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

常用检验项目的临床应用


MCH (27~31pg)
MCHC (320~360g/L)
病因
大细胞性贫血
>92
>31
320~360
营养性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妊娠期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恶性贫血等
正常细胞性贫 血
单纯小细胞性 贫血
小细胞低色素 性贫血
82~92 <82 <82
27~31 <27 <27
320~360 320~360 <320
无死腔采管
三、血液流变学检验
(一)常用实验参数
全血高切黏度 全血低切黏度 血浆黏度 全血还原黏度 红细胞聚集指数 红细胞刚性指数 血红蛋白 红细胞计数
卡松黏度 血液屈服力 红细胞压积 血沉 血沉方程K值 纤维蛋白原 红细胞电泳时间
(二)临床意义
1. 聚集性的指标: 2. 变形性的指标:
急性失血性贫血、急性溶血 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 白血病等
见于慢性感染、中毒等如慢 性炎症、尿毒症等
慢性失血性贫血、缺铁性贫 血、地中海贫等。
鉴别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
PLT 减少 减少 减少
MPV 降低 升高 正常
血小板减少原因 生成减少(骨髓) 破坏增多(血液) 分布异常(血管)
(三)使用血常规时应注意的问题 1.仪器法检测血常规只是一个筛查实验。 2.仪器法血常规各种细胞之间存在着相互干扰现象。 3.血常规检测有国家规定的允许误差范围(CLIA88)
英文名称 PT APTT TT FIB
临床价值 外源凝血 内源凝血 抗凝物质 第一因子
(二)临床意义 1.术前检查 2.诊断疾病 3.治疗监测
术前检查 1. 血小板计数(PLT) 2. 凝血酶原时间(PT) 3.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4. 纤维蛋白原水平(Fg) 5. 凝血酶时间(TT)
WBC:M±6% RBC: M±15% PLT: M±25% HB: M±7% 临床医生在分析结果时,要把误差因素考了进去。 4.要考虑标本的质量问题。
EDTA-K2
EDTA-K2依赖性血小板减少症发生机理
二、凝血四项
(一)常用项目
中文名称 凝血酶原时间 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 凝血酶时间 纤维蛋白原
4)溶栓后再梗塞的观察 溶栓治疗后: 24小时TT > 27秒 48小时APTT > 78秒 1周后Fg <3.0g/L 预示着溶栓治疗后可能不会发生再梗塞。这三项组 合是最佳组合,在溶栓治疗过程中,上述监测指标 以每天监测1次为宜。
(三)使用凝血四项时应注意的问题 1. 要考虑标本的质量。 1)抗凝剂与血液的比例必须精确。 2)采血管“死腔”对检验结果的响。 3)标本送到实验室的时间。 2. 在CLIA88中对凝血四项的允许误差。
主要内容
血液学检验 体液学检验 生物化学检验 免疫学检验 微生物学检验
血常规 凝血四项 血液流变
尿常规
肝功
粪便常规 肾功
胸腹水常规 血脂
糖尿病监测
抗核抗体谱
类风湿相关 抗体
细菌培养及药 敏
肿瘤标志物
心肌损伤标志 物
甲功
第一节 血液学检验的临床应用
主要内容: 1. 血常规检查 2. 凝血四项检查 3. 血液流变学检查
一、血常规
(一)常用参数:
白细胞参数
红细胞参数
WBC
RBC
LY% LY#
HB
NE% NE#
HCT
MO% MO#
MCV
EO% EO#
MCH
BA% BA#
MCHC
RDW
血小板参数 PLT PCT MPV PDW
(二)各参数的临床意义
利态与分 类
MCV (82~92fl)
口服抗凝剂治疗时INR的允许范围
临床适应症
WHO
日本
中国
术前预防深静脉血栓(DVT)形成 髋关节和股骨骨折术前预防 深静脉血栓和肺梗死(PE)治疗 短暂发作的局部缺血 反复发作的DVT和PE 心肌梗死 动脉血栓 心瓣膜置换或修复
2.0-2.5 2.0-3.0 2.0-3.0 2.0-3.0 3.0-4.5 3.0-4.5 3.0-4.5 3.0-4.5
3.溶栓治疗的监测 溶栓药物使用过量,会造成出血,用量不足达不到 预期的效果,因此在用药过程中,必须进行实验室 监测。监测的项目主要有:
1)纤维蛋白原(Fg) :维持在1.2-1.5g/L为宜。 2)凝血酶时间(TT):不能超过参考值的5倍。 3)凝血酶原时间(PT):治疗后2h ,可延长到 20–30 秒 。
出血性疾病
血友病A(Ⅷ) 血友病B( Ⅸ ) Ⅺ缺乏症 Ⅶ缺乏症
疾病诊断
血栓性疾病 血栓前状态 心梗 脑梗 深静脉血栓 DIC
治疗监测 1.口服抗凝剂治疗监测 最常用的监测试验是PT实验 ,监测口服抗凝药物 所引起的维生素K依赖性凝血因子(II、VII、X) 的变化。PT结果报告有三种方式 ,其控制的范围 分别是: 1)以秒为单位来报告(S):正常值的2倍左右。 2)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比率(PTR):1.5-2.0。 3)国际标准化比率(INR):2.0-3.0。
HCT升高:PT,APTT时间延长。 HCT降低:PT,APTT时间缩短。 所以护士在采血前要了解患者的HCT,然后根据HCT 来调节采血量的多少,采血量通过公式来计算:
抗凝剂量(ml) 采血量(ml) =
0.00185×(100 — HCT)
死腔的存在 ,导致血液与管壁之间产生摩擦 ,从而激活 血小板,活化的血小板释放PF4,PF4可以中和标本中的 肝素 ,使标本中肝素产生假性减少 ,最后导致监测肝素 治疗的 APTT实验结果产生假性缩短, 误导医生增加肝素 的用量,致使患者发生出血。所以当发现 APTT 结果与 肝素治疗效果不符时,应当想到这个因素。
1.5-2.5 2.0-2.5 2.0-3.0 ______ 2.5-3.0 ______ 2.5-3.0 2.5-3.0
1.5-2.5 2.0-2.5 2.0-2.8 2.0-2.8 2.5-3.0 2.5-3.0 2.5-3.0 2.5-3.0
2.肝素治疗监测 临床应用普通肝素其出血发生率可达0~33% , 平均 为10%左右;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为 0~5%。 小剂量 肝素可不作实验室监测, 中、大剂量时须作实验室 监测。 APTT:较正常对照组延长 1.5~2.5 倍。 TT:一般需控制在参考值的4倍以内。 PLT:用来判断任何肝素诱导的血小板减少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