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苏轼专题

苏轼专题


人格的魅力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 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 一蓑烟雨任平生。
空余鲁叟乘桴意, 粗识轩辕奏乐声。 九死南荒吾不恨, 兹游奇绝冠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 余生欲老海南村,
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帝遣巫阳招我魂。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 杳杳天低鹘没处,
去 ,也无风雨也晴。 青山一发是中原。
重湖叠崦清嘉。有三秋桂子, 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 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 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 好景,归去凤池夸。
江城子(苏轼)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 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 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 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 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岗。
——俞文豹《吹剑录》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 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 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 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 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 说!
思考和讨论:
人头地也。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 坛将属于苏轼。
苏轼的政治思想比较保守,宋神宗时, 王安石当政,行新法,苏轼极力反对,便请 求外调,自熙宁四年(1071)开始,他先后 被派往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地方 官。革新除弊,因法便民,颇有政绩。元丰 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石的小人 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劾苏轼,致 其入狱。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乌台 诗案”。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 在朝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 (包括王安石),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 轼,而以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了事。
纯净的境界,把西湖比西子,既新奇又贴切, 真是神来之笔,揭示出西湖的风情韵致。如
果说前两句是作者发现了西湖美,那么后两
句是对西湖美的欣赏与评价,极富魅力。
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潭在城 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化,村南村北响 缫车,牛衣古柳买黄瓜。 酒困路 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
二.读音: 属( zhǔ )客 斗(dǒu )牛 相缪( liǎo ) 酾( shī )酒 扁(piān )舟
三.句式: 1.宾语前置: 而今安在哉? 2.状语后置:泛舟游于赤壁之
下. 3.定语后置:凌万顷之茫然. 4.使动:舞幽壑之潜蛟. 5.意动:侣鱼虾而友麋鹿. 6.被动: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
思想双重影响,思想十分矛盾。
入世:积极进取,怀才不遇; 出世: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苏轼( 1036 一 1101),字子瞻,号 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人。苏轼幼年时即极 为出色,深得老师赏识。21岁时,苏轼与 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京,第二年兄弟 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 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 汗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
1、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宋 词出现“婉约派”和“豪放 派”的差异?是不是因为作 家的不同而产生?这两派的 区分基点是词作还是词人?
2、你更喜欢其中的哪一派, 为什么?
望海潮(柳永)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 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 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 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 户盈罗绮,竞豪奢。
淡欲山水 妆把色光 浓西空潋 抹湖蒙艳 总比雨晴 相西亦放 宜子奇好 。,。,
饮 湖 苏上 轼初 晴 后 雨
这首诗一、二两句描写西湖美景。作者
略去花草鱼鸟,大笔挥洒,直写湖光山色。
晴雨变化,显示出西湖景色多姿多态,也点
明“初晴后雨”的诗题。“方好”、“亦奇”
说明不论晴雨,西湖景色俱臻极妙。 三、 四两句利用绝妙的比喻,把西湖美景升华到
者乎?
全文结构
写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月出东山, 徘徊斗牛;白露横江,水 光接天。抒情: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议论:水,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月,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变,天地曾不能以一瞬;
不变,物与我皆无尽。
景、情、理融于一体
感情变化过程:乐-悲-乐
先写月夜泛舟,饮酒赋诗, 沉浸在美好景色中而忘怀世 俗的快乐心情;再从凭吊历 史人物的兴亡.感到人生短 促,变化无常,因而跌入现 实的苦闷;最后阐发变与不 变的哲理,表现了旷达乐观 的人生态度。
一、《念奴娇 赤壁怀古》是怎样结合写景和怀古来 抒发感情的?这首词“自有横槊气概”,哪些词句涌 动着泼墨山水般的慷慨豪迈的真性情? 二、请说说“豪放”与“婉约”两种词风的不同点。 三、苏轼一生遭遇坎坷,曾通判杭州、密州、徐州等 地,后又贬谪黄州 。韶圣初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 之罪远谪惠州、琼州。在人生最无奈、最绝望的环境 里,为什么还能挥洒出“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 冠平生”的旷达洒脱的气度?在你的记忆里,历史上 还有哪些人比较超脱豁达?
试问野人家。
诗词欣赏
本诗以朴实、清新、准确、传神的笔
触描绘了农村初夏的特有景色。
苏轼把初夏的缫丝、卖瓜等情景都写 入词中,百姓的欣喜与农作物的繁茂,
不难窥见,而作者与农民的融洽之情,
更洋溢在词中。
第 二 教 时
苏轼
正值王安石变法时期,新旧两派政治势 力斗争激烈,朝廷政局多变。因苏轼为人正 直,指责两派中的弊端,加上他才华出众, 所以两派中的投机分子都排挤迫害他,甚至 捏造罪名,将他逮捕入狱,后来免于杀害, 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幸而他心胸豁达,没 有就此消沉下去,在畅游长江时写下了千古 名篇, 前后《赤壁赋》、《念奴娇 赤壁怀 古》 等广为流传的名篇佳作就是在黄州期间 遭人陷害的时候写成的。
既保留了传统赋体那种诗的 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 散文的笔调和手法;骈词俪 句,整散结合;句式长短不 齐,用韵错落有致,更多地 表现了散文融景情理于一体 的艺术特色。
《雨霖铃》
《念 奴 娇 赤壁怀古》
景 寒蝉、长亭、骤雨、烟 大江、故垒、乱石、惊
波、楚天(实景)
涛(实景)
物 杨柳岸 、晓风、残月(虚景) 樯橹灰飞烟灭(虚景)
二、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神游故国,应笑我多情,华发早生。 三、 簌簌衣巾落枣花。
枣花簌簌落衣巾。
第 三 教 时

苏壁 轼赋
关于赋
赋是一种有韵的文 体,讲求声律、押韵、 对比等形式,有辞赋、
骈赋和律赋等。
一.本文押韵换韵的字: 1.间、 天、然、仙 2.桨、光、方,慕、诉、缕、妇 3.稀、飞、诗,昌、苍、郎,东、空、 雄,鹿、属、粟,穷、终、风 4.往、长,瞬、尽,主、取,月、色、 竭、适 5.酌、藉、白
苏 轼

中目同峰 。,。,
这首诗的特点是形象与哲理的高度统一。 前两句描写庐山峰峦的多姿多态,第三句笔 锋一转,引出下文看山的感受,阐明了为人
处事的哲理: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 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就会有一 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 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所谓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便是这个道理。
(被贬黄州)
(被贬海南)
解读苏东坡
为情——笃厚真挚、慷慨豪迈 为政——心系民众、胸怀社稷 为人——豁达超脱、苦乐随缘
——周国平
旧体诗词要讲究平仄、押韵。有时为 了适应格律的要求,或者为了取得特殊的 表达效果,句子里常有倒置语序的情况, 请把下边颠倒的语序改过来:
一、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 。 天外七八个星,山前两三点雨。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重 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仅没 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当时苏轼在许多信里反 复叮嘱友人“看讫,火之”,“传闻京师,非细 事也”。他在黄州城东开垦了十亩荒地,田旁筑 一茅屋,辛勤躬耕,自得其乐。黄州的生活使苏 轼的思想发生了巨大的改变:一方面,他观察问 题变得比较通达,在一种超然物外的旷达态度背 后,仍然坚持着对人生、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另 一方面,又产生了较为严重的逃避现实的消极思 想。
人 物 帐饮、执手相看泪 行 眼,竟无语凝噎 动
(周瑜)谈笑 (我)一尊还酹江月
作 者 无绪、留恋、多情自 情 古伤离别、纵有千种 感 风情,更与何人说
多情应笑我,早生 华发。人生如梦

第 四 教 苏时

豪放派和蜿约派词 的比较阅读
东坡在玉堂(官署名)日, 有幕士善歌,(苏轼)因问: “我词何如柳七(柳永)?”对 曰:“柳郎中(柳永)词,只合十 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 岸晓风残月’;学士(苏轼)词 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 唱‘大江东去’。东坡为之绝倒。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 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 白发生!
作 业:
读李清照的《声声慢》, 与初中学过的辛弃疾的《破阵 子·醉里挑灯看剑》相比较, 说说为什么同是思念故土的爱 国主题,词作的风格相差竟如 此悬殊?
减字木兰花 春月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 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 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在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了的苏东 坡。这种成熟是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 围申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 的微笑,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 种无须伸张的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 高度”。(余秋雨《苏东坡突围》)
元佑元年(1086),旧党执政。 苏轼被调回京都任中书舍人、翰林学 士等职。
苏轼专题
认识苏轼这个文艺全才,了解他在诗、散 文、词、书法方面的杰出成就。
鉴赏豪放与婉约兼容的词风特点。
读懂苏轼在屡遭贬谪时的豁达情怀和宽广 胸襟,读懂他为情的真挚笃厚,感受他丰 满而完整的人格魅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