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公款消费2

公款消费2

一.限制“公款消费”本质是制约权力寻租2013年11月15日 06:29 来源:中国经济网[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手机看新闻]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在支出不是来源于个人收入,而是由“公家报销”的情况下,“支出预算约束会软化”和“花钱的人未必追求最大效用”这两种情况必然会出现,那么“公家报销”将会扭曲商品相对价格,而且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图片来源:豫民/东方IC经济学家弗里德曼曾提出过一个“花钱矩阵理论”:花自己的钱办自己的事,既讲节约,又讲效果;花自己的钱,办人家的事,只讲节约,不讲效果;花人家的钱,办自己的事,只讲效果,不讲节约;花人家的钱办人家的事,既不讲效果,又不讲节约。

“公款消费”就属于后两种情况。

在讲究“面子”文化的国度里,“外国有个加拿大,中国有个大家拿”成为很多国人的常识。

但十八大后,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八项规定”,从“坚决刹住中秋国庆期间公款送礼等不正之风”到“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领导层已下决心治理此顽疾。

遏制“公款消费”看似只是“反腐败”的措施,其实这还蕴含着深刻的“经济学”语义。

一方面,在支出不是来源于个人收入,而是由“公家报销”的情况下,“支出预算约束会软化”和“花钱的人未必追求最大效用”这两种情况必然会出现,那么“公家报销”将会扭曲商品相对价格,而且引起物价总水平的上涨。

(用公款买的东西,普遍比市场平均价格高)同时,无论价格结构的扭曲还是物价总水平的上升,都会引起收入的再分配,而这个收入分配显然是不公平的。

另一方面,“公款消费”大行其道实质就是权力与利益交易的市场选择。

权力腐败始于交易,而交易需要场合。

“吃什么无所谓,关键是和谁吃”、“喝多少不重要,重要的是让关键的人喝满意”、“接待上级不敢怠慢”,不管是中秋送月饼还是国庆送礼物,打的都是“人情”幌子,然而多数都是“暗渡陈仓”,行的是权力寻租或利益交换之实。

因此,反对公权力公款吃喝、铺张浪费,其本质是制约权力而不是抑制消费。

更重要的是,由于市场化的不彻底,许多重要的资源分配权仍掌握在地方政府手中,这为寻租活动创造了巨大的空间,“看不见的手”异化为“到处乱摸的手”。

当决定着资源分配的不是法律和规范,而是官员个人的偏好之时,官员大笔一挥就是数千万上亿的项目资金,随便一个眼色就能让一个企业消失或让一个企业日进斗金,权力自然就已经成为众星捧月、众相取悦的“爷”,一切都会围着权力转。

如果消费经济必须靠公款来拉动,那只能说明这个“经济质量”有待改善。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领域中,“倚公”、“傍官”现象甚为突出,一些企业在找资源找销路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并不是如何服务于市场大众,而是怎样才能搭上政府这条线,他们无不希望通过官员客户等资源,为自己争取更大的“垄断”利益。

市场领域中的“倚公”、“傍官”本身就不健康,以此制造经济繁荣、拉动消费,只能是饮鸩止渴。

实际上,自新一届领导层组成以来,就把转变职能作为第一件大事,紧紧抓住不放。

目前已取消下放334项行政审批等事项,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的“马前卒”和宏观调控的“当头炮”。

行政审批的削减下放和行政改革的深入,改变了政府运作模式和官员的行为方式,也将极大缩减官员的权力寻租空间。

毋庸置疑,“公款消费”的代价是巨大的,作为花钱的一种办法,尽量少用。

对每一个公民来说,只要自己能直接花的钱,就不要让别人代替自己花;对政府来讲,要尽量把“花钱矩阵理论”中的第三、四种花钱转变为第一、二种花钱,这样于国于民都有利。

当然核心问题就是要坚持三中全会公报中提出的“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二.《规定》为规范公款消费打造制度利剑2013年12月09日 13:56 来源:荆楚网刘小川[打印本稿][字号大中小][手机看新闻]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旨在规范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

(12月8日新华网)近年来,部分地方公布的“三公”经费预决算情况,因其公务接待费用巨大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今年5月,一则“广州3个镇街一年接待费超4百万元,与香港政府相当”的新闻就引发众网友的热议。

据该新闻报道,“一个街道办事处,2011年因公接待“吃”掉109万,2013年计划“吃”108万”,其他一些地方巨额公务接待费的新闻也屡屡见诸报道。

公务接待的乱象不仅体现在花费巨大,而且体现在账目不明,管理混乱上。

“公务接待是个筐,什么都能往里装”,是部分地方公务接待管理制度混乱的真实写照。

公务接待怎么管,如何管,查处部分违规违纪者只是治标之举,根治公务接待乱象还需治本之策。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就为规范公务接待打造了制度利剑。

该《规定》明确了公务接待的内容,杜绝了“什么都能往里装”;强调了公务接待的原则,对接待活动食、宿、行、迎送及警卫、预算和报销等关键环节提出了明确要求,包括严控接待范围、简化接待礼仪、限制接待住宿房型、从严控制接待用餐的次数和陪餐人数、规范警卫安排等。

具体可操作的条款规定,让公务接待更具规范性,更能起到厉行勤俭节约的目的。

一项好的制度,关键还在认真贯彻落实。

如何落实《党政机关国内公务接待管理规定》,一是要将公务接待制度规定、标准、经费支出、接待场所、接待项目等有关情况按时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监督;二是各级党政机关应当将国内公务接待工作纳入问责范围;三是纪检监察机关应当加强对国内公务接待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只有多管齐下,才能让《规定》发挥应有作用,铲除寄生在公务接待上的“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

三.专家:对公款消费标准作细致规定并严加问责时间:2012-10-23 06:40:00作者:高斌新闻来源:正义网-检察日报日前,有网友曝光浙江桐乡官员吃阳澄湖螃蟹公款报账16万元。

这张16万元的账单再次触发公众对公款吃喝的谴责。

目前,我国关于公款消费的相关禁令多达上百项,禁止用公款大吃大喝的规定也越来越细,然而反观现实,这些三令五申却未能禁住“舌尖上的腐败”,这一现象值得反思和警惕。

为何这么多禁令依然刹不住公款吃喝风?10月17日,有网友在论坛上发帖称,浙江省桐乡市公证处的领导们去阳澄湖吃了次螃蟹,公款报账16万元。

网帖信息来源于审计部门2011年的审计报告,桐乡市审计局办公室负责人表示,情况基本属实。

目前,当地纪委已介入调查。

食色是人的天性,追求美食成为公款吃喝的主观诱因。

桐乡市公证处“螃蟹门”事件让公众以更为直观的方式感受到了公款吃喝风的“空前盛况”,也再次向我们提出了遏制公款吃喝这一社会顽疾的严峻课题。

记者了解到,针对公款吃喝的禁令不可谓不多,措施不可谓不细,如近年先后推出纳入预算、集中支付、定点接待、公务卡消费等许多措施。

然而,由来已久的吃喝风依然大行其道且愈演愈烈,让公众在扼腕痛惜之余又多了些深刻的反思。

“关于公款消费的制度还存在一些问题,吃与不吃、吃什么、何时何地吃,即对吃喝的规定存在标准的模糊性、不可操作性和监督的乏力,导致公款吃喝的随意性。

”成都理工大学廉政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所长肖云忠教授认为。

南通大学政治学院廉政文化教研室主任邵德进认为,禁令虽多但不得要领不伤要害,是公款吃喝风屡禁不止的重要原因。

“不得要领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有些禁令仍处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治标浅层,无法触及问题根本;二是种种禁令在内容上多有重复且‘禁出多门’,无法形成有机完备的制度体系;三是有些禁令缺乏可操作性,无异于一纸空文。

”邵德进表示。

不伤要害,主要是种种禁令未能明晰违禁处罚条款或处罚过轻,不能击中违令者要害,以致有令不行,有禁不止。

比如有的文件中有这样的规定:“对严重浪费、在群众中造成恶劣影响的有关责任人员,要严肃处理。

”“何为严重浪费?怎样算是恶劣影响?如何严肃处理?这些表述太模糊了。

”邵德进说。

而这些年围绕公款吃喝是否应当入刑的讨论,一方面表明公众对公款吃喝的严重关切和深恶痛绝,另一方面也表明当前治理公款吃喝的手段单一、惩处不够、执行乏力,效果不佳。

警惕用公款进行奢侈消费吃螃蟹花掉公款16万元,加上之前落马的“天价烟局长”周久耕、戴名表的“表哥局长”杨达才等,令网友不禁唏嘘:吃鱼翅、鲍鱼,穿名牌,戴名表,比富斗阔,我们的官员何时成了奢侈消费的主体?“消费具有社会分层功能,名贵的奢侈品具有把人分别开来的标识作用,折射出社会‘官本位’的价值取向,以及官员的炫耀心理和‘不吃白不吃’的贪婪心态。

”肖云忠表示。

“从社会心理层面看,用公款大吃大喝源自社会转型期社会整体心理状况的复杂性,同时说明官员受从众心理、虚荣心理、攀比心理、炫耀心理等畸形心理状态的影响。

”邵德进认为。

受访专家指出,必须警惕某些官员用公款进行奢侈消费。

社会转型期部分政府官员价值观念失范和行政道德意识弱化,在拜金主义和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的影响下,无视道德和法律,私欲膨胀,奢侈成性。

而现实中,对公款的使用缺乏严密完备的法律规定和有效监督,为用公款进行奢侈消费打开了便利之门。

对公款消费标准作出细致规定并严加问责要使党员领导干部远离奢侈浪费,需要加强道德建设和价值引导。

“用公款奢侈消费与公仆本色背道而驰,所以党员干部尤其是领导干要克制贪欲,在职业角色塑造上要始终保持公仆本色,做勤俭节约、艰苦创业的榜样。

”肖云忠认为。

“必须倡导制度改革与实践探索,调整政绩导向,建设节约型社会。

”邵德进表示,“将勤俭节约作为考察、选拔官员的一项重要内容,建立和完善政绩评价标准、考核制度、奖惩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以形成正确的政绩导向。

”受访专家表示,加强职务消费法律制度建设是有效防治政府官员奢侈浪费的根本保障。

同时,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对政府官员奢侈浪费行为的监督作用,是防范权力滥用、监督政府官员合理使用公款的有效途径。

“在制度设计上,应对公款消费标准作出严格细致的规定,把职务消费与个人消费区别开来,把常态消费与奢侈腐败消费区分开来。

一方面不否定干部常态的职务消费,另一方面对公款奢侈腐败消费要加强监督,从严问责。

”肖云忠指出。

四.八项规定:用制度改变习惯公款消费令行禁止10月31日,中纪委发出《关于严禁公款购买印制寄送贺年卡等物品的通知》,严禁各级党政机关、国有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用公款购买、印制、邮寄、赠送贺年卡、明信片、年历等物品。

自去年12月“八项规定”发布后的将近一年时间里,中央在不同的时间节点,出台了一系列针对公款滥用的禁令。

而这些禁令,无不切中时弊,令党风政风耳目一新。

小细节大决心10月31日中纪委下发的“贺卡禁令”,让人们有点儿“不习惯”。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