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经济大危机》说课稿
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很荣幸地和大家一起来进行课例研讨。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法、学法和教学过程几个方面说《经济大危机》一课。

一、说教材:
1、教材地位:《经济大危机》是人教版九年级下册中第二单元第4课内容,本课在一战后世界历史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意义,是世界由重建和繁荣到再次走向世界大战的分水岭,并深刻地影响到二战后世界的发展。

这次经济危机不仅仅是资本主义世界在经济上的一次重大危机,也是整个资本主义制度的一场危机,对世界各国,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政治以及国际局势产生了重大影响。

所以本课在世界现代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识记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基本史实,认识经济危机的特点和影响,知道罗斯福新政的目的、措施、效果等史实,理解罗斯福新政在资本主义发展史上的作用。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图片及史料的能力,培养学生辩证认识历史问题的能力和综合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通过罗斯福新政的学习,培养学生不畏困难的勇气和勇于创新的意识。

3、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罗斯福新政的实施。

教学难点是如何评价罗斯福新政。

二、说教法、学法:
(一)学情分析及教法:初三学生对于历史事物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概括能力以及比较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已具备一定的自觉性、独立性。

在教学过程中,对于重难点我采用了问题探究法、讨论法和合作学习法,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主动参与、大胆质疑,使学生的智能和认识水平都得到发展。

教学手段上:采用图示教学法,注意选用课本中插图,这样能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提高课堂效率。

(二)学法:要求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运用阅读理解方法去感知教材。

运用分析比较方法去掌握知识并深化对教材的认识。

运用整体认知方法去把握资本主义发展的内在联系。

三、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创设情境设置了焦点回眸的环节:展示1929年美国股票风暴时的图片。

由学生扮记者作现场报道。

这样安排,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求知欲。

然后教师引导:这场股票抛售风暴就是令人“谈虎色变”的20世纪30年代经济大危机的开端。

那么这场大危机是在什么情况下的爆发的呢?它在当时造成了怎样的影响?美国又是如何度过难关的呢?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经济大危机”来探个究竟。

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进入本课的学习吧。

(二)讲授新课。

1. 繁荣及其崩溃
讲述1924~1929年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时,我利用远程教育网课件展示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繁荣”的局面,然后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看待这一“繁荣”现象?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我总结:这种经济繁荣是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下的产物,繁荣后面潜伏着危机。

就在资本主义世界的一片欢乐声中,资本主义危机突然降临,整个资本主义世界陷入巨大灾难中。

2、1929-1933年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1)危机爆发原因
关于危机产生的原因,我指导学生阅读课本小字,使学生认识到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由于资产阶级为了追求私利,盲目扩大生产,造成生产过剩。

这是导致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

关于危机的爆发,我先提出问题:这次危机始发于美国纽约股票交易所的股票抛售。

那么为什么股票抛售会导致经济危机?在学生思考的基础上向学生解释几点:(1)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工厂企业都是私有的,大都是股分公司,和股票有直接关系;(2)股票市价的价格是美国经济的晴雨表。

经济繁荣,股票就升值,人们就会抢购;反之,经济凋敝,股票就贬,人们就抛售;(3)1929年10月,纽约股票抛售狂潮的发生不是偶然的。

在这以前,美国的汽车工业、钢铁工业等都已出现停滞状况。

并指引学生观看课本“纽约华尔街股票交易所前拥挤的人群”图,以增强感性认识。

(2)危机的特点
我让同学们自主阅读课文,然后试着复述经济危机的三大特点:范围广、时间长、破坏性大。

(3)危机的影响
在了解了经济大危机的特点上,顺理成章地提出:这次经济大危机对资本主义经济产生了怎样的影响呢?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为两点(1)工人大量失业,劳动人民生活恶化。

失业队伍的增加,随之而来的自然是工资降低,生活水平的下降。

广大劳动人民生活无着、流离失所。

(2)销毁商品、生产破坏。

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饥寒交迫、流离失所;另一方面却是资本家为追求自己利润而故意大量销毁产品。

引导学生认识到这种不正常的现象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腐朽和罪恶。

然后启发同学们思考:经济危机引起政治危机,造成各国社会的动荡不安,各国政府纷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作为资本主义世界的“带头大哥”,美国是怎么做的呢?这样导入本课的下一个内容:罗斯福新政。

3、罗斯福新政
请同学们通过看书和查资料了解罗斯福,请一位同学作介绍。

还可介绍一下罗斯福在电台上的"炉边谈论",以增进学生对罗斯福的感性了解。

同时,通过学习罗斯福身残志坚、不屈不挠的精神,对学生进行了情感、道德、价值观的教育。

那么,实施“新政”的目的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完成,教师总结“新政”的目的是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国家指导和干预的手段,对工农业、商业进行调整,以消除经济危机。

“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国家对工业的调整,是本课的难点。

出示幻灯片《国家工业复兴法》的内容,引导学生认识到新政的中心措施是对工业生产的调整,其任务是克服工业生产的盲目竞争所造成的生产过剩现象,减少失业,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然后提出“除此之外,国家还在哪些方面进行改革?”“目的是什么?”指导学生阅读第课本上的小字部分,总结出在农业、金融、公共工程等方面进行了改革,目的在于解决失业救济问题,缓和劳资关系和社会矛盾,从而消除危机。

对“新政”的效果,组织学生根据内容讨论,然后自由发言。

对有争议的问题,要鼓励学生进行多角度思考。

教师总结“新政”的效果:使美国的经济缓慢地恢复过来,人民的生活得到改善;资本主义制度得到巩固与发展。

但由于它没有改变资本主义制度,所以它不可能从根本上消除经济危机。

(三)巩固总结。

为使学生对所讲内容有一个明确完整的概念,强调重点和难点,必须做好课堂总结。

这里可采用串讲形式,在教师的引导下,整理本节课的基本线索,学生自主完成知识结构示意图,巩固知识。

(四)、反馈。

回顾目标进行检测,通过测评获得反馈信息,及时补救,做到当堂知识当堂巩固。

这样不仅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还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学好知识的自信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