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习题参考答案一、概念题1.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2.无意注意,也叫不随意注意,是指事先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3.有意注意,也叫随意注意,是指服从于预定目的、需要作意志努力的注意。
4.有意后注意是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付出意志努力的一种注意形式,是注意的一种特殊形式。
5.意识是指一个人对于内部和外部刺激的知觉。
6.无意识是指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理活动和过程。
7.前意识,也称之为"潜伏的无意识",它是介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的一种意识水平。
8.所谓意识水平是指在某一时刻人对刺激能够觉知的程度。
9.白日梦是指只包含很低水平意识努力的意识状态。
10.人的生物节律中大约1/3是行为静止的阶段,称为睡眠。
11.注意的范围也叫做注意的广度,是指人在同一时间内所能清楚觉察到的对象的数量多少的特性。
12.注意的稳定性是指注意保持在某一对象或某一活动上的时间的久暂特性。
13.注意的分配是指在同一时间内把注意指向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对象或活动。
14.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15.注意的转移是指人有意地把注意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上,或从一种活动转移到另一种活动上。
16.所谓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
二、填空题1.指向性集中性2.强度紧张度3.指向的范围4.心理过程5.选择功能维持功能监督和调节6.选择功能7.时间上8.适应性的动作无关动作的停止呼吸运动的变化多余动作的产生9.觉知性10.外部事物内部刺激自身状态11.无意识水平前意识水平意识水平12.无意识13.意识状态做梦自发的14.脑电活动15.五非快速眼动睡眠快速眼动睡眠做梦16.无意注意有意注意有意后注意17.无意注意18.刺激物的强度刺激物的新异性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19.相对强度20.绝对新异性相对新异性绝对新异刺激相对新异刺激21.目的性意志成分22.无意注意有意注意23.哈密尔顿24.一个对象同一活动分散25.无关刺激的干扰单调刺激自身的状态三、单项选择题1.④2.②3.①4.④5.②四、判断题1.—2.+ 3.+ 4.—5.+ 6.—7.—8.—9.+ 10.—五、辨析题1.(1)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
(2)从反映论的角度来看,注意不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过程。
因为心理过程是对特定客观现实进行反映的过程。
而注意本身并不反映事物及其属性,它没有独立的对象。
通常心理学家把注意看作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积极状态。
2.(1)这种说法不确切。
(2)无关动作的停止,说明这个学生有可能正在注意地听课。
(3)注意的外部表现,有时与内部状态不相一致,如貌似注意一件事而实际上心理活动却指向和集中于另一件事上。
在课堂教学中,有时学生貌似在注意听讲,实则已陷入白日梦或注意其他事物。
3.(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注意的分配是需要条件的。
如主体对所进行的几项活动的熟悉程度,还要考虑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性质及其关系。
六、简答题1.注意具有选择功能、维持功能、监督和调节功能。
(1)选择功能注意可使人的心理活动在种种刺激中有选择地指向那些有意义的,符合自身需要的,并且和当前活动有关的刺激。
由于注意的作用,刺激物进入感知、动作和记忆的范围便大大缩小了,其中一些强的、重要的或新的刺激占着优势,另一些弱的、无关的或非常熟悉的刺激则受到抑制。
(2)保持功能注意的保持功能表现为心理活动在时间上的延续。
注意的保持功能使人从外界获取的感知信息或从记忆中提取的信息能在一定时间内保持在意识中,从而实现对这些信息的深加工,使有用的信息进入长时记忆,为完成当前活动提供有用的信息。
(3)监督和调节功能在注意状态下,人可以发现和纠正活动中的错误,提高活动的准确性和速度。
同时,当活动的条件或人的需要发生变化时,可以适时分配注意和转移注意,使人能适应变化多端的环境。
注意使人实现对活动全程的监督,适时调节,从而顺利地完成活动。
2.人处于注意状态时,生理和行为表现上都会有相应反应。
其中,行为上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适应性的动作人在注意状态时,常伴有一些适应性的行为。
如人在注意听一个声音时,耳朵就会转向声源的方向,所谓"侧耳倾听";人在注意看一个物体时,就会把视线集中在该物体上,所谓"举目凝视";当沉浸于思考或想象时,就会出现眼睛朝着某一方向“呆视”着,好象看着远方一样,周围的一切变得模糊起来。
(2)无关动作的停止当注意力集中时,一个人会自动地停止与注意无关的动作。
(3)呼吸运动的变化当人处于注意状态时,呼吸运动会发生适应性变化。
人在注意时,呼吸变得轻微而缓慢,呼与吸的时间比例也改变了,一般吸得更短促,呼得时间愈加延长了。
在紧张注意时,甚至会出现呼吸暂时停止的情况,即所谓"屏息"现象。
(4)多余动作的产生当人处于高度注意状态时,由于机体紧张,有时会出现一些多余动作。
如握紧拳头、咬紧牙关、手足无措等。
3.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客观刺激物本身的特点;第二类是人的主体的状态。
同时二者也是相互联系的。
前者是产生无意注意的主要原因。
(1)客观刺激物的特点A.刺激物的强度。
刺激物的强度对于引起无意注意具有重大作用。
强烈的刺激物都容易引起无意注意。
刺激物的强度分为两种,即:绝对强度和相对强度。
以上我们是指绝对强度。
实际上,对于引起我们的无意注意的刺激物的强度方面的特性,相对强度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
刺激物之间的对比关系在引起无意注意上具有重要作用。
除了以上的刺激物在强度上的对比关系以外,客观刺激物之间的任何一种显著的差别——形状、大小、颜色,或持续时间等方面的差别,都会引起无意注意B.刺激物的新异性:所谓新异事物是对于一个人的经验从未有过或曾经历但还不熟悉的刺激物。
我们可以把刺激物的新异性分为两种:绝对新异性和相对新异性。
一般而言,绝对新异的刺激物往往更能引起人的无意注意,往往难以维持长久的注意。
而对于相对新异的刺激物,往往更能使人维持长久的注意。
C.刺激物的运动和变化:在相对静止的背景下,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很容易引起人的无意注意。
(2)人的主观状态A.需要和兴趣:一切事物,如果它们跟满足需要有关,如果它们跟人的兴趣相符合,如果人对它们抱有积极的、特别是富有感情的态度,那么,它们就很容易成为无意注意的对象。
兴趣是无意注意的重要源泉。
B.情绪和知识经验:人的情绪状态对无意注意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什么事物容易引起注意。
当人处于愉悦心境中时,更容易对周围事物引起无意注意,注意也更容易持久。
过去经验也影响着无意注意的指向。
4.注意范围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知觉对象的特点这种注意范围的大小是随着被知觉对象的特点而改变的。
被注意的对象越集中,排列得越有规律,越能成为相互联系的整体,注意的范围就越大。
(2)知觉者的活动任务与目的知觉对象相同,人的活动任务不同,这时注意的范围大小也会发生变化。
在活动中,主体的目的任务越明确,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反之,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小。
(3)知觉者的知识经验知觉主体的所特有的知识经验使注意的范围会发生变化。
知觉对象与主体经验越相关,知觉主体的注意范围就会越大。
同时,知识经验越丰富,越善于把知觉对象组成一个整体来感知,注意的范围就会越大。
5.注意稳定性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注意对象的特征A.刺激物的强度和持续时间在一定程度上,刺激物的强度越大,越有利于注意的稳定刺激信号作用时间长,则信号觉察的百分数就会越高,越有助于注意稳定的保持,反之,则越容易出现注意的分散。
B.刺激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不确定性在某一特定时间和空间内,信号刺激出现的数量越大频率越高,受试者对刺激出现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小,从而有利于保持注意的稳定性。
反之,受试者对刺激出现的不确定性就会越大,注意的稳定就很难维持。
C.刺激物的变化丰富、新异和富于变化的刺激物更易于保持人的注意,从而维持注意的稳定;反之,刻板、单调和枯燥的刺激物则常易使人注意分散,不利于对注意的稳定性的保持。
(2)主体对活动结果的了解在活动过程中,明确规定所要解决的总任务是什么,布置每一步骤所要解决的局部任务,并且积极地尝试去解决它们,是保持稳定的注意的最重要条件之一。
(3)主体自身的状态主体自身所处的状态对注意稳定的维持也是至关重要的。
同时,也跟一个人的意志的品质和对活动的态度有密切的关系。
6.注意分配的条件有:(1)主体对所进行的几项活动的熟悉程度当活动主体对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都较为熟悉,甚至有些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时,注意的分配就较为容易实现;反之,如果主体对活动都比较陌生,则难于进行注意分配。
但有时在进行几项活动时,其中有一项较为陌生,但其它几项都很熟悉的情况下,也可以实现注意的分配。
(2)同时进行的几项活动的性质及其关系一般说来,在几种动作技能上实现注意的分配较为容易。
同时,为了能够很好地分配注意,必须在同时进行的几种活动之间建立一定的联系。
这需要通过练习把复杂的活动形成一定的联系系统,使其达到“自动化”的程度,在需要的时候就很容易把整个活动系统实现出来。
7.注意转移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原有注意的强度注意转移的快慢与难易往往与原有注意的紧张度有密切的相关。
原有注意的强度越大,紧张度越高,就越难进行注意的转移;反之,则较为容易。
(2)新注意对象的特点新注意对象在特征上与注意主体的兴趣和需要越吻合,越容易实现注意的转移;反之,则较为困难。
(3)注意主体神经过程的特点主体的神经活动的灵活性往往会直接影响注意转移的难易。
神经过程灵活性较强的人,注意的转移也容易发生;神经过程缺乏灵活性的人,注意转移则较为困难。
8.由于无意注意和有意注意二者具有的特点决定了在一项复杂活动中,过分强调其中任何一方都不利于活动的完成。
在教学活动中,只强调无意注意,则会使教学活动容易陷入无序,缺乏计划性与目的性,学生的注意也容易被无关干扰因素所吸引,从而不利于教学活动的进行。
若只强调有意注意的作用,则易使学生陷入疲劳,同样不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
所以,在教学中,常常需要二者交替进行。
如在活动之初,通过组织活动,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师生顺利完成角色定位;在教学活动中,合理组织各个教学要素,尽可能较多引起学生无意注意;在处理重点难点时,则有必要提醒学生的有意注意。
这样两种注意交替进行,张弛有度,使学生的注意始终能保持在教学活动上,使活动达到最好的效果。
七、论述题(要点)1.(1)所谓分心是指一个人的心理活动在必要的时间内不能充分地指向和集中,或者完全离开当前指向和集中的事物而转移到无关的事物上去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