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蕲春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建议

蕲春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建议

蕲春县中药材生产现状与建议
在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鄂发[2008]6号)的强力推动下,蕲春县委、县政府相应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医药名县的决定》(蕲发[2008]7号)文件,我县中药材生产按照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品牌化经营,产业化开发,社会化服务的工作思路,采取围绕龙头企业培育中药材种植大户,引导成立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坚持科学驱动,政策推动,龙头带动等措施,不断加快蕲春优质道地中药材生产快速发展。

一、生产现状
根据县统计局统计,2010年全县药材基地存量面积达到176890亩,其中木本药材存量面积达到141690亩,草本药材面积达到35200亩,比上年新增中药材基地16890亩,增长11%,中药材总产量达到9640吨,产值达1.5亿元,骨干主导品种亩平收入均在3000元以上,白术亩产值过万元、百合亩产值过4000元,栀子亩产值过1000元,葛根亩产值过4000元,甜叶菊亩产值过3500元的超历史记录,中药材种植区药农实现人平增收300元目标。

中药材种植大户达到1883户(种植面积过5亩),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有32个,逐步形成企业、合作社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中药材产业化经营模式。

今年上半年由于长期干旱致使草本药材生产遭受重大损失,播种面积36000亩,收获面积不足20000亩;预计全年总产量6000吨,产值1.3亿元。

(一)引导民间资本建基地有新突破
我们抢抓春节机遇,采取座谈会、拜年、参观李时珍医药集团等多种途径,大力宣传推介县委、县政府《加快医药名县建设的决定》、林权制度改革等有关政策,积极引导回乡创业的民间资本投资中药材基地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全县共吸引1600多万元民营资本投入中药材基地建设,并呈现三个方面的特点:一是长短结合提高种药效益。

今年民间资
本投资中药材基地建设时,按照长短结合原则,制定科学规划,不急于求成,稳扎稳打,实现了既有规模又有效益的新变化。

如狮子镇吕河村回乡青年邓勇,投资200多万元,承包了本村荒山2000余亩,制定油茶套种草本药材射干的种植模式,去年春新建高标准油茶基地300余亩,套种草本药材射干200余亩,通过滚动发展,力争在三年内建设油茶基地1000亩,套种草本药材1000亩,同时带动全村农户发展油茶和草本药材生产。

漕河镇槐树山村陈国兵租赁荒山4000亩套种栝楼,也是按这个模式来建中药材基地。

二是向日常管理要效益。

民营资本在建设药材基地中,无论是面积大小,都十分注重管理,并把外地先进管理经验与本地实际结合起来,有规划、有房子、有专班、有制度、有奖惩,实现向管理要效益的转变。

刘河镇石鼓冲村陈跃进承包荒山3000余亩,从建中药材基地开始就聘请9人管理专班,长年抓管理,目前杜仲等中药材长势十分喜人;漕河镇瓮门村陈彬和清水河村陈中华、管窑镇王同华、檀林镇界岭村沈继周等民营中药材基地都建立良好管理模式,实现了经济和社会效益共同提高。

三是向市场要效益。

“中药材少了是个宝,多了是一把草”,民营资本在药材基地建设中,对市场风险性有了理性认识,在种植选定品种时,进行大量市场调研,实现向市场要效益的新变化。

刘河镇范湖村李先进放弃村主任不干,承包荒山600余亩,投资100多万元,新建高标准栀子园,目前长势良好,并开始受益,但他主动到英山和武汉调研市场,今年,投资20万余元,建栀子初加工厂,搞精品加工,不断提高效益,同时成立蕲春县锦鑫栀子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全县栀子种药大户,扩大规模,抢占市场份额,逐步形成竞争优势。

(二)引导市场主体建基地有新突破
目前,中药材种植主体80%是农户,如何把千变万化的市场与千家万户的种药农户有机地结合起来,提高抵制市场风险的能力,保证农民增收目标实现。

我们的作法是积极引导企业、种植大户和中药材经纪人领衔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

全县共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32家,注册资本达2402万元,逐步形成了“生产在户、销售在社”的格局,推动我县
中药材基地又好又快发展。

一是种药大户带头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扩大品种种植规模。

蕲春县新科白术专业合作社、蕲春县李时珍故乡葛根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优势,推动了全县白术和葛根药材基地的发展。

如蕲春县新科白术合作社理事长姜宏贵受聘到宜昌山区指导山区药农种白术,亩收入达4800元,是种其他经济作物的3倍。

全县由中药材专业合作社为主体建设中药材基地面积达到12000余亩;二是依托龙头企业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实现订单保护价收购。

蕲春县富源甜叶菊专业合作社,依托江西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江西赣州菊隆高科技有限公司,对种植甜叶菊农户实行优惠种苗价格,免费提供种植技术指导,对质量合格的甜叶菊干货,按每市斤6.5元的最低保护价格收购,现金兑付,极大调动了农户种植甜叶菊的积极性。

去年该合作社在青石镇等全县八个乡镇办,种植甜叶菊6000亩,与2000余农户签订订单,收购甜叶菊近2400吨。

三是经纪人带头组建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拓宽流通渠道。

狮子镇中药材营销经纪人邓爱民领衔组建了蕲春县兴农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发挥自身的优势,不仅收购销售中药材,而且还组织中药材种植。

去年自费组织狮子镇部分村干和种药大户,到河南省确山县和罗田九资河镇参观学习夏枯草、茯苓种植技术,并拿出2万余元购买夏枯草等种子,发给药农种植,面积达800余亩,为农民增收开辟了渠道,推动了狮子镇秋冬季中药材板块基地的发展。

(三)依托项目建中药材板块基地有新突破
我县是实施湖北省100万亩大别山桑茶药板块基地建设项目的四县市之一,又是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县市,从2008年开始,连续三年累计投入644.7万元,其中用于中药材板块基地建设的资金接近400万元,并结合蕲春县实际,扩大10个板块基地连接建设,实现中药材基地面积总量的新突破。

一是围绕重点村,建设板块基地。

我们按照因地制宜,群众愿意等原则,积极引导有条件的村,建设中药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如檀林镇界岭村,2010年3月份,栽种栀子苗17万株,面积达1000余亩;今年有35个村申报了中药材“一村一品”专业示范村,种药面
积达12000余亩。

二是围绕重点药材场,建设板块基地。

我们依托狮子镇大王山药材场厚朴基地的优势,结合狮子镇环花园水库19个村的土壤、气候等自然资源,制定了发展环花园水库厚朴带的规划,三年时间内建成3万亩厚朴板块基地的目标,今年大王山药材场、卢槽、邓河、孙垸、长林岗等村建设厚朴基地2000余亩。

同时,大同镇百合板块基地、管窑镇栀子板块基地、檀林镇银杏板块基地、青石镇甜叶菊板块基地、张榜镇的葛根板块基地、彭思镇的芡实板块基地都有又好又快的发展;三是围绕结构调整,建设板块基地。

按照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医药名县建设的决定》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不断扩大草本药材板块基地建设。

大同镇石坪村,依托安徽省霍山县种植百合大户陈华云,探索出百合-稻谷的轮作模式,全村有80%以上农户种植百合,种植面积400亩,每亩毛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2010年又带动周边10个村发展百合,百合板块面积达到2000余亩。

(四)强化服务有新突破
我们在服务上,力求调动乡镇村干部、种药大户及企业,部门等方面的积极性,不断为中药材生产快速发展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一是抓宣传引导。

我们主动与乡镇党委政府沟通联系,加快中药材基地建设,不断为中药材种植户创造环境。

狮子镇党委、政府为了加快环花园水库厚朴板块基地建设,成立了专门的领导机构,并把申报扶贫重点村与厚朴基地建设工作联动捆绑,把资金投入的方向引到中药材基地建设,有效地调动村干部和群众的积极性,加快厚朴板块基地发展。

青石镇、檀林镇、大同镇、管窑镇、漕河镇、横车镇、刘河镇先后出台了扶持中药材生产的优惠政策。

二是抓技术培训。

我们每月举办一次中药材专业合作社正副理事长培训班,强化中药材种植关键环节的技术,提供相应学习交流的平台,加强专业合作社与李时珍医药集团的联系,逐步形成“公司+专业合作社+基地+科研+农户+政府”产业化经营模式,三是抓典型示范。

我们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典型,通过县电视台《农业之窗》、《一村一品》、《百姓生活》等栏目,推广良好的经营模式、成
熟的轮作技术、新技术应用,推动中药材生产又好又快发展。

同时,我们还先后向乡镇办和中药材专业合作社及种药大户发放《中药材信息简报》、《农技推广》共20余期,达2万份。

二、建议
蕲春拥有“李时珍”这个金字招牌,其无形资产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但是这个无形资产如果没有有形资产或产业支撑,没有进行转化,它就变成了无效资产。

蕲春要想发展医药产业,做强做大“李时珍”这篇文章,必须医与药“两条腿”走路,“两手抓”。

即一手抓中医研究与开发,一手抓药材生产。

近年来,我县在组织中药材生产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省市领导的要求、与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与农民不断增收的要求相比,相距甚远。

尤其是在中药材生产基地建设上口头上叫得多,落实不够,扶持不够。

作为政府职能部门,我们建议:省委、省政府要紧紧围绕大别山革命老区经济社会发展试验区建设,按照板块基地建设的思路,一是从项目上重点支持蕲春高标准、高质量建设20万亩蕲艾、蕲芹、厚朴、栀子、夏枯球等优质中药材生产基地,总产量突破1万吨,总产值超过10亿元。

二是支持蕲春搞好中药材产地、产品认证,确保生产出合格的道地中药材。

三是扶持蕲春发展专业合作社,联结药农与药商、药企,实现“双赢”。

四是帮助蕲春搞好人才培训,提高种植水平,提高科技在中药材生产中的贡献率。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