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文化比较一
4.“天人合一”观念的现代形态
现代中国革命的浪潮使天朝、天子连同一系列祭 天拜天的繁文缛节归于覆灭,退出了历史舞台。 而“天人合一”观念也曾在巨大的外来冲击下改 变其存在形态,由此进入了演化的第五个阶段, 这个阶段既有“战天斗地”的激烈行为,也有向 更高层次的“天人合一”的复归。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天在变,道亦在变”。 五四运动之后:“科玄论战”。 50年代末开始:“战天斗地”。 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在生态环境、美学和哲学领 域的重新阐释和肯定
造就了风格迥异的知识体系
西方:技术
二、 本体论的分野(一)
——“天人合一”的漫漫心路 1.天的多重含义:
① 天空 ② 自然形成的事物的总体 ③ 被赋予人间事物的许多属性
2.“天人合一”的观念演变
人们处理天人关系的原始形式是巫术。这 种原始文化形式在世界各地都曾存在。然 而中国远古时代的巫术有自己的特点,它 体现在了“用心”思考的框架内由具体的 感性活动向抽象的符号化操作的转化过程 。
农业领域
农业生产要“靠天吃饭”,因而需要协调好天 地人三者关系。就农业生产与天的关系而言, 关键在于不违农时,按照农作物生长规律安排 农事,农时不仅指事件罂粟,也包括气象因素 (风、寒、暑、湿、燥、火等)。
工程技术
“天人合一”观念在工程技术方面的典型体现, 当首推宋应星《天工开物》一书。“天工”为自 然力所为。因此,在技术发明和操作方面,古代 提出“制器尚象”的原则,即圣人通过效仿自然 之象,创制器物以利天下,这就是“天工人以代 之”。 “天工开物”的意思是说,物生自天,工开于人 。人通过开发天工,创造人间各种有用之物,其 前提是顺应自然,善于利用自然而不是破坏自然 环境,保持人工与天工的和谐。
“天在变,道亦在变”
严复:将赫胥黎原著《进化论与伦理学》译 成《天演论》,将“自然选择”译为“物竞 天择”,使进化论思想与天人合一观念有机 融合在一起,在社会上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 近代西方天文学知识的传入,使许多学者开 始用“宇宙”、“自然”、“空气”等术语 来替代传统意义上的“天”。但人格化意义 上的“天”或作为天地万物之总和的“天” 仍被人们从不同角度加以议论。如邹容强调 :“革命者,顺乎天者应乎人者也”。
理性的思考总是要“用脑”
脑
往往是按部就班、 条分缕析的理性 过程
中国
体悟世界总是要“用心”
心
往往意味着更深沉、 更执着、更富有情 感的认识和体验
1.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
“用心”特征在于注重心物交融,直观 体悟,知情意相贯通,“用心”获得的 许多知识和技艺是“可意会不可言传” 的。 “动脑”的特征在于强调主客二分, 逻辑推理,理性至上,“动脑”获得的 知识和技能力求有严格精确的表达。
文学艺术
在这个领域中,“天人合一”具体表现为文 艺创作中追求物我交融,以天人和谐为臻美 境界,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这实际上是人 的主观情感体验的外化,即以人去合天,人 的情感与自然同构,达到情感上的天人合一 。
社会生活领域
体现“天人合一”观念的社会生活领域,包括 政治、经济、教育、宗教、民俗等诸多方面。 中国古代对“天”的崇拜渗透到社会生活各个 角落里,包括影响人们的日常语言和行为方式 。
3.“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体现
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 农业领域 工程技术 文学艺术 社会生活领域
科学技术领域,尤其是医学领域 科学技术领域,
中医自古以来就渗透着“天人感应”的思想倾 向。中医解释天人关系的基本方法,是通过阴 阳、五行、六气(阴、阳、风、雨、晦、明) 与天干、地支的交叉、排列、组合,来建立“ 天人感应”的具体联系。
把人间事物的许多属性赋予“天”, 把 “天”尽可能想象为类人的某种东西,或 者说是一个“超人”, 即民间百姓所谓 的“老天”或“老天爷”。 在古人看来,“天”超越于尘世之上,主 宰着人间的命运,决定着万物的生灭。 当“天”被看做人格化的自然神或“超人 ”的时候,其内涵主要是作为人类各种最 普遍属性的抽象的承担者。
③ 天人感应:盛行于秦汉之际。其思想特 征在于强调“天人同类”。 ④ 天理论:宋明时期,“理”成为此时思 想界的核心范畴。这一时期,天人合一 观念带上了政治伦理色彩。 ⑤ 近代以来的”天人合一”观念
“天人合一”并不意味着“天”与“ 人”完全变成了无分别的一体,而是指 “天”与“人”作为有差别的两极,相 互联系,相互贯通,在某些方面相互融 合,存在着不可隔离的有机联系。“天 人合一”强调的是“天”与“人”之间 有共性的地方。
2)“用心”与“动脑”的不同后果
“用心”与“动脑”的区别,决定着中西文化差别的几个基 中国:天人合一 本方面 影响到人对自然的与变通 西方:事物特点和关系的规定性 中国:有机整体 西方:机器结构
决定了中西文化在 社会组织结构方面的不同模式
中国:心术
“战天斗地”思想的集中体现,首先是在“大 跃进”时期,当时将“战天斗地”理解为“ 向自然界开战”,而且得到自上而下的提倡 ,成为全社会的行动。如“亩产万斤”、大 炼钢铁等等。 60年代到70年代初在全国宣传和推广的山西 昔阳县“大寨经验”,其主要内容之一就是 “战天斗地”。就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造成 的困难、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言,对“天 ”的适当抗争是必要的,然而“战天斗地” 一旦政治化,就难免不顾实际情形生搬硬套 ,为急功近利而破坏生态环境。
改革开放新时期
在治理生态环境的问题上,古老的“天人合一 ”观念的合理性在现代科学基础上得到重新阐 释,这里的“天人合一”主要是针对人与自然 关系而言的。 在美学领域,“天人合一”被作为中国传统文 学艺术的美学原则,有相当多的文学艺术鉴赏 著述都对“天人合一”的美学境界作了充分的 描述和渲染。 很多学者从哲学上对“天人合一”作了重新肯 定。 张岱年:“天人合一”最基本的含义就是 肯定“自然界和精神的统一”。
“天人合一”观念的演变,大体上经历了五个发 展阶段,每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思想特征。
天命论
天道论
近代以来 的天人合 一理念
天人感应
天理论
①天命论:它盛行于夏、商、周三代。人 们对“天人合一”的理解具有原始巫术 的“天人互渗”的思想特征。这里既有 祭祀、观测、巫术等物质层面的活动, 也有将“天命”用于社会变革和道德教 化的精神层面的活动。 ② 天道论:春秋战国时期,学者们对天人 关系的理解区域抽象化和理性化。“道” 成为当时学者们关注的核心范畴。
在西方,“思维”(thinking)与逻辑 逻辑 和理性密切相关。西方文化自古以来注 和理性 重理性思考和哲学反思,充满哲学思辨 色彩的学说层出不穷。在一些西方学者 看来,中国古代是缺乏逻辑与理性的。 中国古代文化不大重视逻辑推理,而是 强调直观体悟 悟性 直观体悟。悟性 直观体悟 悟性的高低是判断一个 人聪明才智的基本指标。
中国人几千年来一直相信人们用心来思维 : 孟子:“心之官则思”(《孟子告子上 》) 《墨经》:“循所闻而得其意,心之察也 ” 现代中国人仍然习惯于说“用心学习”、 “心想事成”、“心领神会”……
庄子:“何谓天,何谓人?……牛马四足,是 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 荀子:“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他们所说的“天”泛指一切自然事物。 孟子:“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致者 ,命也。” 其意是说,非人力而为而结果如此,这就是“ 天”。非人力所致而竟至于此,这就是“命” 。
中西思维方式上的这种差别,影响到了 中西文化的各个层面、各个领域。从这 个角度切入,可以看到以往为人们所忽 视的许多重要差异,使中西文化的比较 得到进一步的深化。
2. 突破口
以中西思维方式的比较来做中西文化比较的研究, 其突破口在于寻找中西思维方式的不同认识主体 不同认识主体。 不同认识主体 西方
推荐阅读书目
吴国盛主编:《自然哲学》 王吉胜主编:《中国著名思想命题要览》 张云飞: 《天人合一——儒学与生态环境》 《庄子秋水》 《荀子天论》 《孟子万章上》
在西方,公元前500年左右,古希腊医学 家阿尔克莽就通过解剖发现大脑是感觉和 理智活动的中央器官。 德谟克利特:人的灵魂分为思想、意气和 欲望,分别位于脑、心脏和肝脏。 柏拉图:作为灵魂的三部分,专司感性的 欲望在胃里,沉湎于愤怒和好斗的情欲在 心中,而最高贵的理性在头脑中。
中西文化比较(一) 中西文化比较(
——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一) 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 起点与本体论的分野
Contents
一、 中西文化比较的起点 二、 本体论的分野(一):“天人合一”
一、 中西文化比较的起点
我们今天所展开的中西文化比较,是从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 的角度切入的。 1. 思想背景 人们的思维方式是文化的核心因素,思维方式的 差别是文化差异的本质体现
“科玄论战”
从20世纪20年代起,在中国思想界爆发了 影响深远的“科玄论战”。 以梁启超、张君励为代表的文化保守主义 者同以胡适、丁文江等为代表的唯科学主 义者进行了激烈论争。其结果以唯科学主 义占上风而告终。 按照科学与玄学的分野,“天人合一”观 念当属玄学之列,所以一度为人们所忽视 。
“战天斗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