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辩论赛的基本知识

辩论赛的基本知识

第二章辩论赛的基本知识第一节辩论赛的模式辩论赛的辩题和立场是按某些比赛规则确定的。

通常的办法是“抽签”。

因此,辩论双方维护的立场不一定是本人原先持有的真正观点。

所以说辩论赛是一种“纯理性”的竞智的比赛。

根据参加人数的多少,基本上分为“个人赛”和“团体赛”两大类。

不同的竞赛规则规定了不同的竞赛模式。

一、个人赛顾名思义,这是一种一对一的个体间的辩论比赛。

比较有名的是“林肯——道格拉斯”辩论赛。

1858年,林肯与美国南部坚持黑奴制度的法官道格拉斯展开了一场大辩论。

辩论先后进行了七次,每次持续时间近三小时。

辩论吸引了成千上万的美国人观战。

为纪念这位美国南北战争的英雄,这种一对一的辩论赛模式就以亚伯拉罕·林肯的名字命名。

自1979年开始,该模式被列为美国中学生辩论赛的正式比赛项目。

林肯——道格拉斯辩论赛(一对一)1、正方结构性发言6分钟反方盘问3分钟2、反方结构性发言7分钟正方盘问3分钟3、正方辩驳性发言4分钟4、反方辩驳性发言6分钟5、正方辩驳性发言3分钟总计耗时32分钟二、团体赛比较流行的团体辩论赛模式有以下三种:新加坡辩论赛(四对四)(一)陈词阶段共18分钟1、正方一辩陈词3分钟反方一辩陈词3分钟2、正方二辩陈词3分钟反方二辩陈词3分钟3、正方三辩陈词3分钟反方三辩陈词3分钟(二)自由辩论阶段共8分钟正文任一位辩手先发言,然后反方发言……依次辩论双方轮流发言,各方累计用时4分钟。

(三)总结陈词阶段共8分钟1、反方四辩陈词4分钟2、正方四辩陈词不达意4分钟总计耗时34分钟自由辩论是新加坡模式的精华。

实践证明,辩论双方的技术、战术在自由辩论的阶段得到最充分的发挥;辩手的个人素质在自由辩论的时候也得到最充分的体现;观众最感兴趣的是自由辩论。

通常自由辩论是新加坡模式的辩论赛高潮。

盘问式(俄勒冈式)辩论赛(二对二)1、正方一辩结构性发言8分钟反方二辩盘问正方一辩3分钟2、反方一辩结构性发言8分钟正方二辩盘问反方一辩3分钟3、正方二辩结构性发言8分钟反方一辩盘问正方二辩3分钟4、反方二辩结构性发言8分钟正方一辩盘问反方二辩3分钟5、反方一辩辩驳性发言4分钟6、正方一辩辩驳性发言4分钟7、反方二辩辩驳性发言4分钟8、正方二辩辩驳性发言4分钟总计耗时60分钟盘问式辩论赛的特点是:每位辩手在结构性发言之后都要接受辩论对手的盘问。

规则要求,被盘问者只能回答问题,不能反问对方;盘问的一方则可以随时中断对方的回答,提出新的问题。

但是,不能反驳对方的发言。

标准式(牛津式)辩论赛(二对二)(一)结构性发言阶段共40分钟1、正方一辩发言10分钟2、反方一辩发言10分钟3、正方二辩发言10分钟4、反方二辩发言10分钟(二)辩驳性发言阶段共20分钟1、反方一辩发言5分钟2、正方一辩发言5分钟3、反方二辩发言5分钟4、正方二辩发言5分钟总计耗时60分钟在这种辩论赛模式中,正方是“立论者”。

立论时将辩题具体化为一项新的政策,同时论证该政策的合理性、优越性和可行性。

反方是“驳论者”,对正方的“政策”提出疑问,指出它的矛盾和不可行性。

考虑到正方处于被攻击的不种地位,所以在程序安排上把最后的发言权安排给正方。

规则规定,辩驳性发言只准问或驳,不得再提出新政策。

辩论赛新模式(三对三)(一)赛前辩论方案介绍共8分钟1、正方教练作辩论方案介绍4分钟2、反方教练作辩论方案介绍4分钟(二)正式比赛1、陈词阶段共14分钟(1)正方一辩陈词4分钟(2)反方一辩陈词4分钟(3)正方二辩陈词3分钟(4)反方二辩陈词3分钟2、盘问阶段共3分钟(1)反方三辩向正方三辩提问10秒(2)正方三辩回答并向反方一辩提问30秒(3)反方一辩回答并向正方一辩提问30秒(4)正方一辩回答并向反方二辩提问30秒(5)反方二辩回答并向正方二辩提问30秒(6)正方二辩回答并向反方三辩提问30秒(7)反方三辩回答20秒3、自由辩论阶段共8分钟(1)正方任一位辩手发言(2)反方任一位辩手发言……正反方轮流发言,分别计时,每方累计用时4分钟4、总结陈词阶段共8分钟(1)反方三辩陈词4分钟(2)正方三辩陈词4分钟总计耗时33分钟比赛规则一、教练陈词及提交材料要求1、比赛前一小时,参赛队教练需向评判团提交局面材料一份,内容应包括:本队对辩论立场的理解、逻辑框架设计,主要论点论据,对对方立场的分析等有关辩论的战略、战术设计的考虑。

2、发言内容就包括:破题、对辩论双方的立场分析、本方逻辑难点的处理办法,自由辩论战场设计等等。

3、本部分内容仅供评判、欣赏,不列入评判项目。

二、盘问的规则1、每位辩手的发言应包括回答和提问两个部分,回答要简洁,提问要明了。

2、对对方提出的问题必须回答,不得回避;如果对方没有提出问题,被问一方的发言内容可以自定。

3、提问者不得反驳,回答者不得提问、也不得反驳对方观点。

若违反规定,评委酌情扣分。

三、自由辩论规则1、自由辩论的发言必须在两队之间轮流、交替进行:首先由正方一名队员发言,然后由反方一名队员发言,双方轮流,直到时间用完为止。

2、各队耗时累计计算,当一方队员发言结束即开始计算另一方的用时。

3、在总时间内,各队队员的发言次序、次数和用时不限。

4、如果一队的时间已经用完,另一队可以放弃发言,也可以继续轮流发言直至时间用完。

5、辩论中各方不得宣读事先准备的稿件或展示事先准备的图表,但可以出示所引用的书籍、杂志和报刊。

与其他现有模式相比,新模式有一些比较重大的改进。

第一、实践证明,辩论赛信息量大,进展快,变化复杂,一般观众很难跟上辩论赛的节奏,同步思考的难度更大;即使是评判团专家有时也难免产生纰漏、出现差错,影响评判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针对这个较为普遍的问题,新模式在辩论队员正式上场辩论之前,由双方教练“背靠背”地分别介绍本方辩论方案,让评委和观众了解:辩论各方对辩题和立场的理解,主要的论点、论据,自由辩论战场设计,各自的逻辑难点及相应处理方法,底线设计;对方的战略、战术分析,辩论中采取的相应对策等。

对垒双方的方案介绍使得评委和观众在赛前了解双方取胜策略,对辩论态势作初步的预测。

辩论展开后的思维评判活动比较容易与辩论进程同步,有利于提高评委判断、评析的水平,使评判的结果更加公正合理;当然也有利于提高观众的欣赏水平,双而更好发挥辩论赛的社会效益。

第二、新模式在保留“新加坡模式”的精华——自由辩论的基础上,。

增加了有问必答的“盘问”阶段。

目的在于:采取强制的手段,迫使辩论双方交锋,从而增加辩的激烈程度,提高舌战的观赏价值。

第三、参赛辩手由“新加坡模式”每队四人改为每队三人。

这个改变出于两方面的考虑:由于增加了三分钟的“盘问”阶段,若仍保持四位辩手参赛必将拖长每场辩论赛的时间,似有不妥;另一方面,根据“新模式”的规则对上场辩手的要求比较均衡,辩手在场上发挥水平的机会基本相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上场辩手多、个别辩手依赖性大,分工过散、发挥不平衡的弊端,使辩论赛更紧凑、精彩。

第二节辩论赛的评判标准评价体系是一套评判辩论质量的指标体系,包括评价的项目与每个项目在总体评价中所占有的位置和分量。

评判应采取量化的打分方法。

合理的评价体系至少应该考虑这样几个方面。

首先,评分栏目设置得当。

在基本评价内容齐全的前提下,评分栏目不宜过多、过于复杂。

因为评判工作是在辩论态势变化极快、气氛非常紧张的情况下进行的,评委本身承受的压力并不亚于场上比赛的压力。

过多、过于复杂的评判标准,势必使评委难以及时、周全地作出最恰当的判断;当精力集中于评定分数时,必然影响评委对辩论及辩手的注意力。

很容易顾此失彼。

其次,量化指标合理。

每个栏目在评价指标体系中应占有的分量是对该栏目量化的依据。

实践证明,相应栏目以同等分数量化为好。

再次,易于操作。

在快节奏的辩论过程中,评委能比较容易地、合理地、按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给出分数。

下面介绍新加坡辩论赛的评判标准和新模式辩论赛评判标准。

新加坡辩论赛评判标准(1)个人分标准辩论技巧40分内容、材料30分风度、幽默感15分自由辩论15分四位辩手总分400分(2)整体配合40分总分440分此指标体系将评分的重点放在辩手个人的得分上,把辩论各要素分解为:辩论技巧、辩论内容与材料、队员风度与幽默感、自由辩论表现,其中尤注意辩论技巧(40分)。

对整体的要求是配合方面的。

最后得分按(1)、(2)两项得分之和计算。

所以,可以称其为以个人表现为主的评价体系。

与之相反,新模式辩论赛的评价体系是以团体为主的评价体系。

以辩论队整体的表现作为判断质量优劣的标准。

新模式辩论赛评判标准(1)团体评分部分审题20分论证20分辩驳20分配合20分辩风20分总分100分(2)个人评分部分论25分辩25分总分50分评分标准的掌握(1)团体得分部分①审题对立场是否能从逻辑、理论、事实、价值判断等多角度、多层次理解;论据是否充足;推理关系是否明晰;对本方的逻辑难点是否有较好的处理方法。

②论证论证是否有说服力;论据是否充分;推理过程逻辑是否严密;事实引用是否得当。

③辩驳提问能否抓住对方要害;问题是否明白无误;在规定时间里没有提出问题或提问不清,适当扣分。

能否下面回答问题并有理有据;不回答问题或不正面回答问题,适当扣分。

④配合是否有团队精神;能否互相支持;论辩衔接是否流畅;自由辩论是否错落有致;问答是否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⑤辩风语言流畅、用词得当、语调、语速与内容相称;尊重对方辩友、尊重评委、尊重观众;表演得当,落落大方,且有幽默感。

(2)个人得分部分①论陈词是否流畅;说理是否透彻;逻辑性是否强;引用实例是否妥贴。

②辩提问是否得当;回答是否中肯;反驳是否有力、有理;反应是否机敏;语言是否得体。

整套评价体系主要关注辩论的团体赛性质。

辩论方案的制定、实施是辩论队的集体创造和施行的结果,所以有关辩论质量的评价依据团体表现作出似乎更为合理。

新模式的辩论输赢只由团体得分判断;辩手个人的得分只作为评选全场最佳辩手和各代表队优秀辩手的根据。

第三节辩论队员的选拔和组队辩手是辩论赛的主体。

再好的辩论方案都要靠辩手实施、发挥。

考虑到辩论赛的高要求,选拔队员的时候应适当参考优秀辩手的条件。

1、品德风貌在一定意义上说,辩论赛的辩论是一种“信誉论辩”。

辩手个人的思想境界、道德风貌、人格印象将直接关系到辩论的说服力,也关系到训练的水平和辩论队的整体素质。

所以,有的单位在选拔过程中,把了解候选人的日常思想善、品德表现、组织纪律观念等作为必不可少的环节。

2、群体意识团体辩论赛本身要求完美的、流动中的整体默契;参赛训练任务能否圆满完成,也需要集训队整体的努力。

为此,无论在训练期间还是在比赛期间,每位队员准确而自觉地定位、不突出个人、互相支持、相互补台的团队精神是取胜的很必要保证。

所以,有较强群体意识、宽容大度、善于合作共事是辩手应具备的又一重要条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