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走近苏轼(专题阅读课)沙河中学刘志敏【设计理念】初三的学生已学习了一些苏轼的诗文,对他的作品和人品有了初步的认知,但这些感知往往是零碎的,不全面的。
根据《课程标准》阅读部分中“诵读古代诗词,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及“欣赏文学作品,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的要求,这节课我确立了通过“了解苏轼生平、熟读苏轼作品,感悟其旷达情怀、激发探究兴趣”的学习目标,采用引导对话,移情想象等方法,引领学生走近苏轼,走进其作品,知人论世,思考他给我们的人生启迪。
课前我让学生搜集了有关苏轼的资料,熟练背诵他的诗文,为深入探究做了较充分的准备。
但苏轼毕竟是一个无可挑剔、近乎完美的人,这节课的学习只是管中窥豹。
走近苏轼,学生心怀崇敬之心,诵读他的诗文,感悟他命运多舛,却丰富多彩、博大精深的精神世界,我与学生均感慨万分;以后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更主动地去阅读他的作品,进而探究他的婉约词作,及至爱上宋词,那是我不懈的追求。
【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了解苏轼生平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背诵,赏析苏轼作品。
过程与方法:通过课前的搜集整理,课堂上的多层面展示、交流、提升激发学生对苏轼作品的探究欲望,感受苏轼其人其文的独特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重点】1、有感情地背诵苏词。
2、激发学生对苏轼其人、其作品的探究欲望。
【教学难点】感悟词人的博大胸襟,获得人生启迪。
【教学方法】1.谈话法2.移情想象【课前准备】1、搜集整理苏轼生平及有关资料2、背诵自己喜欢的苏轼的诗文【教学时间】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屏幕显示)有人这样评价一位历史名人:他开辟了一个波澜壮阔的人生境界,其中有苦难,叹息,笑噱,但更多的是一种佛陀拈花似的微笑,一种由高贵品性和苦难人生历程锻铸的宁静和澄明,一种凡人难以步趋的潇洒和从容,一种在苦难中体证生命价值的深沉,一种饱经忧患仍对人生与社会保持热情的豪迈与豁达。
他是谁呢?一、走近苏轼,诵读诗作。
1、师:哪位同学说说你所了解的苏轼?(学生介绍苏轼朝代、字、号,与父、弟并称“三苏”,唐宋八大家之一;著名诗人,同黄庭坚并称为“苏黄”;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与辛弃疾并称为“苏辛”;集文学家、书法家、画家于一身,在多个领域成就显著。
)预设:大家都知道苏轼号“东坡居士”,那“东坡”二字是怎样来的呢?(学生交流筛选信息:苏轼谪居湖北黄冈时,生活异常艰苦。
为维持一家生计,遂在城东的坡地上开垦耕种。
坡上绿树成荫,不远处就是滚滚东去的长江。
苏轼常到此漫步,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如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苏轼很喜爱这个地方,遂以“东坡”自号。
)此时的他已四十七岁,贬谪、苦难没有将他压垮,却使他走进自然,走近了百姓。
2、师:那么,你还知道关于苏轼的哪些故事吗?(学生自由述说。
他们可能讲述苏轼和佛印的趣事,、苏轼和苏小妹斗智、苏轼和黄庭坚打面饼、苏轼建苏堤造福百姓、东坡肉的由来等,教师适时补充)师:这些事有的虽是趣闻轶事,但也可以看出苏轼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3.师:文为心声。
走近苏轼,走进苏轼的诗文,你一定被他打动过。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诵他的诗文,并说说你读出了一个怎样的苏轼?若能加点分析更好。
(屏幕显示:我从《》中,读出了的苏轼)学生有感情地背诵交流。
可能会有如下展示:我从《饮湖上初晴后雨》中读出了钟情山水的苏轼,我从《题西林壁》中读出了善悟的苏轼,我从《水调歌头》中读出了旷达的苏轼,我从《记承天寺夜游》中读出了豁达的苏轼,我从《浣溪沙·蔌蔌衣巾落枣花》中读出了亲民的苏轼,我从《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中读出了乐观的苏轼,我从《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读出了一个豪迈的苏轼,可能还有学生说从课外背过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中读出了一个重情的苏轼等,教师应给予肯定。
)、二、赏读苏词,感悟情怀。
师:从苏轼的这些诗文中,我们已经能够感觉到这是一个内心极为丰富又才华横溢的人。
今天我们更近一点地走近大师,聆听他澎湃的心语,感悟他博大而又细腻的情怀。
1、让我们聚焦他的两首词,一首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一首是我们初中课本上没有出现过,但却伴随着作者的名字、响彻我们耳畔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屏幕显示)导读:这两首词被称为苏轼豪放词风的代表,有人在词中读出了旷达,有人读出了郁结,有人读出了惆怅,你在文中读出了什么?请用移情想象法,设身处地进入诗歌意境并结合词句加以感悟。
(屏幕显示)〖温馨提示:先读进去:移情想象,再现意境;再读出来:分析蕴含的哲理,感悟作者的感情。
〗(学生吟诵两首词作,体会、回味,自主探究后交流预设:学生:我认为主要是矛盾、郁结。
文中“我”在中秋之夜,与亲人天各一方,寂寥孤独,所以“把酒问.青天”,苦闷啊,真想离开这个现实世界,又该去向哪里呢?郁闷!学生:《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写于外放密州任上。
与弟弟分别七年之久,正值中秋,不免孤独苦闷。
但醉问青天后忽而大彻大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何必放在心上,此处彰显了一种旷达的情怀。
教师适时总结:最后放开自己的烦恼,向全天下所有遭受离别之苦的人们,发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深情祝愿,这是何其宽阔的胸怀!学生:读《念奴娇·赤壁怀古》,我的眼前浮现出:天地苍苍,烟雨茫茫,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
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长者正在对江高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声音穿越了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他就是苏轼。
我认为豪迈、旷达是这首词的主色调。
教师提示学生注意:词中“乱石、穿、拍岸、卷……”等富有表现力的词语为什么能强烈地叩击着你的心扉?对《念奴娇·赤壁怀古》的理解,大多学生能达成共识。
教师进而追问:这两首词“同”在哪里?“异”在哪里?学生交流:两首词都是在郁郁不得志的境遇中写的。
《水调歌头》通过作者的感情变化,苦闷——矛盾——旷达——祝愿,表现了作者身处逆境,乐观向上的旷达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写于被贬黄州期间,从描绘古战场的雄奇景象入手,赞一代儒将周瑜的丰功伟绩,抒发了自己惆怅失意、壮志难酬但仍豪气长存的情怀。
(教师评价整合学生的探究结果,适当梳理。
)师:被贬、不得志,对“奋厉有当世志”的苏轼来说是何等沉重的打击,但他在诗中抒发的旷达情怀却让历史永远记住了他,也让他永驻在我们心里。
你还知道他成就于被贬期间的哪些诗文?结合他的处境遭际交流。
学生交流《记承天寺夜游》、《赤壁赋》、《江城子·密州出猎》等。
(教师小结,屏显背景)[苏轼因富大才,年少即登上仕途。
他有抱负,有主见,从不随波逐流,这使他一生多次被贬。
将近四十年的为官生涯,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贬谪中度过的,饱经忧患和苦难。
但他始终怀抱兼济天下的政治理想,从不自暴自弃。
仅外放密州任上,他就带领当地百姓捕蝗抗旱、生产自救、收养弃儿、缉盗治安,深受人民爱戴。
在人生的低谷他完成了自己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创作的顶峰,给后人留下了最宝贵的精神财富。
]师:面对青春一去不返的现实,他积极乐观地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面对滔滔赤壁江水,他豪迈奔放地吟诵“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面对着中秋那轮皎皎明月,他豁然开朗:“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面对着西夏和辽的来犯之敌,他慷慨激越地抒发“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凌云壮志!梦中面对逝去十年的妻子,他又会说些什么呢?(屏幕显示)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记梦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明月夜,短松冈。
(教师感情背诵;提示学生用情品读诗句,并思考:从词中哪些地方读出了那种阴阳两隔但仍生死不渝的真情?)学生交流,师适时点拨:“不思量”极似无情,“自难亡”则未尝一日去怀,可见对亡妻的怀念一直深埋心底,词中的“小轩窗,正梳妆”再现了当年的夫妻恩爱。
而现实中,苏轼已是宦海浮沉,南北奔走,“尘满面,鬓如霜”,心情十分苍老。
料想亡妻王弗见了苏轼,也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似乎在倾诉生离死别后的无限哀痛。
孤寂凄哀的苏轼念及亡妻长眠于地下的孤独与哀伤,怎能不肝肠寸断?这又怎是一个“情”字了得?这首洗尽铅华、如出天籁的小词,九百多年来,不知拨动了多少人的心弦,使多少人泫然涕下!此词的婉约缠绵在宋词中独领风骚。
小结:苏轼打破了“词为艳科”的束缚,首开豪放词风,其奔放之情怀,雄伟之志向在词中展露无遗,被后人尊为豪放派的开山鼻祖。
而他婉约词中的男儿柔情又岂是一般人能够企及?2.从你课前搜集的苏轼的诗词中,选出最喜欢的一首,完成以下内容:(1)感情朗诵这首诗作(2)介绍它的写作背景并指出感悟最深的一点(3)自由抒写一段情景造句,要贴切运用诗词中的某一诗句。
示例:定风波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背景及悟点:此词作于苏轼被贬黄州后的第三个春天。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这个完全莫须有的事件几乎将苏轼置于死地。
苏轼从大难中走来,闲庭信步,笑对苍茫,它让人觉得作者仿佛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人原来可以这样从容洒脱,可以这样诗意的生活。
情景造句:一直以来,苦苦的奋斗总不尽如人意,意料之外的失败太多太多,生活的阴霾似乎让我不堪一击……周日,好友相约同游大基山。
在山腰站定,俯瞰脚下,云雾缭绕中只有那些小山的顶部隐约可见。
小雨过后,阵阵清风拂面,真叫人感到心旷神怡。
耳畔,铮铮琮琮的山泉正流淌,其中夹杂着鸟儿和一些不知名虫儿的合奏声,我的心情舒展到说不出得大。
一蓑烟雨任平生,所有的不快、烦恼你来吧,我心已清明澄澈,今天所有的付出都会在未来绽放。
(学生完成后在小组内交流评价,综合各方面选出优胜者在全班展示。
教师注意把握学生能力展示中的精彩生成,及时肯定、点拨、答疑,提升。
)四、拓展迁移,感悟人生过渡:这就是苏轼。
对亲人,他一往情深,念念不忘;对百姓,他体恤民情,尽心尽力;对国家,他壮志冲天,披肝沥胆;对待贬谪,他又是那样随缘自适,旷达洒脱。
师:900多年前的苏轼若穿越时空来到你面前,你最想对他说什么?(学生踊跃发言)师:让我们全体起立,怀着崇敬之心,再次饱含深情的背诵他《念奴娇·赤壁怀古》、《江城子·密州出猎》、《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的经典名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