,有些教师反映学校班级规模不符合小班化教学,教师无法完全兼顾到每一个学生,会对学生的课程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16.5%的教师认为学校不会适时根据季节气候调整课程、活动的实施,有教师指出偏远地区的学校经济条件有限,教学设备不完善,无法完全满足学生课程的学习要求。

(2)场地设施。

场地设施是隐性课程实施的重要载体,场地适时的安排、物质环境的合理建构、设备的配置合理能够给学生以积极向上的情绪,让他们以愉快的身心投入到课程的学习中。

从表3对部分小学场地设施开发现状的描述可以看出,认为学校的校园物质文化景观比较能够给人的心灵带来启发的占比52.6%,说明很多学校已经开始关注在校园中设置相应的给人以启发的物质文化景观。

但14.4%的教师指出学校教室的布置不利于改善课程的质量,说明学校教室的布置对学生的学习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合理的教室布置能够促进学生课程的学习。

8.2%的教师指出学校教学仪器、教学设备的配置不太合理,教学仪器和设备作为辅助教师进行教学和学生学习的重要物质资源,需要对其进行关注和落实。

3. 小学阶段隐性课程精神资源开发结果分析(1)精神文化。

从表4对部分小学精神文化现状的描述得出,28.9%的教师认为其在教育教学中非常注重师生、同学之间的互动。

61.9%的教师比较认同黑板报的设计对学生的知识技能、品德修养会产生积极影响。

55.6%的教师指出其所属学校的领导比较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但仍有12.4%的教师认为其学校领导不重视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实施。

7.2%的教师提出学校不会通过一些文化活动来传达教育理念、精神文化等信息。

(2)人格魅力。

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影响的程度也是最深的。

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社会和家庭中潜在规则的影响,对教师有着强烈的模仿心理,因而教师人格魅力的优劣在小学阶段隐性课程的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无可替代的。

通过表5可以发现,大多数教师已经意识到自身的言行举止、精神状态对学生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不过仍有9.1%的教师不会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改变教学方式,仍然坚持之前的教学风格去面对各种不同的学习内容,这容易使学生学习产生疲劳状态,或者学生学习的知识得不到及时的更新,使其与合格的社会人产生距离。

(3)制度资源。

学校的制度是隐性课程的载体。

学校的管理体制、管理方式、生活制度、教师评价制度等,是学校精神文化建设的初级阶段的产物,是为了形成无意识的环境而采取的有意识的手段,目的是为了保障学校教育各级活动和人员管理的有序、有章,并且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管理的思想和教育理念,有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优化道德品质。

从表6调查部分小学的结果来看,45%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考试制度设置比较合理。

课外活动是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而13.4%的教师认为学校的课外活动管理制度不利于学生参加课外活动。

仍有9.3%的教师认为班级制度的设置和管理是不合理的,这与上述的班级规模的设置有一定的关联,对于班级制度的设置需要加以关注和改变。

(4)信息资源。

信息资源是指校园中存在的能够传递教育信息和教育理念的,影响学生学习观、价值观的载体。

从表7的数据分析结果可以看出,有19.6%的教师指出学校网络资源的开发利用不足够,17.6%的教师认为学校雕塑、名人名言牌的数量设置不合理,因而学校中仍有一部分的信息不能够被学生感知和认识,那隐性课程信息资源的作用就不能够得到真正的、完全的发挥。

四、结论与建议1. 结果讨论通过SPSS 22.0软件,笔者对问卷量表两个一级指标均值进行计算,发现调查的部分小学隐性课程物质资源开发的均值为3.6410,精神资源开发的均值为3.7960,表明小学阶段隐性课程精神资源开发优于物质资源的开发,但总体来说小学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不够。

通过以上对小学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程度的数据分析可知,部分小学班级规模的设置不合理,不符合小班教学的要求。

一些学校仍固守之前时间、地点、人员三固定的原则,不能适时根据课程内容的不同改变相应的实施时间和实施场地。

教室作为学生学习最主要的场地资源,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而数据显示仍有一些学校对教室的布置不重视,难以对课程的实施起到推动的积极作用。

而关于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建设最主要的组织者为学校的领导,部分学校的领导对隐性课程的开发与建设不重视,致使学校的很多教师也不会去关注隐性课程资源。

另外,学校对信息资源的开发不够深刻,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

2. 隐性课程资源开发建议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逐渐改变了以往的学科中心课程思想,开始关注学校中的非学科的经验知识,如师生交往、校园环境、校园文化等对学生全面发展的积极影响,而隐性课程是将这些思想、态度、情感等内化为学生观念的重要途径。

因为隐性课程存在的范围广、内容丰富,能够全面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和情感态度。

但也正因为有这样的特点,进行隐性课程全面、系统的开发就比较困难,受到很大的限制。

本研究针对隐性课程资源开发过程中遇到的障碍,结合被调查的教师提出的建议,对其进行整理和补充,归纳出以下四点建议:(1)学校层面。

首先,学校领导应该转变以往学科中心和考分至上的错误观念,将素质教育的理念作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实践中,树立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发展的理念,真正意义上突破应试教育的牢笼;其次,学校要对隐性课程资源的开发建设提高重视,成立专项的研究学会,给予教师各方面的支持,鼓励教师对其进行开发。

学校领导对隐性课程的重视能够引导学校教师的关注,对教师的实践有很大的指引作用;最后,学校要开设一定的培训课程,让教师、学校领导充分了解隐性课程资源的作用,注重学校内部隐性课程资源的建设,充实隐性课程资源的内容。

(2)教师层面。

首先,教师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积极参加相关培训活动,二是自我学习。

如有教师提出要加强团队合作能力。

并且,教师要进行隐性课程资源开发的培训活动,提升自身对隐性课程的认识,充分了解隐性课程的理念和运作模式。

而正如上文所说,在学校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对学生的影响无人能及,因而教师的综合素养很重要;其次,教师要注意自身形象,落落大方,避免浮夸;最后,即教师真正的教学实践,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注入隐性课程的思想,发挥隐性课程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

如有教师提出“从平时的教学做起,营造一定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努力营造欢快的课堂气氛,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等等。

(3)制度层面。

学校制度主要包括学校内部的管理制度、教学制度、生活制度和仪式制度等。

这些制度都集中体现了学校领导者的思想观点、价值理念,对学生不仅仅是管理层面上的意义,还能够促进学生价值理念和道德品质的提升。

因此,首先要积极完善学校制度,这些制度应该遵循的最大的原则就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而在制定制度时还应注重民主性,使学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参与到制度建设中,使得最终的制度既能够满足学校对师生、活动的管理,又能够满足师生的需求。

例如有教师提出要改革学校的班级制度和考试制度,实现小班化教学,真正落实到素质教育。

(4)内容层面。

不断充实隐性课程资源的内容,结合地方特色,不断丰富隐性课程资源,是对隐性课程资源提出的要求,这需要学校和教师的共同努力。

如在学校中提供一定的网络资源,满足学生对信息的需求;经常举办多姿多彩的实践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接受教育理念的洗礼;注重对学校校园环境的建设,合理设置一定的文化因素,潜移默化地将精神文化传输给学生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