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埋线疗法云南省中医医院针灸科吴向农一、穴位埋线疗法的概述中医穴位埋线疗法是一种新兴的穴位刺激疗法。
它在中医的脏腑,气血,经络理论指导下, 把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埋植在相应腧穴和特定部位中, 利用其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来治疗疾病。
针灸疗法 +埋藏疗法 +无菌操作 =中医穴位埋线疗法。
中医埋线疗法是中医埋藏疗法的发展, 自古有之。
它的理论基础是中医经络学说, 它的操作方法类似针灸。
因此, 卫生部在 05年 14号文件中将其定性为针灸的延伸, 属于中医学的一部分。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10年月发文在全国县级以上医院正式推广。
20世纪 60年代初,解放军医疗队在石家庄北宋村应用埋线疗法治疗哮喘,当时的治疗方法是在穴位上用手术刀割开一口, 放入羊肠线, 然后再缝合,结果发现治疗效果十分满意,从而开创了埋线疗法的先河。
二、穴位埋线疗法的器械1、一次性埋线针 7#、 9# 根据不同患者及操作部位选择2、 PLGA 高分子植物蛋白线或 00# 手术缝合线(羊肠线(按埋线部位截取相应长度。
羊肠线 :由羊的小肠粘膜下层制成 , 人体对其吸收有明显个体差异 , 反应比较大 , 其优点是可被吸收 , 不存异物。
胶原蛋白线 :又称医用缝合线, 可被人体吸收,安全无副作用,但对蛋白过敏的人群禁用。
埋线专用线 :高分子植物淀粉纤维线,组织反应轻, 无过敏人群,埋线后无硬结,吸收时间长,有抗菌作用,水解后的羟基乙酸有抗菌作用 , 最终会被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
3、一次性塑料弯盘、一次性手套、口罩、帽子4、皮肤消毒碘、棉签、灭菌手术剪刀、灭菌镊子三、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方法1、根据中医诊断辩证拟定穴位处方,安排病人合适体位 , 一般俞募配穴法交替进行。
2、选好穴位,做好标记。
3、常规消毒,以进针点为中心消毒,直径 5-10cm 。
4、局麻 :外涂利多卡因乳膏,也可不用。
5、把羊肠线放入埋线针针口,提捏进针,埋植入羊肠线后迅速出针。
6、棉签按压针孔,取埋线贴或输液贴封住针眼。
四、穴位埋线疗法的适应症与禁忌证穴位埋线疗法适应症很广,根据文献报道及临床实践,将适应症归纳如下:1、内科疾病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冠心病、高血压病、心脏神经官能症、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下垂、胃肠神经官能症、尿潴留、尿失禁、糖尿病、单纯性肥胖等。
2、神经、精神科疾病面神经麻痹,偏头痛、三叉神经痛、偏瘫、癔病、膈肌痉挛、神经衰弱、癫痫等。
3、男性科疾病阳痿、早泄、遗精、前列腺炎等。
4、妇科疾病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闭经、盆腔炎等。
5、儿科疾病单纯性消化不良、厌食症、遗尿症等。
6.皮肤科疾病荨麻疹、神经性皮炎、痤疮、皮肤瘙痒症等,7.五官科疾病假性近视、鼻炎、急慢性咽炎、扁桃体炎等。
8.心身疾病及亚健康状态:肥胖、睡眠障碍、失眠 (不寐、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神经性厌食、神经性呕吐、免疫力低下、气虚乏力、记忆力下降、头昏眼花、神经性头痛、腰膝酸软、月经不调、痛经、黄褐斑、疲劳综合征等穴位埋线疗法的操作方法与针灸的要求是一样的, 除部分穴位不能埋线外, 没有绝对禁忌症, 但是由于埋线针比针灸针粗, 并且针尖较锐利, 因此在操作时需要更加小心谨慎, 要稳要准, 掌握好进针时的方向和深度, 一般不做提插捻转手法, 这也是和针灸的区别。
另外以下情况也应该注意:2. 6岁以下的儿童一般不做埋线;2.精神紧张、过劳、饭后 30分钟内以及饭前 30分钟,一般不做埋线,以免发生晕针;3.同针灸一样,孕妇不宜在腰腹部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位埋线4.关节腔内不宜埋线;头、眼部血管丰富,易出血,不宜做埋线治疗。
5.对蛋白过敏者不宜埋线。
6.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以免引起感染。
7. 糖尿病病人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疤痕体质及有出血倾向的患者不宜埋线。
8. 胸、背部是心肺所居之处,埋线应慎加小心,不宜过深,严防刺伤肺脏,造成气胸。
督脉部穴位埋线,以不过脊髓硬膜为度,防止意外。
五、穴位埋线疗法的注意事项1、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2、穴位埋线, 针刺一定到达穴位, 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不要埋在脂肪组织中, 以免不吸收;3、埋线时如有羊肠线或生物蛋白线露出皮肤外, 一定要拔出, 以免感染。
如局部红肿热痛, 说明有感染,轻者热敷即可,重者应作抗感染处理。
如已化脓,应放出脓液,再作抗感染处理;4、在做胸背部穴位埋线时应注意针刺的角度,不要伤及内脏、脊髓。
在做面部和肢体穴位时应注意不要伤及大血管和神经;5、在一个穴位做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6、埋线后针眼处贴创可贴,埋线后 6-8小时内埋线局部禁沾水, 24小时内不宜洗澡,隔一天取下,刚埋线后的针眼避免着水;7、埋线后要让患者休息 30分钟再走,以免出现术后反应,有异常现象应及时处理。
8、女性在月经期、孕娠期等特殊生理期时期尽量不埋线,对于月经量少或处于月经后期患者可由医生视情况是否埋线。
9、埋线后宜避风寒、调情志,以清淡饮食为主,忌烟酒、海鲜及辛辣刺激性食物。
10、如果埋线后局部出现红肿热痛者,请与医生联系,以做相应抗感染处理。
六、穴位埋线疗法的作用原理与优势埋线疗法是根据针灸学理论与现代物理医学相结合的产物, 它通过针具与异体蛋白在穴内产生的生理物理作用和生物化学变化, 将其刺激信息和能量经经络传入体内, 以达“疏其气血, 令其条达” 的治疗疾病的目的。
埋线疗法实际上包括了“物理刺激效应” 和“化学刺激效应” 两大方面。
在治疗疾病过程中先为物理性刺激后为化学性刺激。
把各种刺激效应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复杂而持久、柔和的非特异性刺激冲动,产生了独特的治疗效果。
埋线疗法的优势在于1、方便持久做一次埋线 , 相当于做 10余次针灸刺激量 , 节省了大量的时间。
2、安全少创埋植入穴位的可吸收线最终会被身体组织代谢, 并且埋线针所造成的皮肤损伤仅与输液针相当,机体能很快愈合,真正做到安全少创。
3、有效通过长效刺激腧穴 , 以达到调节身体经络 , 从而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最终目的。
七、穴位埋线疗法在心身疾病治疗中的运用现代医学对心身疾病定义:心身疾病是一组发生发展与心理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但以躯体症状表现为主的疾病, 主要特点包括:①心理社会因素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②表现为躯体症状, 有器质性病理改变或已知的病理生理过程; ③不属于躯体形式障碍。
中医心身医学的理论基础, 源于《内经》的“形神合一论” , “天人合一论” 等。
如《内经》所言:“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使道闭塞不通,形乃大伤” 。
精辟地阐述了心理对生理的影响。
《内经》又指出:“人之有生也,有阴有阳,有短有长,有柔有刚” 。
因此中医的心理生理又具有阴阳刚柔对立统一的特点。
关于病因的认识, 《内经》的正(内因、邪 (外因学说与现代心身医学认识一致。
内因包括了先天禀赋、气质、体质;外因有七情、六欲和饮食劳逸等;外因包括了心理、社会、生物、生活方式、行为等各种应激因素。
心身疾病的病机主要为肝疏泄太过或不及, 引起的机体刚柔的不能相济, 表现为气血阴阳失调。
病机演化为“情志刺激, 首先伤肝, 刚者及心, 柔及脾肺, 终必及肾。
” 初期多为肝心同病, 肝脾同病,肝肺同病,后期多为肝肾阴虚或肝脾肾阳虚。
例 1. 睡眠障碍(失眠中医认为,失眠病位主要在心,并涉及肝、脾 (胃、肾三脏。
机体诸脏腑功能的运行正常且协调,人体阴阳之气的运行也正常,则人的睡眠正常,反之,就会出现睡眠障碍——失眠。
症状:入睡困难、睡眠不深、易惊醒、自觉多梦、早醒、醒后不易入睡、醒后感到疲乏或缺乏清醒感、白天思睡。
患者常对失眠感到焦虑和恐惧, 严重的还可影响其精神效率或社会功能。
中医证候分类:肝郁气滞,脾胃失和,心肝火旺,胆怯心虚,瘀阻脑络。
治则:1、虚证:阴血不足、心脑失养,治以滋阴养血,养心安神。
2、实证:火盛痰浊扰心、瘀血阻滞,治以疏肝泻火化痰,活血安神。
主穴:心俞、肝俞、胆俞、三焦俞、脾俞、肾俞、气海、天枢关元大肠俞配穴:安眠、阴陵泉、三阴交加减:脾胃功能虚弱,加足三里、中脘、建里;肾阴不足,加太溪、三阴交;痰浊扰神,加丰隆;大便秘结,加水道;例 2. 单纯性或压力性肥胖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体重异常增加,并伴有头晕乏力,神疲懒言, 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病因多为过食肥甘、缺乏运动、先天禀赋不足等导致气虚阳衰、痰湿瘀滞形成肥胖。
现代医学的诊断依据:1、体重指数 (BMI:参照 2000年国际特别工作组提出的亚洲成年人 BMI 标准划分, BMI :体重 (kg/[身高 (m2] 。
25≤BMI<26为 I 级 (超重; 26≤BMI< 30者为Ⅱ级(轻度肥胖; 30≤BMI<40为Ⅲ级 (中度肥胖; BMI>40者为Ⅳ级 (重度肥胖。
2、排除继发性肥胖、水肿等器质性病变。
中医证候分类:胃热滞脾,痰湿内盛,脾虚不运,脾肾阳虚。
治则 :1、虚证:宜芳香化浊,温阳醒脾利湿。
2、实证:清热利湿化痰。
主穴:中脘梁门天枢大横带脉关元归来三焦俞大肠俞配穴:脾俞胃俞肾俞加减:脾胃功能过旺,加曲池、梁丘、足三里;脾胃功能虚弱,加足三里、气海、关元;肾阳不足, 加太溪、三阴交; 血脂偏高且痰多, 加丰隆; 大便秘结, 加水道; 大腿胖, 加风市、殷门、髀关;尿少浮肿,加阴陵泉、三阴交;失眠健忘,加安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