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思想道德修养》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三章习题及参考答案一、简答题:1.简述人生观的含义。

2.人生观在人生中有什么意义?3.为什么说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4.为人民服务人生观的内容和要求是什么?5.简述追求人生价值的认识前提和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体条件。

二、论述题:1.为什么说只有在承担责任中才能体现其价值意义?2.人生道路并不见得一帆风顺,可能会遇到各种挫折,能否正确地应对人生挫折成为战胜挫折的关键一步。

请你谈谈怎样以正确的人生态度应对人生道路上的挫折?三、讨论题:1.请看以下材料:“苏菲奖”是一项由苏菲基金会设立的关于国际环境与发展的奖项。

该奖项自1998年起每年颁发一次,到1999年,已经有一位非洲人、一位美国人、一位印度人获得此奖。

2000年6月,一个杰出中国女性——廖晓义获得了“苏菲奖”,她是2000年此奖的惟一获得者,也是中国人第一次获得此奖。

此奖是对廖晓义献身环保,忘我奋斗的一个全面肯定。

廖晓义,1986年毕业于中山大学哲学系,获得硕士学位。

1990年的一天,廖晓义在社科院查阅有关资料时发现,随着经济的发展,中国的环境污染正在恶化,而中国的环境保护工作尚十分薄弱。

从此,廖晓义开始自觉投身于环境问题研究和环境保护工作。

为了环保宣传,她八方游说,到处求人,克服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困难,自己编导、主持和剪辑,拍成了电视片《环保时刻》;为了环保事业,她离开了年幼的女儿,放弃了自己的美国博士梦,放弃了许多人梦寐以求的美国绿卡,做出了巨大的个人牺牲。

与此同时,她为中国的环保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她建立了民间环保组织——北京地球村环境文化中心,建立了“北京地球村环境教育培训基地”,指导创立了全国首家垃圾分类清运回收系统,并且积极倡导、推动全国著名高校的大学生参加“人人参与环保,共建绿色社区”的工程。

她的努力逐渐被社会认可,她所追求的事业正在成为众人的追求目标。

讨论:通过廖晓义的行为考察她的人生观、价值观。

2.请看以下材料:《中国大学生》杂志2000年第9期刊发了这样一篇报道。

朱英华,吉林大学信息学院计算机专业96级学生,在校期间,他开发的软件在校内外多次获得大奖,被评为吉林省三好学生、长春市文明大学生;还担任过长春市融信技术研究所软件工程部经理,并且是大连乾豪软件工程有限公司总经理。

他说,大学四年的心路历程,是“领悟着友爱之情与理想之曲演练的艰辛与成功的愉悦”。

朱英华1977年出生于安徽省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

父母体弱多病,两个哥哥从小就因家庭贫困早早辍学挣钱,以维持家庭最基本的生活。

父母不忍心看着从小就求知若渴的朱英华丢弃学业,便借钱供他读书。

在上大学之前家里为此已经欠下几千元的债务。

每当他学习懈怠时,父母、哥哥们为家、为他而劳累的身影就会激发他心灵深处的力量与信心。

终于,他拿到了大学的录取通知书。

而此时,一个艰巨的困难立刻摆在了他和家人的面前——几千元的学费从哪来?家里已实在无能为力了。

但求知的欲望促使他开始新的拼搏。

他四处奔波借钱,又在附近的工地打工。

就这样,在开学时他终于凑足了1000多元学费。

他怀着对知识的渴望走进了大学校园,交完学费之后,手里仅剩下200多元钱。

他靠馒头咸菜充饥,坚强地与饥饿抗争。

然而生活还是没有任何保障,为了坚持学业,他开始向同学借钱。

善良的同学们并没有拒绝他。

贫寒的家庭,生活费的长期无着落,曾一度遏制了他的求知欲望。

大一下学期,他产生了退学打工的念头。

这一想法被学院老师知道后,学校和学院领导高度重视,并及时找到他了解情况,给他一等特困补助,并使他成为学院“爱心基金会”的第一个受资助者。

是组织和众人的关怀把他从退学危机中挽救回来。

在老师们的帮助下,他有了第一份勤工助学工作,在学校的勤工楼微机室看管微机。

不久,他又有了第二个岗位,在第一教学楼微机室管理微机、复印、打字。

这两份工作使他的学习生活节奏快了许多,也劳累了许多。

但他比任何时候都高兴,忙碌的时候他感到充实。

这样,每个月他不仅可以增添百余元的生活费,而且也学到了一些相关的电脑知识,并初步具备独立编程的能力。

大家的帮助和他的刻苦勤奋,使他从大二开始就在经济上能够自立了。

他主动谢绝了“爱心基金会”的帮助,把这个机会让给了别人,并且他还将勤工助学挣到的一部分钱捐给“爱心基金会”,以帮助其他更困难的同学。

另外,他每年还给父母寄两次生活费。

生活终于向他露出了笑脸。

朱英华在战胜经济困难的同时,在学习上也以强者姿态站立起来。

他一方面更刻苦地学习课内知识,一方面自学计算机软件开发的各种编程知识,还提前自学了数据结构、计算机组成原理、网络等专业课知识。

他希望以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服务于社会,于是他开始利用勤工助学的机会边学习、边实践。

他的第一次实践经历是从大二期末时为学校化学系开发动态模拟并显示汉字的软件。

以他当时的水平,这项任务对他有很大难度。

但他相信不管多大的困难都能克服。

从那以后,他所有空闲的时间都是坐在同一个地方,看着黑白屏幕度过的。

他经常只在早晨7点吃顿早餐,晚上11点才回去吃方便面。

他一边学习一边工作,查阅了图书馆几乎所有的相关资料,解决了很多技术上的难点,用了近两个月的时间终于完成了编制任务。

直到观在,每一学期都有几百名学生在使用这个软件模拟化学实验。

这次经历为他以后从事软件开发奠定了基础。

此后,他被推荐到计算机实验室配合老师做课题,后又被推荐到多媒体工作室配合老师开发软件,他的课余时间几乎都在工作室度过。

工作忙时,在工作室里连续通宵两三天也是常事,而当时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也正步步临近,就这样,学习和工作没有间隙地交替者。

四级考试的前几天,他所设计的软件开始参加学校和东三省课件评比,并于1998年6月获校课件评比一等奖,1998年7月获东北三省课件评比一等奖,同时四级考试他也顺利通过。

那段日子虽然很苦,却真正磨练了他的意志,增强了他克服困难的毅力,他由此一往无前,取得了一系列的成绩。

讨论:朱英华的求学经历中充满坎坷与困难,但他挺了过来,并取得了卓越的成绩。

我们从朱英华与困难抗争的经历中得到了什么启发。

四、研究式学习题目1.学生自由结合,5到10人为一个采访小组,自由选择对象(如学校的优秀教师、身处困境自强不息的学生或教师等),感悟他们的人生观和人生态度,并写出采访报道。

参考答案要点:一、1。

答:人生观是人们对人生目的和人生意义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人生观主要包含三个方面:第一,人生目的。

即人为什么活着?第二,人生态度。

即怎样做人和做一个什么样的人。

第三,人生价值。

即怎样的人生才有意义。

这三个方面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其中人生目的是人生观的核心,它决定着其他两个方面,有什么样的人生目的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尺度。

2.答:首先,人生观决定一个人做人的标准。

其次,人生观是把握人生方向、抉择人生道路的指南。

此外,人生观对于调节个人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有着重要意义。

3.答: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唯物史观为理论依据的科学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以无产阶级的阶级本质和历史使命为客观要求的科学人生观;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以社会主义经济关系的客观要求为依据的科学人生观。

4.答:站在人民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以为人民谋利益为言行宗旨;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

5.答:追求人生价值的认识前提有两个,其一,个体人生价值取向必须符合社会基本的价值目标;其二,个体人生价值的追求要从自身的实际条件出发。

实现人生价值的主体条件是选择和奋斗,选择就是要确立科学的价值目标,奋斗就是要为实现所选择的价值目标而努力实践。

二、论述题:1.答:人的本质属性在于其社会性,任何个人都不可能脱离社会而独立存在,社会是每个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只有每个个体都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社会才能存在和发展,才能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条件。

因此,社会成员之间存在着责任关系。

人的价值只有在承担责任中才能获得真正的完全的体现。

首先,人是在承担责任中获得权利的。

其次,人应当在行使权利中履行义务。

最后,履行人生责任是人生价值关系的统一基础。

2.答:首先,要敢于正视挫折。

人生中遇到挫折不可避免,而什么时候遇到什么样的挫折又是不可预见的,因此,正视挫折成为排除挫折的心理和思想前提。

其次,要头脑冷静地对产生挫折的原因进行客观的分析。

要冷静地进行客观分析,应掌握唯物辩证法,不断清除自身的不良个性,积累经验提高自己。

最后,要积极地寻找恰当的方式方法战胜自我。

要重建目标体系,避免产生自卑、自欺、自弃倾向,自觉地走出某些认识和心理误区,结合实际情况科学地寻找排困解惑的方法。

三、讨论题:1.答:廖晓义在个人和社会、个人和人类环境之间有过多次选择机会,每一次她都抛开了个人的“机遇”,她深刻认识到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并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维护社会利益或人类的总体发展利益。

廖晓义的人生观是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是科学的人生观。

她牺牲了一些原本可以拥有的个人利益,她的价值却在更深的层次和更广的范围得到了实现。

2.答:对于朱英华来说,他的求学过程是在逆境中拼搏的过程。

他在逆境中没有消沉,而是在逆境中腾飞。

他对生活的态度是“生活挑战我,我亦挑战生活”。

他的人生告诉我们,逆境不可怕,可怕的是不知道如何战胜逆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