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思维与人性

思维与人性

思维与人性
1.思维的无限性
个人思维是个难以琢磨的东西,无法给它一个明确的定义,摸寻不到边际,也概括不出整体,语言和文字在它面前是种缺乏表述力的东西,思维也不能归结成理念。

理念依附于客观具体的事物,单纯的可以认为是对事物的看法,某种精神的信仰,被具体的事物锁定了定论的方向,超越不了事物的本身,理念可以是单一化的,针对某一物质的,也可以是分门别类的,因为事物就是多元化的,多样性的。

理念是具有时代性的,时代的进步是靠科技出产的物质所定论的,而出产的物质又定义了人们的理念。

思维有时可以不受客观物质的束缚,这又与个人意志和主观意识有关系,如果个人意志无法扭转我们内心潜在的主观意识,也就是说我们无法怀疑已经确定对某一物质本质的了解,思维也就和理念是同等概念了。

思维的作用就是在探索,理念是思维探索之后得出的结论。

当思维继续延伸下去得出新的探索结果,先前的理念也就要被打破,而打破理念就是要摧毁人们心中早已认为是真理的见解,摧毁就需要摆脱人性中的狂妄,低下头来反省。

因为事物的本质在不同时期是截然不同的,人不能以为某一时期的探究出的结果给物质下永恒的定义,所以思维的就是不定性的,事物的本质不能永恒定性,思维就可以无限的延续下去,这个无限延伸的尺度,取决于人内心的对现有事物的留恋和惰性。

人一旦沉静下来,思维就像是烟火崩裂的火花,四散飞溅。

可以思索万千事物,也可以沉浸在无形的精神力中。

人的生理和精神上都充裕之后,身心是比较自由的,思维的无限性就体现出来,也就是说思维不以欲望的驱使作为基始点,就可以避免思维的定向发展。

欲望决定人的思维着眼于眼前最急需的事物,思维探索最终目的就是解决欲望,这也就遏制了思维无限性。

思维可以抵达我们眼睛和双手无法看到和触及的领域,这个领域并不是实体的物质,也不是清晰的画面,是种无形的意识,它能探究人的本质,也可以上升到解决万物之谜的答案。

思维并非有据可循,是人的学识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到一定程度的产物,思维的精髓之处就是可以升华学识和客观事物的认识的本质,当得到一种本质了解的时候,也就是思维超越以往认识的时刻。

这种超越性的动力与思维的本质密不可分,思维具有跳跃,不定,无限延伸的性质。

当我们专注于一件事过久时,大脑中就会出现一些杂七杂八的琐事,与所专注的事没有关系。

曾经有科学家研究得出人的精神力完全集中最多能持续20分钟,其实这也就从侧面印证了思维跳跃和不定性的本质,但思维跳跃并非全部都是向更高层次的进发,大多时候思维更喜欢向周边跳跃,或是追溯时光。

跳跃性就引出了不定性,不定性就印证了思维最原始的本质无限性。

思维的无限性最能表现在时间和空间这两个方面,就个人思维而言,一个人的思维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运转,即使是在睡梦中也是如此,人做梦就是个很好的例证。

很多时候我们错误的认为思维受主观意识所控制,因为想我所想,那只是思维的运转被我们的主观意识发觉了,更多的时候思维的运转是引不起我们的主观意识的注意的,这也就不奇怪,人通常会毫无理由的冒出一些奇怪的想法,而这个想法的由来,人的主观意识并不能理清来龙去脉,想法并非凭空而生,只是思维在潜意识中一直在运转之后得出的结论,人的主观意识也就会感到奇怪。

人的主观意识并非时时刻刻都存在,比如发呆的时候,思维的运转不受主观意识的牵制,那么就是不会和主观意识一样有间断性,那么思维在时间区域上就是无限性的。

思维在空间上的无限性分为外向空间无限和内向空间无限,外向空间是指人生活的周身环境,思维存在于人内心的精神世界中,思维的本质不随外界的环境的变迁而改变,思维不受生活地域的限制,在任何空间内都可以进行思考。

内向空间是指人的内心,在主观意识不牵制的情况下,人的想象力和精神力可以毫无阻碍的自由发展,所产生的思维就可以无限化。

上面所说的思维的无限化是完全遵循思维的本质去发展的,是最原始,也是最理想的方式。

实际中人是不能驾驭这种无限化的能力的。

2.思维的有限性
人是最容易受影响的动物,丰富的情感致使我们情感异常敏感,敏感最容易波动,波动就失了坚定,从而就没有自主性。

失掉的坚定并非是精神力的集中能力,而是人不能坚持脱离事物去思考,不能抛开自我去思考。

抛开自我其实是抛开由物质而生的主观意识和人的欲望。

人用意志创造现在的世界,而创造出来世界又去影响着人的意志。

客观物质自身又会繁衍出一种物质精神,物质精神发展了一套脱离人的精神体系,这个体系主宰着人的思维。

精神本身由人而生的,生出的精神产生物质,物质又反过来牵制精神,思维的有限性也就在于此。

上述精神产生而又反被牵制的最根本原因是人性的弱点,也就导致人是极易受影响的。

人都是有七情六欲的,这七情六欲的产生本是人精神的产物,人都有喜、怒、哀、惧、爱、恶、欲的能力,更多的情感是物质反过来作用于人的精神产物,人首先对世界的事物做一个价值评定,之后就思维陷入到自己所评定的价值中去,所评定的事物在人们心中达到根深蒂固的影响后,物质就开始反过来作用于人,思维的本性也就被掩盖了。

物质只是影响我们主观意识并非去毁灭思维的本性,但主观意识与思维又有着分割不开的联系。

主观意识思维和主观意识是独立的两个个体,思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每个人都有思考的能力,但思维的深度,思维的所能达到的何种层次这就与主观意识有关联。

主观意识决定我们思维的发展方向,使混沌的思维变得有序而慎密。

但同时主观意识受人性的控制,人性又受外界客观物质的影响,虽然主观意识能让思维的深度提升,但大多时候我们主观意识是被锁在客观的物质中,也就导致思维的死板化,层面跳不出物质面。

要使主观意识能恰如其当的推动思维发展,这就需人去克服人性中弱点,人性的弱点使人无法摆脱物质和外界欲望的影响,这种影响使主观意识寄生于物质,依附于物质,从而主观意识也就被锁在物质欲望的牢笼内,思维也就无法转到一个旁观者的位置上,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事物的本质也就无法被发现。

人的虚荣感让人乐于将主观意识依附在客观物质上,骄傲感又让人不去探究意识细节中的错误,身体和精神得到的满足感使人确信自己当前的意识和思维是至高无上的真理。

惰性使人依附于现有的美好事物,探索新的领域是一条极其曲折,痛苦的道路,像是在黑暗中寻找光明,毫无希望。

人脑想象的空间其实和宇宙一样没有边际,同样也黑暗的阴冷的。

人的惰性使人的想象空间局限在我们唯一切身感觉到,看得到的,地球上的事物。

人性中的懦弱使我们对周围的黑暗产生恐惧,人性中猜忌又使人过早的怀疑周围黑暗的危险性。

只有人的贪欲使我们不满足于现有思维所探索的领域,同时虚荣心也使我们愿意去设想能在周围的黑暗中点亮火把,之后得到旁人的赞许,从而扬名立万。

思维如果只为满足欲望而服务,那么思维就无法触及人内心最深刻最本质的面目。

同时人就在潜意识的作用下可以避免自己的丑恶,思维就被
欲望作为鞭子下的奴隶,当欲望被满足时人能得到空前喜悦,这种喜悦感冲击着大脑,使人对自己做肯定的赞许,也就使欲望无法拓展到欲望以外的事物,也就是与自身不相关的事情。

于此同时我们也不会意识到我自身的缺点,人是不会轻易对自我产生蔑视,轻视的感觉的,也是轻易不会对自己产生忏悔,谁让人自诩为高等生物,所以人的天性是狂妄自大的。

人性的弱点使人的双眼更愿意思考触手可及,能看到的事物,对于无形的虚无的世界的探索产生一种天生的厌烦感,因为人的内心在追求某种事物上都是极其焦躁的,虚荣心使人迫切的想得到满足,这样也就让人喜欢去追求立即能满足自己的事物。

人内心的本质是虚无的一种精神形态,思维的限制主要依附在外界的物质上,从而忽略了探索本性的想法。

思维被限制久了,就成了公式化的思维,虽然解决问题有时很快捷,但提升价值就很没有了,看问题的深度也就很浅显了。

公式化的思维是极其可怕的,就像做一道数学题,我们单纯的记住了公式,却忽略了原理,这也就认识不清本质。

思维无限的衍生性质就被限制住了,思维也就无法去提升。

主观意识是把双刃剑,思维既要仰仗它去发挥本性,也要受着它的牵制。

思考之后会得出一种主观意识,主观意识指导我们的行为,人通常在得出一种主观意识后就懒于把思维再次从主观意识抽离出来,思维与主观意识交织,缠绕在一起,最后就粉末倒置了。

主观意识对世界都做了一种具有理性,逻辑性的概述。

而思维的探索就沿着做好,规定好的理性和逻辑性去探索,逐渐人的思考方式就服从于自己制定的逻辑中,这是极其错误的方式。

所谓的逻辑和理性是人们制定的自认为较为满意的概念,并当做指导行为一切准则。

人把外部世界中物的支配做为探索的目的,实际是受物的支配,引入:科学的逻辑性最严重的后果就是使人丧失精神性,把自己降为纯粹的生产者。

(周国平《尼采》166页)我们按照自认为完全正确的理性去追求物质,创造物质,用得到的满足感来安慰空虚的内心。

因为物质只能带来一时的满足,因为欲望是无止境的,当一时的欲望被满足时,便陷入了追求另一种欲望的痛苦中,在得到之前内心是空荡荡的一片荒野,得到之后也只是昙花一现的繁荣。

思维可以永久的占据人的大脑,并在我们需要的时候用一种无形的力量使精神饱满。

人其实一直活在自己设定的神经牢房里,人更愿意去探究外界,而不愿去发掘内心,所以一直一来都看不到眼前的“精神牢房”,有点像坐井观天,并且更重要的一点,人喜欢把自己的牢笼愈加的改造得舒服安逸,像是愿意坐在其中享乐,完全是乐不思蜀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