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课程标准 自我认识与成长小组

《成长小组》课程标准
课程名称:成长小组课程编码:学分:1.5 总学时:27
适用专业:社会工作专业
一、前言
1.课程性质
《成长小组》是一门促进学生认识自我、探讨自我、接纳自我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社会工作团体活动的一种形式,主要通过课堂中学生之间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学生在交往中,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积极的态度,以发展其良好的学习、生活适应过程。

目前,成长小组这门课程已在大学广泛开设,该课程在解决大学生各类身心问题、确定职业生涯规划中起到重要作用。

本门课程在大一第一学期开设,为后续各类社会工作课程铺垫良好的基础。

2. 基本理念
成长小组的教学目的可概括为:提升自我认识水平,提高自我认识能力,促进自我成长。

这种自我认识和成长无法依靠说教来完成,它必然是一个发生在学生自身的过程,必须由学生本人自己来完成,所以本课程的设计理念是:以现代教学观为指导,以建构主义、参与式教学法为理论基础,采用团体社会工作的形式为教学组织形式,实现学生体验式的学习。

此外,本课程也是一个促进教师重新进行或加深自我认识的过程。

教与学相互交织着,教师和学生彼此用生命影响着生命。

3. 设计思路
结合成长小组的基本理念,本门课程分为三个阶段:前期阶段、中期阶段和后期阶段。

在前期阶段,教师需要营造良好的信任氛围,引导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乐意与其他学生沟通;在中期阶段,通过“我眼中的我”、“他人眼中的我”、“理想中的我”、“不断成长的我”等主题,促进学生的自我认识和自我成长;在后期阶段,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参与课程以来的收获和成长,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良好的心理素质基础。

二、课程目标
1.总体目标
通过自我认识和成长,促进学生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认识自己,并具备一定的自我觉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调节能力,以促进其心理成长和成熟,为未来从事社会工作事业做好个人心理素质方面的准备。

2.具体目标
知识目标
①比较全面地把握自己的基本性格特点;
②了解自己和他人关系的主要方面;
③比较准确地了解自己的重要态度和价值取向;
④深入了解影响自己性格、行为和态度形成的原因;
⑤清醒地了解自己的生活现状与未来的联系。

技能目标
①提高自我觉察能力;
②提高自我分析能力;
③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素质目标
①学会悦纳自我;
②形成自我探索和认识的兴趣;
③体会与他人分享的满足感。

三、课程内容和要求
四、实施建议
1.教学建议
本课程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授课。

参与式教学法是一种协作式的教学法,这种方法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应用灵活多样、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过程,成为其中的积极成分,加强教师和学生之间以及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反馈,使学生能够深刻地领会和掌握所学知识,并将这些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

除了班级教学以外,可以采用小组教学、课堂讨论、个别化教学、网络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

参与式教学法对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起着重要作用。

2.教材编写建议
本课程采用自编教材的方式,提前为学生准备讲义,讲义的参考书籍来源于以下书籍:
①林孟平,2007,《小组辅导与心理治疗》,香港:商务印书馆。

该书系统介绍了小组工作的理论和方法,尤其是书中谈到如何面对不同状态的组员、小组长应该具备的带领技巧的素质和一些活动。

②王慧君,2008,《团体领导者训练实务》,台北:张教师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

该书详细写出了在带领团体各个阶段中所需要的活动,可增加教师带领小组的灵活性。

③李淑娥,1998,《面对自己》,台北:心理出版社。

该书详细介绍了认识自我和面对自我的理
论分析。

④梁传孙等,2008,《社会工作实践——认识自我与沟通技巧》,北京:商务印书馆。

3.教学评价建议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是考查。

考查的方式包括:过程性评估、期末个人成长报告。

①过程性评估(50%)。

结合学生出勤(10%)、上课发言情况(10%)、课后作业完成情况(30%)三个方面进行考核。

②期末个人成长报告(50%)。

该报告的题目、主题自拟,结合对本课程的感想、建议和自我认识、自我成长等方面进行书面撰写。

4.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议
本课程可整合丰富的资源,如录像、多媒体课件、电子书籍、电子期刊、数字图书馆、各大网站等资源,运用生动、灵活的资源,提高学生参与性。

5.教学条件配置建议
本课程通过不同类型的活动促进学生自我认识,应打破传统的教学配置,结合课室、小组活动室和室外活动场所等,并配置游戏道具,给学生提供一个温馨、开放的教学场所,有利于学生放下心理防御机制,在课程中开放自己和倾听他人,从而获得更大的收获。

6.其它说明
本课程标准适用于人文学院社会工作专业(3年制)。

执笔人:审核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