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本情况简介

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基地情况简介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07年组织申报到2010年12月被国家科技部批准成立以来,得到自治区、自治州及霍城县两届援疆领导的大力支持和关心,清水河作为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的核心区,建设工作一直紧锣密鼓的开展,霍城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布署,并成立了以县委副书记钱志福为组长、县委副书记、开发区管委会主任费晓忠为副组长及相关部门为成员的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清水核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办公室设在清水镇政府办公大楼内,已安排4名专职工作人员开展日常工作。

一、伊犁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概况园区采用“一园三区”建设模式,其中“清水河核心区”建在霍城县清水河镇;“察布查尔现代农业示范区”建在察布查尔县绰霍尔乡和南岸干渠新垦土地开发区内;“特克斯现代畜牧业示范区”建在特克斯县草原畜牧区内。

园区规划总规模为3552.1公顷,其中:清水河核心区为612.1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17.23%,该区包括农业先进实用技术试验示范区(311.4公顷)、农林牧产品加工区(154.3公顷)和农牧产品仓储物流园(146.4公顷)三个示范区;特克斯现代畜牧业示范区为1360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38.29%,其中包括高效农区畜牧业示范区(666.7公顷)和高效草地畜牧业示范区(693.3公顷)两个示范区;察布查尔高效林业示范区为1580公顷,占园区总面积的44.48%,该区包括新垦土地综合开发示范区(1333.33公顷)和高效林业示范区(246.67公顷)两个示范区。

二、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与总体目标(1)园区建设的指导思想面向国家科技发展战略和新疆农业科技需求,以市场为导向,先进适用技术为支撑,围绕伊犁河流域大规模水土资源开发,以下游引导上游产业结构调整,发挥区域优势,突出科技引领和产业带动,加强农业技术的组装集成和科技成果转化,加快传统农业的改造与升级,引领伊犁河流域380万亩水土资源开发;通过政府引导、社会参与,促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将园区建设成为我国西部现代农业的科技示范基地和对中亚地区的科技展示的窗口,全面促进伊犁河流域农村经济发展和新农村建设。

(2)园区建设的指导原则伊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遵循以下四方面原则:一是有利于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与推广应用,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二是有利于农业结构的调整和优质高效农产品的标准化生产,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三是有利于农业科技企业的发展,提高提高各族农牧民收入和农业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四是有利于农业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3)园区建设目标总体目标:园区建设立足于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大规模开发的科技需求,面向中亚市场,体现国家向西开放宏伟战略目标的实施,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积极引导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农业科技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

组装集成一批农业先进适用技术,转化和推广一批农业科技成果,解决一批影响园区及周边地区农业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建设3-5个具有区域代表性和引导、示范与带动作用强的农业科技示范区,培育和孵化5-10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科技型农业产业集团,实现我国对中亚、西亚科技战略目标。

三、园区的布局、功能与发展重点伊犁农业科技园区分布在伊犁河谷(图2),以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战略为指导,按照自治区经济发展总体布局,依托霍尔果斯口岸,面向中亚市场需求,以农畜产品加工业为龙头,集成创新与自主开发相结合,通过科技示范、成果转化和产业发展,全面引领伊犁河流域水土资源开发和农村经济发展,创建面向中亚的出口导向型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

图2 伊犁农业科技园区分区布局图1.园区的主要功能园区的功能定位为“一个核心、三个定位、四大任务、五大功能”:一个核心:通过科技引领和示范带动,促进伊犁河流域农业产业升级、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高各族农牧民收入。

三个定位:国家对西北农业科技战略的窗口;伊犁河谷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的载体、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以及人才、技术的培训基地;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区。

四大任务:(1)引导园区优质农产品生产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根据园区自然条件与经济特点,以开发市场占有率高、国际竞争力强的优质农产品为核心,应用现代农业科技成果,力求种养业“品种新、品质优、结构佳、投入低、效益高”,实现产品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提高园区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2)引导园区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研究农产品保鲜、加工、仓储及相关配套技术,开发具有民族传统、地域优势、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深加工产品,延长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产品的高效化和市场化。

(3)引导园区设施农业实现生产规模化和专业化针对设施农业的发展特点与趋势,实现种苗工厂化、规模化生产,种养业规模化、专业化示范,农产品保鲜、储藏、加工、销售一体化经营等,提高设施农业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

(4)引导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在兼顾科技优势、区域战略布局、主导产业培育的基础上,逐步引导园区农业科技企业实现集团化和国际化,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团。

五大功能:(1)充分展示我国农业新技术、新成果及对中西亚地区交流和辐射功能通过绿色农业新技术研发试验中心、绿色农牧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的建设,使之成为新疆乃至我国农产品生产、加工和技术展示的窗口与交流平台,并以此引领我国绿色优质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进入中西亚市场,并向东欧、俄罗斯等国市场冲击。

(2)现代农业先进适用技术和新成果的引进、示范、转化功能立足于伊犁河流域大规模水土资源开发和伊犁河谷农业科技需求,引进、试验、转化一批先进实用的土地开发利用、环境保护和农业生产技术,进行组装集成和示范推广,使之成为伊犁河谷现代农业科技的辐射源。

(3)农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功能一方面通过技术引进和企业创业环境建设,建设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开放实验室和试验基地,制定优惠的科技创业政策和机制,吸引国内外科技人才来园创业,创办企业。

另一方面在资金、土地、税收服务等多方面为农业科技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和服务,使园区成为新疆科技成果转化和外向型农业科技企业成长的“孵化器”。

(4)农业科技人才培养和农牧民技术培训功能通过引进农业科研院、校和专业技术队伍,建设农业适用新技术、新成果试验示范和技术培训基地,为园区乃至园区周边和整个伊犁河谷农牧民和科技人员提供农业新技术学习和实践的平台,使之成为农业先进实用新技术培训的中心。

(5)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示范和推广功能通过科技转化示范基地、农业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基地和现代物流基地的产业化建设,全面促进农业产业升级与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各族农牧民收入,力争将园区建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新农村,成为新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典型和示范。

2.园区的发展方向以科技开发、示范、辐射和推广为主要内容,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增加农民收入为目标,依托霍尔果斯口岸向西开放的通道优势,以发展外向型农业为突破口,积极引导优质农产品生产标准化和经营产业化,农产品加工实现高效化和市场化;充分发挥园区的综合服务、农业技术集成与研究、农产品实验示范区、农产品示范区与仓储物流的功能;以科技促进人与自然、经济与环境的和谐发展为核心,实现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科技创新与产业增效、区域发展与国家战略之间的协调与统一。

通过水土资源开发、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基地建设,在园区内建成“一个中心,两个基地,四大产业,四大职能”。

“一个中心”即以霍城县清水河核心区为中心,包括综合服务、试验示范、特色农产品种植、绿色农牧产品加工业、畜牧养殖示范及仓储物流区等;“两个基地”即包括以新垦土地综合开发技术、高效林业为主要内容的察布查尔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以草地畜牧业、农区畜牧业等为主要内容的特克斯现代畜牧业示范基地;“四大产业”即畜牧业、特色农产品种植业、绿色农产品加工业和现代物流业;“四大职能”即人才培养、技术培训、技术服务和示范推广体系。

不断提升园区农业生产水平和农民收入,辐射带动伊犁河流域现代农业发展和边缘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四、核心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提前开展核心区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位于清水开发区西部,基础设施不到位,霍城县委政府及清水开发区为了配合和推动核心区建设,集中人力和物力,先期开展了基础设施改造和延伸工作。

一是投资约1000万元对城区三个一公里主干路网及附属地下管线进行建设,投资2600万元用于北区和城区供排水基础设施配套建设项目,投资约7500万元用于北区18.1公里道路建设,投资356.9万元用于可克达拉村10.25公里村级道路建设,打造方便快捷的交通路网,投资3800万元新建清水河自来水厂,投资5500万元用于城区供热站及配套工程建设,全年完成土建工程以及主要设备的安装任务,力争实现当年建设、当年竣工、当年使用。

二是征地动迁工作全力推进。

为进一步加快核心区大开发、大建设步伐,开发区特成立动迁管理办公室,统筹协调全区的各项征迁工作,先后有17名领导配合协调动迁工作,从各部门抽调精兵强将30人深入农户家中进行动迁工作,目前已完成动迁总面积1622亩,完成总动迁量得40%。

五、以高新技术产业示范为主线,产业化工作取得新进展。

通过积极开发农业科技园核心区的示范效应,大力发展优质高效农业,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是完善设施农业基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膜下滴灌4200亩;完成主要农作物主产优质千元示范田4.98万亩;二是特色林果业发展显著加快。

进一步扩大城西二村西梅基地、二道河村树上干杏基地、双沟二村苗圃基地、城西一村葡萄滴灌示范基地的种植规模。

共计完成造林7470.7亩。

通过更为高效、科学的管理,新栽苗木成活率达到85%以上。

三是优质畜牧业发展步伐显著加快。

进一步强化动物防疫工作,完成“瘦肉精”检测牛羊280份,品种改良1600头,做到动物防疫率95%,实现疫情零发生;四是科技兴农战略实施显著加快。

推广甜菜种植13408亩;深入开展了第二十二届“科技之冬”科普培训活动,共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93期,培训农牧民3570人次。

六、编制完成了核心区土地综合利用规划2010年12月科技部批准成立国家园区后,清水开发区和科技局组织专人进行了园区人口和地籍情况摸底。

2011年3月我们邀请中国科学院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编制了国家农业园区清水核心区总体规划和核心区建设实施方案。

2011年9月7日核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与中国农村技术开发中心调研室达成协议,就核心区1.2万亩控制性详细规划开展制定工作,估计在今年11月初可拿出初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