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1)赤霉素 (2)三十烷醇 (3)九二0增效剂(制种乐) (4)克黑净 (5)穗萌抑制剂 (6)萘乙酸 (7)多效唑 (8)多胺:Put—腐胺;Spd—亚精胺;Spm—精胺。
(含有两个或更多氨基的化合物,其合成的原料为鸟氨酸,关键酶是鸟氨酸脱 羧酶。最普遍也是有重要生理功第能五章的种多子胺处是理和腐包胺装、尸胺、亚精胺、精胺等。)
1980年代初,前苏联研制成功高分子聚合物等作为黏合 剂,同时配上农药等活性成分,用于种子包衣,使种子包衣 技术产生一个飞跃。
随之,美国、前苏联、日本和西欧一些国家,都采用种 子包衣技术,很多地区已经得到普及。种衣剂也发展为农药 型、药肥型、生物型、特异型等多种类型。
我国种子包衣技术研究及应用起步较晚。
二、药剂处理 不同作物的种子上所带病菌不同,应合理选用药 物,用药剂浸种或拌种防治病虫,并严格掌握药剂浓 度和处理时间。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三、生长调节剂处理
通过激发种子内部的酶活性和某些内源激素, 来抵御种子萌发干扰,促进种子发芽出苗。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四、肥料浸拌种
(1)菌肥处理:根瘤菌、固氮菌
(2)肥料拌种:硫酸铵、过磷酸钙、骨粉。
五、微量元素处理
微肥:硼、铜、锌、锰、钼。
六、物理因素处理
(1)射线处理:α、β、γ、χ 、激光 。
(2)低频电流处理 (3)高频电场处理
(4)红外线处理
(5)紫外线处理
(6)磁场和磁化水第五处章种理子处(理和7包)装低温层积处理
1976年,轻工业部甜菜糖业研究所对甜菜种子包衣进行
过研究。
1980年,毛如达等人进行了夏玉米草种子丸粒化(并接种
根瘤菌)进行飞播试验,研制成功适用于牧草种子飞播的种
子包衣技术。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1980年,北京农业大学李金玉等,开始与国内许多单位 协作,研制成功20余种含活性成分不同、作用不同的药肥复 合型种衣剂,分别应用于玉米、高粱、小麦、水稻、棉花、 花生、大豆、瓜菜、药材等多种作物和不同地区,1984年和 1985年分别通过了化工部和农业部技术鉴定。1991年获发明 专利。
问题,使用泥浆配上药物,进行简单的种子包衣。
1930年代,英国Germains种子公司,在禾谷类作物上
首先成功地研制种衣剂。
1941年,美国开始利用小粒蔬菜和花卉的丸粒化种子,
以利于机械化播种。
1960年代,欧洲育苗业的兴起,促进了种衣剂的迅速
商业化。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1976年,美国的McGinnis进行了小麦包衣种子田间试验, 获得抗潮、抗寒、抗病、出苗快、长势好的效果。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种子处理分为3类:
普通处理、种子包衣、种子引发。
第一节 普通种子处理技术 主要包括:
化学物质处理、生物因素处理、物理方法处理。
如:晒种、温汤浸种、药剂浸(拌)种、棉籽硫 酸脱绒、生长调节剂处理、肥料浸拌种、微量元素处 理、物理因素(射线、电场、磁场、温度等)处理、 机械分离、生物抗生素处理等。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二、种子包衣方法的分类
种子包衣(Seed coating)——是指用黏着剂或成膜剂 ,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着色剂或 填充剂等非种子材料,包裹在种子外面,以达到使种子成 球形或基本保持原形,提高抗逆性、抗病性,加快发芽, 促进成苗,提高作物产量和产品质量的一项种子新技术。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三、种衣剂的类型及其性能
种衣剂是一种用于种子包衣的新制剂,主要由杀虫剂、 杀菌剂、复合肥料、微量元素、植物生长调节剂、缓释剂和 成膜剂或黏着剂等加工支撑的药肥复合型的种子包衣新产品。 包衣后有较好的成膜性、稳定性和缓释性。
目前我国研制生产的种衣剂,基本上是复合型种衣剂, 同时含有药肥等多种成分,因作物和病虫害防治对象不同, 可以有较多的配方(剂型)。
(1)种子丸化(Seed pelleting)——是指利用黏着剂, 将杀虫剂、杀菌剂、染料、填充剂等非种子物质,黏着在 种子外面,并加工成大小和形状没有明显差异、形状象“ 药丸”的单粒种子单位。主要适用于小粒农作物、蔬菜等 种子。
(2)种子包膜(Seed film coating)——是指利用成膜 剂,将杀虫剂、杀菌剂、微肥、染料等非种子物质,包裹 在种子外面,形成一层薄膜,成为基本保持原来种子形状 的种子单位。 一般适用于大粒和中粒种子。
第五章 种子处理和包装
狭义——播种前对种子的预措。 ——在种子一生(成熟—播种)的任何时期(整个 过程),人为施加的各种处理方法,如药剂处理、 物理机械处理、生物处理、种子包衣、种子引发等。
目的与效果—— (1)提高种子活力,增强种苗抗性。 (2)破除种子休眠,促进种子萌发。 (3)提高种用质量,增加作物产量。 (4)改善出苗条件,促进苗全苗壮。 (5)抑制杀除病虫,防治病虫草害。
其后,全国许多省市相继开发了种衣剂。主要集中在玉 米、小麦、大豆、棉花、水稻、油菜、花生和蔬菜等作物上。 目前种衣剂市场组成为:玉米48%,小麦24%,大豆10%, 棉花8%,水稻5%,其他5%。
德国已禁止使用克菌丹农药型种衣剂,美国正在研究高 效低毒型种衣剂、生物型种衣剂和多聚糖类种衣剂。
开发天然无毒种子包衣剂,是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趋向。
第五章种子处理和包装
一、温汤浸种
根据种子的耐热能力常比病菌耐热能力强的特点, 用较高温度杀死种子表面和潜伏在种子内部的病菌, 并兼有促进种子萌发的作用。
应根据不同作物种子的生理特点,严格掌握浸种 温度和时间。
(1)水稻:稻瘟病、恶苗病、干尖线虫病。 (2)小麦、大麦:散黑穗病。 (3)棉花:炭疽病。 (4)玉米:种子表面病菌。 (5)油菜:霜霉病、白绣病。 (6)蚕豆、豌豆:蚕第五豆章象种子、处理豌和豆包装象
第二节 种子包衣技术
种子包衣技术,是在传统的浸种、拌种技术的基础上, 发展起来的一种集种子、植保和土肥多学科技术为一体的先 进的种子处理技术。
一、种子包衣技术的发展
《汜胜之书》“溲种篇”——附子渍种,可看成目前种子
“丸化”技术的萌芽。
1926年,美国的Thornton和Ganulee首先提出种子包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