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如何理解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基本内涵,相互关系,实践要求,及其重要意义基本内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这是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时间表,以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具体内涵。
全面深化改革。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并对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这是党的中央全会第一次专门研究法治建设。
决定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全会同时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原则、任务、布局进行了全面部署。
全面从严治党。
从公开的新闻报道看,这6个字合在一起表述尚属首次。
但其主要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8日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的讲话中已经体现出来——“今天这个大会,是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进行总结,对巩固和拓展教育实践活动成果、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全面推进从严治党进行部署。
相对关系”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是一个辩证统一体,既有目标又有举措,既有全局又有重点,四者不是简单并列关系,更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有机联系、相互贯通的顶层设计,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关系。
就现阶段来看,总体可称之为“一大目标、三大举措”,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其他3个“全面”都要服从服务于这一目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所有工作都要围绕这一目标展开;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三者共同支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现在进行时”,保障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一“将来完成时”。
从更长远的角度看,在引领民族复兴、实现中国梦的战略布局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基础,如果2020年不能如期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个阶段性目标,中国梦的实现就会延迟;全面深化改革是动力,只有靠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解放思想、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全面依法治国是支撑,改革侧重于“破”,法治侧重于“立”,“破”和“立”并重并举、有机衔接,才能推进国家和社会步入良性法制轨道,实现党和国家长治久安;全面从严治党是关键,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关键在人,尤其在于党员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从严治党要求落实好了,党和人民的事业就有保证、就有希望。
实践要求“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有着深厚的认识论、方法论基础,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既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又是推动党和国家工作的根本遵循。
在具体实践中,必须牢牢把握治国理政的战略布局、战略抓手,坚持用“四个全面”引领各项工作,切实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贯穿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各领域、全过程。
关键要将“一大目标、三大举措”有机结合起来,形成强大的推动力量。
一是发展必须靠改革的办法、靠法治的手段、靠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做到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抓党建;二是改革必须于法有据,以党纪国法为底线,在整个改革过程中发挥法治的引领和推动作用;三是法治必须坚持改革取向,善于用改革的方法处理和解决法治领域的突出问题,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四是从严治党必须坚持标本兼治,既要体现深化改革的要求,又必须在法治轨道上推进,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并将党的领导全面体现到发展、改革、法治的各个环节。
重要意义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方向、重点领域、主攻目标。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各项工作面临一系列新形势。
首先,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一百年的发展过程来看,正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关键阶段。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把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作为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重点领域和主攻方向。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我们党顶层设计、整体谋划的新高度。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执政兴国的新局面。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辟了我们党治国理政的新方式。
三、“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特别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全面的、系统的观点。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继承与发展。
2.试从国际视角阐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改变贫穷和落后的民族复兴作为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愿望成为了中国社会近代史的主题和任务。
从此以后,中国一切社会政治力量和政党派别,其社会作用的进步与否,都要在实践民族复兴的问题上接受检验。
鸦片战争的教训首先启示先进中国人的就是:向西方学习,走西方强国之路——资本主义。
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遏制下,这条路走得极其艰难,先有“师夷长技”、“中体西用”的洋务运动;继之有“君主立宪”、“中西会通”的戊戌变法;最后在“推翻帝制”、“民主共和”的辛亥革命中做了总结,其间,还发生过轰轰烈烈的太平天国运动。
然而,这些试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努力都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中国人致力于民族复兴事业的一次重要历史性总结。
一方面,它终结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为中国未来的新发展开启了可能性;另一方面,它又以自身的历史局限性和最后的流产,说明了西方式的资本主义道路已经不适用于中国的国情。
辛亥革命的最后结局,使中国人在民族复兴的道路问题上陷入了困惑,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发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人更加清楚地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暴露出的剥削与掠夺的本质。
毛泽东指出,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我们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十月革命帮助了全世界的也帮助了中国的先进分子,用无产阶级的宇宙观作为观察国家命运的工具,重新考虑自世纪之交,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面对国际形势、中国社会和党的历史方位的深刻变化,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在国内外形势十分复杂、世界社会主义出现严重曲折的严峻考验面前捍卫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推向21世纪。
新世纪新阶段,世界经济、政治、文化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新的态势,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推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成功地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借鉴苏联经验的过程中,毛泽东发现了一些问题,强调要坚持独立自主,调查研究,摸清国情,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实际结合起来,制定我们自己的路线、方针、政策。
欧洲社会主义革命没有在英、法、德等典型的资本主义国家实现,而是首先出现在俄国。
当列宁在俄国这个生产力发展水平远不及欧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搞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情况与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设想有很大的不同。
3.如何认识当前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形势从中国语境来理解,“新常态”中的“新”,意味着不同以往,说明中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一些有别于过去的阶段性新特征;“新常态”中的“常”,则意味着相对稳定,表明中国经济会适应新的变化、在新的平台上继续平稳发展。
因此,中国经济“新常态”,从本质上来看,其核心要义是指中国经济经过30多年的高速增长后开始减速换挡,毅然告别传统的粗放式增长模式,向高效率、低成本、可持续的中高速增长阶段全力迈进、全面转型;它与西方语境中“新常态”所言的“危机后经济恢复的缓慢而痛苦的过程”,显然有所不同。
也就是说,它不是要重新回到危机前的所谓繁荣状态,而是要在全面的结构性改革中重构新的增长模式、重塑新的发展源泉,它的主题是“全面改革”、是“结构调整”,而不是“危机救助”。
“新常态”的四大趋势“新常态”下,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步伐加快,经济发展稳中有进、稳中有为,正在向积极的方向变化。
其中,有四个方面的趋势,尤其值得关注。
1,经济速度: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的显著标志就是经济增速开始放缓,经济发展由过去的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这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后的普遍规律,同时也是经济结构再平衡的最佳时间窗口。
2,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转向质量提升。
“新常态”下,经济减速其实只是表面现象,背后反映的则是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即由过去的数量型增长转向质量型增长。
经济增长方式,本质上是指各种生产要素的投入及相互作用方式。
3,发展动力: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与增长方式转变相伴而行的是发展动力的转变:数量型增长主要依靠要素和资本投入去驱动,而质量型增长则需要创新去驱动。
增长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也在倒逼中国经济由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力。
4,宏观政策:由刺激增长转向区间调控。
在中高速增长已经成为常态、经济发展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发展动力转向创新驱动的背景下,宏观政策的转型也就势在必行了。
所以,尽管从去年以来到现在,经济下行的压力一直较大,但中央并没有采取强刺激的调控措施,宏观经济政策保持了连续性和稳定性。
在此基础上,中央又根据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将宏观政策的“稳”与微观政策的“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出了区间调控的基本思路。
调控的上限是“通货膨胀”,下限是“就业”,只要通胀在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失业率不超出充分就业的界限;或者说,只要经济运行大体处在合理区间,就不会轻易动用强刺激政策,更不会为了零点几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而干扰总体工作布局。
宏观政策的着力点将更多地聚焦于促改革、调结构,推动经济转型升级,适时的“微调”与“预调”将会成为宏观经济政策的新常态。
4.如何认识当前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形势?一、当前形势下的腐败现象:1、一些领导干部手中掌握的权力比较集中。
2、重视经济效益,忽视了党风廉政建设。
3、党支部治党不严,对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疏于教育、管理和监督,使有些领导干部不能以身作则,让一些意志薄弱的党员干部滋长了金钱至上、唯利是图的错误思想,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