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食品安全问题探究——小组成员:李燚王月伦吴慧姝黄橙五个苹果,居然从表皮上刮出半斤蜡?近日,微博上的一则消息引来不少关注。
昨天,记者探访南京水果市场了解到,苹果上蜡早已不是新鲜事,为使水果“卖相”好,能长期保存,很多水果都要“上妆”后再卖。
营养学家说,苹果皮比苹果肉有营养,宜多吃,但裹蜡的苹果皮还能多吃吗?近日,一条名为《五个苹果刮出半斤蜡?》的微博引来网友强势围观,被转发上万次。
微博称,市民赵先生洗苹果时感觉黏糊糊没洗净,索性找来刀子刮擦苹果表皮。
这一刮不要紧,竟刮出很多白色粉末,上网一查是蜡。
赵先生咨询当医生的朋友,得知蜡吃多了肯定对身体不好。
这让喜欢连皮吃苹果的赵先生大为恼火,发微博谴责给苹果上蜡的“奸商”。
五个苹果才多重?能刮出半斤蜡?”网友评价赵先生“刀工不错”,但玩笑过后一些网友也拿起身边的苹果做起实验,不少人上传图片表示,他们吃的苹果也裹了蜡!“连皮吃苹果,等于吃蜡烛!”不少网友表示以后吃苹果一定要削皮。
昨天下午,记者走访了南京某大型超市的水果销售柜台。
工作人员介绍,这里的苹果分两种,一种是有包装的“高级苹果”,多为进口和品牌产品,七至十元一个。
还有零散卖的便宜苹果,四元一斤。
从外表看,高级苹果更加鲜亮有光泽。
工作人员说,这都是打蜡的效果,“好看且易保存,你看这个美国进口的苹果,打了蜡,放半年都不会坏。
”工作人员介绍,高级苹果打蜡早几年他就知道了,低价的苹果打不打蜡他不清楚。
记者用手搓了搓低价的散装苹果,也有蜡状的物质出现。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学院营养与食品安全系博士范志红表示,单纯从营养角度出发,苹果皮确实比果肉含有更多营养,能预防高血压等慢性疾病。
但打蜡的苹果皮还能吃吗?昨天,记者电话采访了国内果蜡方面的专家重庆农科院果树研究所副所长张云贵。
张云贵告诉记者,国家是允许在水果表面做打蜡保鲜处理的。
“给水果打蜡有专门的上蜡机器。
先要清洗水果,擦干后再上蜡。
”张云贵说,苹果表皮本身就含蜡,是一种脂类成分,可防外界微生物入侵,而加工中的食用蜡,主要成分是纯天然的虫胶和巴西棕榈蜡,两种都是可食用的,对身体并无害处。
专家解释正规加工使用的食用蜡原本无害,但有无良商家偷用工业蜡“坑”消费者。
水果打蜡是国家允许的。
但不能排除个别无良商家为节约成本,用工业蜡代替食用蜡。
工业蜡中含汞、铅,可能会给人体带来危害。
“一般水果即将下市时就会出现上蜡上色的情况。
”李先生说,苹果收获后,为了提高商品价值并延缓苹果的失水,常用打蜡机进行上光,并可能有保鲜剂处理之类问题,故看到表面特别漂亮发亮的苹果,特别是反季节苹果,最好削皮后再吃。
苹果秋天成熟,新鲜苹果当时销售无需保鲜剂处理,吃果皮安全一些。
范志红在自己的健康博客上对果皮能不能吃专门撰写了文章,她说果皮上的蜡主要有三种情况:苹果自带的果蜡;果农上的食用蜡;不法小贩上的工业蜡。
前两者都是可以食用的,实在要去除这层食用蜡也很简单,用热水或盐水冲洗即可。
范志红建议挑选打蜡水果时,可用手或餐巾纸擦拭水果表面,如能擦下一层淡淡的红色,就很有可能是工业蜡。
但质检部门的工作人员则告诉记者,食用蜡和工业蜡不太容易用肉眼分辨,水果食用前应用盐水清洗,或者干脆去皮之后再食用。
近日,一条“五个苹果刮下半斤蜡”的微博引起市民和网友的关注。
记者在省城超市和水果批发市场调查发现,打蜡让水果增重、变亮的戏法仍在上演。
不过很多市民已经不买账了,如今不打蜡反而成新卖点。
记者到了市场中部的一排水果店时,一家名为“绿亿源”的果品店老板表示,现在市场里卖红蛇果的店已经很少了,“打蜡打得太严重了,都不让卖了。
”来到历山路的一家超市,鲜艳的苹果、橙子显得格外光亮。
记者用手刮了一下起了层白末,打蜡了。
“打蜡是为了好看,一般装礼盒用。
平时市民买来自己吃的水果,打蜡太多,反而不好卖。
”在文化东路的一处社区菜市场,一位摊主以自己的苹果、橙子没有打蜡为卖点,还主动让市民查看。
现在的食品安全问题是很多,你现在关心的是自己该吃些什么,怎么吃才会健康。
要是看各种报道什么食品都有可能存在食品安全的风险,似乎什么食品都不安全,对人体的健康都有害。
其实这里关系到消费者的心态问题,其实食品安全担心的问题是存在的,但没有必要过多的去担心,饮食上要营养均衡,荤素搭配,适量运动,保持好的心情,这些对于人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好处的。
购买的食品尽量购买知名品牌,但有人也会担心,三鹿也是知名品牌不也一样出现大的食品安全问题了,没错,但这不是三鹿一家的问题,这是整个行业的问题。
知名品牌大企业对于食品安全的要求高,社会关注度大,操作流程比较规范,小企业问题会更多一些。
其实现在消费者已经关注自己该吃什么才放心,这说明中国的消费者对中国的食品市场已经失去信心,中国的食品市场的食品安全问题如何去解决,短时间内是无法解决的。
靠政府的职能部门的监管,那只是车水杯薪。
其实还是要靠国民的食品安全意识慢慢形成,靠生产加工者的食品安全意识的提高,才有可能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
民以食为天,食品,人之良心;食品安全大如天。
食品,人之良心;食品企业是良知企业。
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
食品安全是一个全世界高度重视的问题。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食品安全成为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全球供应链条中的重要一环。
食品安全问题一旦发生就直接影响老百姓的健康与生命安全。
目前,食品安全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农业发展、食品行业国际竞争力的重大战略型问题,因此,研究食品安全问题就尤为必要。
我国的食品安全问题一言难尽,最关键的是意识不到位。
具体体现在厂家商家诚信不到位、老百姓保护意识不到位、监管部门监管不到位、总体处罚不到位。
即厂家商家诚为了利益,使用劣质原料及非法添加等;部分消费者追求便宜,缺乏保护意识;监管部门查处力度不足;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不足。
应该来说,食品安全是关系着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经济健康发展、国家安定和社会发展与稳定的重大问题。
2008年“三鹿事件”发生后,整个社会对食品安全问题日趋关注,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央把食品安全问题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2009年6月1日起正式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2010年2月,成立了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确保对食品安全的有效监管、责任分工和统一协调。
2010年4月,“2010年国际食品安全论坛”在北京召开,卫生部部长陈竺在论坛上明确提出中国将把保证食品安全提高到国家战略的高度。
2010年8月,中国法学会食品安全法治研究中心在北京成立,建立了我国首家食品安全的全国性法治研究机构。
这些都表明国家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面临的挑战和存在的问题主要有:食品制造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添加有毒物质的情况仍然难以杜绝;超量使用食品添加剂,滥用非食品加工用化学添加剂,加工食品过程中使用劣质原料;农产品、禽类产品的安全状况也不容乐观;抗生素、激素和其他有害物质残留于禽、畜、水产品体内;面临转基因食品的潜在威胁,尽管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明转基因食品对人类有害,但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
既然全社会和政府对食品安全问题如此重视,为什么食品安全问题还是层出不穷呢?主要原因在于对监管者的问责不到位。
问责制是一种监督与责任追究相结合的制度,它包括了问责标准的确立、问责程序及问责方法的构建、问责制度的完善等一系列内容。
食品安全监督领域的行政问责,不应该仅仅局限于对食品质量问题的一种责任追究机制或一种纯粹的惩戒措施,而应该与国家相关政策、法律法规等有机衔接,成为一项互为补充的独立制度。
通过问责制度形成对各级监管者的问责压力,防止寻租行为,激励他们对所管辖的食品安全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从而加强对事故的处理和预防,以实现政府的管治目标。
如果相关的食品企业出现了食品安全问题,那么相应的监管部门的负责人,甚至企业所在地区的政府负责人就应该无条件地接受问责,问责应该得到严格的执行。
因此,有效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是强化对监管者的问责。
在中国目前的治理结构中,行政权占据主导地位,这既是我们的优势,也是一些问题的根源所在。
要想最大限度地利用这一优势,又尽可能地避免由此而引发的各种治理问题,就必须要严格执行对监管者的问责,这是整个食品监管体系的牛鼻子,只有抓住这个牛鼻子,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的监管问题。
强化对违法者的惩戒力度。
法律制订得再多再细,如果不严格执行也是不行的。
要想从根本上遏制造假行为,就必须同时加大执法力度和处罚力度,让造假的成本远大于造假的收益,进而使造假者望而却步。
发挥媒体的监督作用。
要从根本上解决食品安全问题,就必须引入独立的第三方监督,这个第三方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广大消费者,但由于消费者过于分散,所以独立的媒体监督往往就成为消费者的最佳代理人。
尤其是网络媒体,具有成本低、传播速度快、舆论压力大等特点,实际上近年来多起食品安全事件的舆论监督主力都是网络媒体。
尽管国家对食品安全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食品安全问题仍然层出不穷。
是哪里出了问题?为什么只有吃下去了才知道?2010年12月,《小康》杂志社中国全面小康研究中心联合清华大学媒介调查实验室,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中国消费者食品安全信心”调查。
调查显示,一半(50.9%)受访者认为“需加强治理”。
基于对目前食品安全形势的判断,有近七成人对中国的食品安全状况感到“没有安全感”。
其中,超过半数(52.3%)的受访者心理状态是“比较不安”,另有15.6%的人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本次调查显示,在列出的蔬菜、水果、水产品、食用植物油、桶装饮用水等24类食品中,中国消费者最不放心的食品种类是膨化及油炸食品。
在注水肉、转基因食品、食物过期变质等13类目前大家非常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病死牲畜肉等被选为最令中国消费者担心的五大食品安全问题。
值得注意的还有中国消费者对于转基因食品的态度。
本次调查显示,超六成人(62.8%)对转基因食品感到“没有安全感”,其中近两成人(19.7%)表示“特别没有安全感”。
同时,在13类大家比较关注的食品安全问题中,转基因食品又排在最后一名。
《小康》杂志社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4%的受访者承认,对于什么是转基因不甚了解;但有接近2/3的人倾向于购买非转基因食品。
原因分析:生产者追逐利益丧失道德底线本次调查显示,对于食物为什么不安全,受访者投票选出了企业和生产个人丧失了道德底线等三大主因。
尽管政府对食品监管十分重视,但“政府监管不力”还是每逢提及食品安全问题,老百姓都会抱怨的一点。
本次调查中,只有20.5%的受访者认为政府在食品安全方面的监管力度“很大”或“比较大”,与之相比,则有45.2%的人认为“力度不够”或“没啥力度”。
专家表示,最近几年,我们在监管硬件方面的进步是很快的,我们并不比国际水平落后多少,应该说现在世界上大概还没有一种化学污染物或者添加剂在其他国家能够检测出而中国检测不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