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滨州总体规划

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滨州总体规划

目录一、总体规划提要 (3)1.1背景意义 (3)1.2总体目标 (3)1.3布局与重点 (3)1.4投资概算 (4)二、园区概况 (5)2.1核心区现状 (5)2.2示范区概况 (8)2.3辐射区概况 (10)三、背景与意义 (12)3.1加快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的必然选择 (12)3.2环渤海经济圈、黄河经济带发展的现实需要 (12)3.3中国农业实现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12)3.4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的需要 (13)3.5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实际需求 (14)四、指导思想、原则和总体目标 (15)4.1指导思想 (15)4.2园区建设基本原则 (15)4.3规划理念 (16)4.4目标 (20)五、产业发展规划 (22)5.1产业发展条件分析 (22)5.2产业发展原则 (24)5.3产业发展定位 (25)5.4重点产业链构建 (26)5.5农业重点技术应用 (33)六、园区的布局、功能与发展重点 (39)6.1园区布局 (39)6.2园区功能 (39)6.3核心区建设 (40)6.4示范区建设 (62)6.5辐射区建设 (67)七、组织管理与运行机制 (70)7.1强化组织管理 (70)7.2完善运行机制 (71)7.3建立信息平台 (73)7.4建设物流网络 (81)八、园区投资估算、资金筹措与效益分析 (89)8.1投资估算 (89)8.2资金筹措 (90)8.3效益分析 (90)九、政策与保障 (92)9.1科技保障体系 (92)9.2政策保障体系 (92)9.3投入保障体系 (93)十、建设进度与安排 (94)10.1筹备阶段 (94)10.2建设阶段 (94)一、总体规划提要1.1背景意义建设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是落实国务院批复的《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举措,是实现农业产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平台,是对科学发展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贯彻落实,是加快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1.2总体目标放眼世界、立足国内,依托当地、辐射黄河三角洲,以国际、国内高端市场为对象,以国内外高新农业科学技术为促进条件,以当地、周边地区及至全国农业资源为依托,以信息化平台和金融平台为支撑,以盐碱地综合利用、高效生态农业和高端食品深加工为特色,将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成为一个高效生态、智慧型的农业科技园区。

规划期内地区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速度保持在20%以上,到2013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约3亿元;到2015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15亿元;到2020年,核心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

到2013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0000元,到2015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12500元,到2020年,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将超过20000元。

到2013年,解决当地就业5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农民30万人以上。

到2015年,解决当地就业10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农民50万人以上。

到2020年远期园区建设完成,解决当地就业20000人以上,辐射带动农民100万人以上,发展成为符合21世纪农业科技发展方向的农业科技园区。

1.3布局与重点园区总体规划形成“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个层次的整体结构。

核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是整个国家农业园区的不同层次的组成部分,它们紧密结合,相辅相成,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共同发挥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示范和引领带动作用。

第一层次是核心区,选址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东部,规划土地面积14平方公里。

核心区分为先进科技服务区、现代物流信息区、高效生态农业区、高端食品加工区。

第二层次是示范区,规划设立17个示范区,选址位于滨州市各区县,涉及种植业、畜牧养殖业、水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

第三层次是辐射区,辐射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

着力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合理调整渔业、林业、畜牧业生产空间布局和产业结构,促进农产品生产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农田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支持黄河三角洲荒碱地综合治理,有计划地对荒碱地进行开发治理及改造中低产田。

1.4投资概算核心区总投资约50亿元,其中三年内投资5亿元。

拟申请国家投资2亿元,地方财政配套3亿元,市场融资或风险投资25亿元,企业自筹20亿元。

预期规划末期核心区年产值达到115亿元,地区生产总值达到50亿元。

二、园区概况2.1核心区现状2.1.1核心区现状概况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选址基地位于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东部,位于环渤海经济带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腹地,距离济南约140公里、距离天津约140公里,距离北京约290公里,临近的大港有滨州港、黄骅港。

核心区选址范围北至同家河,东至秦口河,南至小米河,西临海港路。

选址基地现为赛尔公司整体经营,面积为35.6平方公里,规划在其中选取14平方公里作为核心区用地。

(1)自然条件地质:核心区选址地区属黄河冲积沉积,厚度多在200~400米之间。

长期以来,济阳凹陷区属沉降地带,地壳一直处在一面下陷,一面为河流冲积物填充的状态,尤其是黄河的多泥沙河流的冲积作用占优势,冲积速度大于地壳沉降速度,形成了广大的冲积平原。

地貌:总体上地势低平,地面海拔在1.8-2.8米之间。

由于历史上黄河多次改道和决口泛滥,造成沉积物交错分布,加上河流冲刷、海潮内浸、自然侵蚀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形成冲积平原的地貌特征。

河流:核心区紧靠秦口河,朱龙河、同家河、小米河3条支流横贯核心区。

土壤:核心区土壤类型分为潮土和盐土两个土类,滨海潮土、滨海盐化潮土、滨海潮盐土三个亚类九个土属。

土壤质地多为中壤和沙壤土,有机质含量1%左右,碱解氮为59.88 ppm,速效磷为10 ppm,速效钾为98 ppm,pH值6~7。

含盐量2‰左右,以氯化物基土为主。

土体构性为薄粘心和厚砂腰或厚粘心。

植被:核心区地处落叶阔叶林植被区,境内大部分为人工植被,主要有棉花、水稻、蔬菜、冬枣树、杨树、白蜡等。

盐碱地上分布着许多自然植被,如柽柳、黄须菜(翅碱蓬)、马绊草、芦苇以及野生中药材等。

(2)现状用地种植:核心区选址基地南部种植冬枣,面积为340公顷。

中部和西北部种植棉花,面积为1110公顷。

北部少量种植水稻,面积为103公顷。

养殖: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养鸡场三处,占地面积为4.6公顷。

河流水域: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两处水库,其中:赛尔水库位于南部,面积为176.5公顷;飞龙水库位于中部偏北地区,面积为48.3公顷。

水库库容总量1200万立方米。

基地内及边界有四条河流,分别为秦口河、同家河、朱龙河、小米河,其中秦口河通向渤海,为咸水河。

过境地表水资源可利用量5000万立方米,核心区西邻小米河引黄灌渠,年输水量1.2亿立方米。

基地北部有海水养殖场。

管理: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赛尔公司管理处一处,有入口管理房一处,管理设施总用地面积为0.2公顷。

道路: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农耕路42条,总长91.5公里;有农村2级公路1条,总长34.5公里。

基础设施: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油井10处,总占面积约为0.2公顷。

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10千伏电力线路35公里。

有农用变压器17个,总变压容量2800千伏安。

农业设施: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有1.4平方公里土地标准化台田,沟、渠、桥、涵全部配套,已初具土地台田化、耕作机械化、沟渠配套化、开发有序化的现代农业园区的雏型。

未利用土地:核心区选址基地内未利用土地为1047.5公顷,主要为荒碱地和滩涂。

2.1.2 核心区用地条件分析(1)有利条件交通条件良好:邻近公路有长深高速公路、荣乌高速、滨德高速、疏港路、国道205;邻近铁路有规划滨小铁路(疏港铁路);邻近港口有滨州港,规划建成6000万--1亿吨/年吞吐量大港;民航运输充分利用临近的济南和青岛两大空港,邻近的大高航空城发展为专业化机场。

交通运输条件适合物流发展。

气候条件好:属北温带半湿润大陆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无高寒酷热,有地热和风能资源。

用地平整、未利用土地比例高:坡度变化小,适合大片使用。

且选址基地内有大面积未利用土地,占总用地约30%,适合整体开发利用。

生态良好:自然环境优美,水网密布,便于形成良好的生态环境。

同时,核心区淡水与海水交界的特殊生态条件适合发展特种水产养殖和耐盐碱作物研究。

水资源充足:核心区范围内的两处水库、引黄灌渠、河流等淡水资源能够满足农业等产业发展需求。

临近黄河入海口,海水与淡水交汇,适合发展海、淡水养殖。

农业资源丰富:已形成冬枣种植340公顷,棉花、水稻等产量也较高。

园区所处山东省滨州市农业资源条件良好,是重要的粮棉基地,林果、畜禽、养殖产业发展速度也较快。

土地权属集中:基地用地属于国有土地,承包给公司经营。

规划范围内没有村庄,便于整体使用。

政府的大力支持及民心所向:园区设立和建设得到国家科技部、山东省、滨州市、无棣县等各级政府的全力支持,从资金、技术、管理、体制等各方面提供保障。

(2)不利条件需要处理盐碱化:土地盐碱程度2-3‰,需要进行技术处理或种植耐盐碱作物。

防海潮侵蚀:基地高程较低,需要防渤海海潮侵蚀。

此外,需要加强对暴雨、干旱、冰雹、风暴潮等自然灾害的防护。

基础设施投入较大:基地距离滨州市区、无棣县城较远,道路网系统和水电基础设施投入较大。

2.2 示范区概况山东滨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区选址位于滨州市域各区县。

滨州市位于黄河下游、鲁北平原,地处黄河三角洲腹地,北临渤海,东与东营市接壤,南和淄博市毗邻,西同德州市和济南市搭界,是山东的北大门,现辖滨城区、惠民县、阳信县、无棣县、沾化县、博兴县、邹平县六县一区和经济开发区,全市面积9600平方公里,人口369万人。

区位交通条件优越:滨州市是“两岛一湾”千里黄金海岸线的中间地带,是国家实施“渤海碧海行动计划”、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和山东省实施“海上山东”建设的前沿阵地和主战场,也是全国第二大跨世纪工程“神骅工程”桥头堡——黄骅港重点辐射区域,是京津塘和山东半岛两大经济区的交汇点。

滨州市境内有滨博高速、205国道纵贯南北,220国道横穿东西,济青高速公路穿过南部,已形成三纵三横一环的公路交通网;滨州港现有500-3000吨级泊位7个,总吞吐能力130万吨/年;境内现有铁路58公里,黄大铁路已建成使用。

滨州市与北京、天津、上海、青岛、济南等大中城市距离较近,与日、韩隔海相望,具有明显的区位优势。

农业发展基础良好:滨州市属温带东亚季风性半湿润气候区,年平均气温12.7℃,年平均降水量579.7毫米,而且雨热同季,适于多种农作物和饲料作物生长。

全市已开发的耕地578.55万亩,农作物以粮棉为主,粮食总产年均200万吨以上,年产秸秆300多万吨,饼粕150万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