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远古文化

远古文化

第一章:远古文化石器时代:三皇五帝本章提要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第一节:远古文明经历的重要阶段图示原始人群元谋人170万年直立北京人70-20万年火、采集、狩猎母系20万年钻孔氏族公社(北京山顶洞人、浙江余姚河姆渡氏族和西安半坡)父系约5500年制陶(河南龙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和山东大汶口文化)一、原始人群1、生存(1)人与自然:自然强大(2)人与人:血缘家族,相对平等A、杂婚:随意婚配。

局限,生命质量低B、血缘婚(族内婚):在血缘家族内部,婚姻按照辈数来划分,同一辈分的人互为夫妻。

而在不同辈分之间则不通婚。

作用,家族稳定。

局限,生命质量低2、工具:打制石器,生产力低下,生活资料获取不易,天然取火3、生产方式:采集、狩猎二、氏族公社1、生存(1)人与自然:崇拜自然,形成原始崇拜(2)人与人:氏族部落,由平等到不平等A、族外婚。

一个氏族的一群兄弟和另一个氏族的一群姊妹之间的交互群婚。

好处,生命质量较高。

局限:不稳定B、偶婚:是一男一女按照婚姻形式结成配偶,但是不排斥与外人同居。

双方都可以随意离婚或分居2、工具:磨制石器。

人工取火3、生产方式:原始农业、饲养家禽第二节:远古文明孕育的文化因子本节提要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一、农耕生活:敬天孝祖、家园意识农耕生活对自然的依附性大,因此农耕文化的特点:1、对天——敬天孝祖,反映了农耕文化力求稳定的心态。

2、对地——家园意识,从而增强凝聚力和归属感。

二、原始宗教:鬼魂观念、天命意识1、鬼魂信仰:反映原始人摆脱危困,渴求关切、帮助、支持的集体无意识。

2、天命意识:(1)自然崇拜(天体崇拜:雨师、风伯、雷公、云君;植物崇拜:松、竹、梅;动物崇拜:龙、凤、鱼)(2)生殖崇拜(生殖器、乳房、臀部,送子观音、普里阿帕斯)(3)图腾崇拜(旗帜,族徽,柱子,衣饰,身体,与本氏族有动物或植物)(4)祖先崇拜(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鬼魂观念“鬼”是人类自己制造出来的,代表死亡以及可能引起死亡的威胁力量;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象征了对死亡以及与死亡有关的某种威胁人类生存的力量的恐惧。

因恐惧原始人群紧紧地抱在一起,这会营造出一个相互关切、相互帮助、相互支持的群体氛围。

原始部落借助于防御“鬼神”而万众一心。

对鬼的恐惧实际上起到了强化“人际关系链接”的效果,从这个意义上说,对鬼的恐惧是人类的集体无意识。

而“鬼”不过是一个象征。

鬼观念传播快的原因是把自己的恐惧告诉别人,看见别人也恐惧,自己的恐惧也就减弱了。

灵魂是人死后的脱离躯体的一种精气。

它有两个特征:不灭、超人。

灵魂可灭,那么灵魂就成了精神的同意词,灵魂超人,可以影响活着的人的生活,因此灵魂可以让人下地狱,上天堂。

为了不下地狱,能升天堂,我们开始信鬼和信神,目的都是寻找一种寄托,摆脱内心的恐惧、空虚感,以寻求安全了。

鬼魂托梦的故事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俯拾即是,如执着爱情的杜丽娘(《牡丹亭》,诉说冤情的窦娥,报答恩情的聊斋故事,反映亲情的如郑光祖的《倩女离魂》,这些故事神秘怪诞的色彩不知迎合了多少读者的猎奇心理。

从故事本身看,托梦的原因大都是为了结生前的不了情。

情本是人感应外物的自然产物,但在古代社会,情渐渐被维护封建礼教的思想家们所扼杀,造成无数情殇。

文学家则针对这种社会现象,用鬼魂托梦的形式,曲折地歌颂人间真情。

生殖崇拜图腾崇拜青龙白虎朱玄武动物崇拜龙文化自然河川是龙的初始原型,自然崇拜蛇蟒晰鳄是龙神灵化载体,动物崇拜龙图腾受到历史变迁、社会文化、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道德化、政治化、人文化基因祖先崇拜通常包括鬼魂观念和崇拜仪式两个方面的内容。

对原始人来说,在活人身体内存在的,而在死者后又离开的东西,就是灵魂。

祖先崇拜与图腾崇拜不同,图腾崇拜的对象主要是动植物,祖先崇拜的对象主要是有功绩的远祖和血缘关系密切的近几代祖先。

所以说,祖先崇拜也叫灵魂崇拜,是原始社会灵魂观念进一步发展后而出现的一种对死者灵魂加以崇拜的宗教行为。

三、三皇五帝:以德治国、人文初祖“三皇”指天皇、地皇、人皇。

“五帝”指木帝、火帝、土帝、金帝和水帝。

后代学者习惯把个人推崇的古皇古帝人选放入以上八个“座位”中,于是就形成了不同的三皇五帝组合。

中原龙山文化时代就是三皇五帝时代。

1、三皇:燧人、伏羲、神农,黄帝以前天下不征而治燧人时代距今5万~1.5万年,发明摩擦生火伏羲时代距今9724~7008年,教人以渔猎神农时代距今8000年,尝百草而得出医药治病知识三皇其人之形貌,事业,年寿,皆在半人半神之间,从燧人的钻燧取火(取暖、熟食、制陶)到伏羲的狩猎捕食到神农的农耕种植,三皇时代反映了人类由最初的渔猎社会,进入游牧社会,再进入耕稼社会,上述排序与人类进化的脚步十分相符。

这些为民谋福祉的英雄,可以认为他们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2、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尧、舜,黄帝以来天下征伐而治五帝源于三皇。

炎帝黄帝的祖先是有蟜氏,蚩尤的祖先是伏羲氏,伏羲氏的祖先是华胥氏,华胥氏的祖先是燧人氏玄女氏黄帝是汉民族的祖先,而战败的民族炎帝、蚩尤、共工、太昊、少昊等三苗九黎、夸父,甚至包括神农第八世榆罔,都被贬称为四夷,即东夷、西戎、南蛮、北狄,五帝,是中华民族风姓支派,不是源,不是人文始祖。

黄帝开了以战争和武力征讨得天下的先例,然后再辅以文治,先武后文,即所谓的武力征伐与绥靖怀柔双重国策第三节:远古文明的文化表现本节提要一、物质文化:1、农耕文化为主:由打制石器-磨制石器-铜石并用,生产力低下,协同作业,平均财富。

后期生产力提高,私有制出现2、艺术表现:玉与陶制品二、制度文化:政治上:禅让制三、精神文化1、思想上:多元文化2、宗教上:图腾崇拜3、文学上:神话传说一、物质文化1、农耕文化由采集、狩猎——到时原始农业不定居定居不定居:狩猎采集社会,“社会共享土地和土地物产”的产权制度和价值观念在原始的狩猎采集社会,射杀野兽和采摘野果,是人们的基本生产和生活方式。

工具十分简陋,不外乎石头、木棍、石刀、弓箭等。

技术十分低下,只是制作简单石器、射杀、采摘和烧烤等。

狩猎、采集和烧烤工具的制作与保存,也就是原始的、简单的资本积累。

定居:原始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土地和土地物产私有”的产权制度和价值观念随着人口增多,人们越来越担心狩猎、采集的场地,为化解危机,人们制定出一些方法发明创造:神农氏已经发明耕种技术,生兽氏发明了牲口养殖技术,提高生产量。

改进方法:开垦荒原、兴修水利、培育水土,提高生产率。

制定政策:为了有效地、广泛地应用种植技术和养殖技术,鼓励种植和养殖,为了摆脱以自然狩猎采集为基础的生存危机,人类必须改革分配方式和消费资料的所有制关系。

特例传统认为中国北方周边地区,如河湟地区、鄂尔多斯地区、西辽河流域,自古就是是游牧社会。

据考古发现,新石器时代晚期这些地区过着确实以农业为主、畜牧和狩猎为辅混合经济。

直到公元前2000年全球气候的逐渐干冷化,使得上述地区原来的经济模式逐渐瓦解。

最终在春秋战国时期进入游牧社会。

从此,以长城为边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区域正式形成。

这一认识早已成为学界之主流思想2、建筑是人类定居意识的体现。

中国氏族社会的人们根据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地创造了北方黄河流域半地穴式和南方长江流域巢居式的居住形式。

为了居住的需要,人们还发展了木工艺,在浙江余姚的氏族居住遗址,7000年前的人们已过着“筑土构木”的定居生活。

半地穴式:冬暖夏凉巢居式:防潮避湿2、石器制作在人类社会早期,石器是主要的生产工具,通过石器工具的制造,人们进一步发现了手的作用与意义,手工艺由此逐渐生发。

早在170万年前的中国云南元谋人时代,中国先民就开始打制粗糙的石器,作为生存的工具或武器。

到了距今17000多年的山顶洞人时期,石器的类型已经很丰富了,并且在工艺加工方面已开始使用钻孔、刮削、磨光、刻纹等技术,其工艺制作不仅初步符合人们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出现了装饰的萌芽,体现了审美的需求。

新石器时代的石杵、石磨盘玉文化人们在石器的选材过程中,发现了一些纹理细密、色泽晶莹的“美石”,就进行细致加工,做成装饰品,或随身携带,或死后随葬,玉器工艺由此衍生,后逐渐成为一个独立的工艺品种。

中国史前玉器有着长达6000余年的历史,遍布东、北、西、南各地,玉在早期,表现为重物质文化,即“玉美(色形质)”、“玉宝(稀少)”观念,商以后渐重精神文化,即“玉礼(祈求吉样)”观念、“玉德(德行操守)”“玉神(灵异功能)”观念。

红山文化玉龙,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博物馆藏陶文化人类对自然材料的工艺加工,只是外形的改变,而制陶则通过火改变了泥土的性质,这是一个很大的飞跃。

陶器不仅丰富了生活用具,而且增强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的稳定性。

陶文化:公元前6000多年前黄河流域的半坡原始居民已有了较高的制陶技术, 上面有各种彩绘图案花纹。

.公元千约4、5000年, 父系氏族公社时黄河下游的大汶口文化中晚期,陶器有了新品种黑陶和白陶。

黑陶乌黑光亮,工艺水平很高。

白陶胎薄质硬,色泽明丽。

进入父系氏族社会后,制陶由氏族的共同事业变为家族所掌握的专业生产部门,工艺技术得到提高,陶器品种增加,出现了灰陶、黑陶和用瓷土制作的白陶。

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彩陶人面鱼纹盆,中国国家博物馆藏3、火的意义山顶洞人还掌握了人工取火。

从保存火种到人工取火,人类生存能力已大大提高。

火的应用使以后的各种工艺如制陶、冶金等的发明成为可能,在人类文化的发展史上具有非凡的意义。

二、制度文化:政治上禅让制“禅”意为“在祖宗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

禅让指实行民主推举部落联盟首领的办法。

基本原则:选贤任能实质:在部落联盟显贵家族内民主推选首领的做法分类:“外禅”:禅让是将权力让给异姓,这会导致朝代更替,五帝时代开始“内禅”;让给自己的同姓血亲,让位者通常称“太上皇”,不导致朝代更替。

各朝都有尧、舜、禹黄帝有二十五个孩子,正妃嫘祖,生了两个儿子,昌意玄嚣帝颛顼高阳是昌意的儿帝喾高辛是玄器的孙,舜父亲瞽叟,父桥牛,父尧是喾帝的儿子,句望,父敬康,父穷蝉,父帝颛顼,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禹者,黄帝之玄孙而帝颛顼之孙五帝的家谱显示,是内禅三、精神文化1、思想:多元头文化农业生产使人们开始了定居生活,建立了以氏族为中心的聚落,以及几个氏族组成的部落村庄。

炎黄族:渭水流域东夷族:东至海滨,南抵大江,向北可以延伸到东北。

其中最重要的氏族、部落有蚩尤、太昊、少昊等等。

2、文学:神话传说神话传说包括神话与传说两个部分。

神话:反映远古人类解释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偏重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

如盘古开天、共工逐日、女娲造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