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李瑶(北京东城教育研修学院音乐研修员,中学高级)首都北京是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都,蕴藏着深厚的人文、历史、艺术、民俗等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优秀遗产。
一方面,这些文化有待后人去继承,另一方面,这些优质社会资源,也是中小学生社会实践的绝好课堂。
那么,如何利用好我们身边的优质社会资源呢?这就需要我们首先明确我们身边有哪些优秀社会资源,这些资源如何课程化,优质社会资源课程化对音乐教师有什么要求。
一、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关于优秀社会资源课程化,要贯彻国家课程标准的精神,具体到音乐学科,应认真了解《九年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中关于中小学音乐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的相关阐述,以便把握我们的工作方向。
(一)《课标》和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音乐课程标准》和据此编写的教材是音乐课程最重要的基本资源。
学校应组织教师认真学习《标准》,选择经国家教育部审查通过和教育主管部门推荐的教材(包括学生用教科书、音响教材及教师用参考书),依据《标准》和教材精心地、创造性地实施音乐教学。
(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按《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 试行 ) 》的规定,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
除国家课程外,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的课程应占有一定比例。
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资源。
(三)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音乐教学设施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
学校应配置音乐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如钢琴、风琴、手风琴、电子琴、音像器材、多媒体教学设备以及常用的打击乐器、民族乐器及西洋乐器等。
学校图书馆及教研组应购置音乐书籍、杂志、音像资料等供教师备课、进修和研究使用;学校的学生阅览室也应配备音乐读物、杂志和音像资料,供学生收集、查阅资料使用。
(四)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学校的广播站、电视台、网站是音乐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建设校园精神文明的重要窗口,应配合音乐课堂教学,经常播放健康向上的音乐,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学校的礼堂、大教室、多媒体教室、室内体育馆等也应视为音乐课程资源的一部分,可以利用这些设施,举办歌咏比赛、文艺汇演、师生音乐会或音乐讲座等。
(五)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学生课外艺术活动,是音乐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音乐教师有责任承担此项任务,学校应将此项工作计入教师工作量,并在设备、经费和场地上予以支持和保障。
(六)积极引导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开发与利用校外各种音乐课程资源,重视家庭和社会音乐环境对学生音乐爱好、审美情趣的影响,并予以积极的引导。
(七)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中国传统音乐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善于将本地区民族、民间音乐资源运用在音乐教学中,使学生从小就受到民族音乐文化的熏陶。
(八)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各种形式的音乐和音乐教学交流能有效促进课程资源信息的沟通,(九)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应积极开发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网络交流课程资源。
二、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的建设针对社会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这一课题,在国家课程标准的相关精神基础上,北京市率先做出了具体实施细则,将这一精神落到了实处,为首都中小学搭建了走进社会大课堂的平台。
我们音乐学科每一位教师,都有义务了解和掌握相关内容,并充分利用好社会资源,创造性地策划自己的音乐社会实践活动。
(一)明确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服务学生、惠及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及对学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根本出发点,紧紧抓住全党全社会高度重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社会文化事业大发展大繁荣以及越来越多的公益性文化活动场所免费开放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实施的有利时机,本着“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合力建设、成果共享”的原则,以社会大课堂建设为载体,以育人为宗旨,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为主要内容,着力促进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相结合,教育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
统筹协调,利用首都丰富的资源优势,挖掘课程和社会两个资源,牵动学校和社会两个力量,营造全社会共同育人的教育环境和育人机制。
(二)展望社会大课堂的建设目标从现在起到 2010 年,力争协调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免费或优惠成为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资源群、课程教学活动基地,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学校集体和学生个人选择相结合的社会大课堂的运行方式、管理机制。
根据整体规划目标,分三步实施:第一步: 2008 年,初步建成社会大课堂的框架结构,完成以下实事项目:一是推出近500 家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社会实践;二是开发 40 余个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验基地和百节课程范例;三是建成方便学生查询的门户网站,以网络等现代化方式推动资源共享。
第二步: 2009 年,巩固大课堂建设成果,基本形成市教委与有关部门之间、市与区县之间、区县与学校之间相互沟通、相互衔接的相对稳定的管理机制,在有条件的资源单位实行学生活动信息的现代化手段管理。
第三步: 2010 年,形成较为完善的资源信息系统和活动管理系统,实现千余家资源单位服务中小学生实践活动的目标。
(三)了解建设社会大课堂的主要任务社会大课堂主要由四个部分组成:以社会资源为主的活动场所、适合学生特点并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内容、学校集体组织和学生个性化的需求选择相结合的组织形式以及现代化信息手段支撑的门户网站等。
建成后的社会大课堂的主要任务有:服务学生,为学生提供空间广阔的校外教育活动场所条件,满足学生多元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需要;服务教育教学,为学校课程改革提供教学实践的课程资源;服务社会,活动场所体现教育功能的需求,为有目的、有计划地做好未成年人教育公益活动提供支持等。
(四)明确市、区县和学校在社会大课堂建设中的职责社会大课堂建设采取市、区县和学校合力建设,市级统筹,区县管理,学校实施的方式,努力形成上下衔接的可持续发展的管理运行系统。
市级职责:统筹资源,示范指导,支持推动。
即协调、整合、服务全市中小学生的教育资源与社会资源,促进资源共享;在课程开发、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方面给予示范指导;在经费投入以区县为主的前提下,通过市级资源平台建设,给予区县必要的支持机制等,推动大课堂的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区县职责:辖区管理,资源应用,创造特色。
即承担社会大课堂辖区范围内资源单位信息管理的任务,建设上与市级连接、下与学校连接的区级现代化管理系统平台;引导学校组织学生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群积极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创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社会大课堂建设管理与评价的模式;将社会大课堂建设列入经费预算,给予投入保障。
学校职责:列入课程,校本开发,重在实效。
即有目的、有计划地以集体组织或引导学生个人积极走进社会大课堂;结合学校教育教学拓展资源,逐步形成适合小学、初中、高中等各学段的活动序列;着力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陶冶情操,提高素质,培养能力。
(五)做好社会大课堂启动前的基础性工作社会大课堂建设涉及组织领导、资源开发、活动安排、管理运行等既是基础性又是关键性的诸多准备工作。
为保障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的顺利启动和可持续发展,各区县要根据全市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在前一时期工作的基础上,在新学年开学前切实做好以下五个方面的工作:1 .做好社会大课堂组织领导团队的建设。
要把社会大课堂建设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领导小组,组成工作团队,明确职责分工。
市教委将建立由刘利民主任任组长,杜松彭、罗洁副主任任副组长,德育处、体育美育处、基础教育处、财务处、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学生活动管理中心、教育网络与信息中心等有关处室和部门负责人以及各区县教委主任参加的市级教育行政部门社会大课堂建设领导小组。
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根据职责分工实行项目责任,设立日常事务管理办公室和牵头协调处室。
同时,在市政府和市校外教育联席会议的大力支持下,与市有关部门合作建设。
各区县也应建立相应的组织领导团队。
2 .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实施规划、计划的制定工作。
各区县要从实际出发,进一步完善前期已经制定的实施规划和计划,抓紧实施并正式上报市教委。
制定的规划和计划中要明确本区县社会大课堂建设的重点,要有负责具体落实的责任部门,要有资源开发与应用的具体目标,要有经费投入的保障,要有可持续发展的切实措施。
要积极探索对学生、学校和社会资源单位参与社会大课堂的激励机制,把参与社会大课堂作为评价学校办学、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定期组织专项评估,开展工作交流。
3 .加紧落实本区县与全市工作密切相关的三项建设任务。
一是区县资源信息与管理平台的建设,形成上与市级资源平台相连接、下与学校相连接的管理运行系统;二是课程资源开发的建设,指导教研部门有计划地选择一批有条件的资源单位开发课程资源;三是与辖区内资源单位的沟通协作机制的建设。
4 .做好宣传动员工作。
要将社会大课堂宣传到每一所学校、每一个学生,并通过多种形式宣传到家长和社区,让学校和学生成为社会大课堂建设的主体,让社会和家长成为社会大课堂建设的支持者、参与者。
要通过多种渠道进行宣传,把建设社会大课堂的目的意义、资源信息、运作方式、参与形式周知到学校、学生、家长、社会资源单位等。
5 .做好社会大课堂建设相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
如全市基础建设与区县特色建设的研究,市级资源应用与区县资源开发的研究,活动安排与课程结合的研究以及以激励性为主的评价和评估机制的研究等等。
(六)建设社会大课堂的重要意义社会大课堂要求教育行政部门联合本市各有关部门以及行业管理机构,整合利用北京丰富的人文、自然资源,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益性文化设施、科研院所、企业、农村、社区等社会活动场所以及有条件的高等院校、校外教育机构、普通中小学和中等职业学校等教育系统的资源,通过提供免费或优惠的场所条件,安全的活动环境,适合学生特点、与学校课程结合的活动内容,搭建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学生校园生活与社会生活相连接的桥梁和平台。
建设社会大课堂是首都教育系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精神的具体体现,是新时期新阶段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牵动教育和社会两大方面、涉及教育教学各个环节的系统工程;是惠及首都百万中小学生切身利益并深受学生欢迎的实事工程;是建设全社会共同育人机制的一次创新实践。
做好这项工作,有利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有利于体现首都教育现代、开放、社会化理念;有利于推动首都的文化建设和文明建设;有利于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为青少年学生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更多的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