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一、编制依据 (1)二、工程概况及地下水文况 (2)三、施工部署 (3)四、施工准备 (4)五、施工方法 (5)六、主要管理措施 (6)七、附图 (13)1.编制依据1、地下水根据地下水含水层介质、水动力特征及其赋存条件,本场地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孔隙潜水、承压水及基岩裂隙水。
⑴潜水赋存于场地表部填土及其下伏的粉性土、粘性土层中,其富水性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潜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和地表水网的入渗补给,排泄途径以蒸发及干旱季节向河流补给的排泄方式为主,水位主要受季节及大气降水控制,动态变化较大,勘探期间实测钻孔所揭示的潜水面埋深因场地高低的影响,水位变化较大,勘探期间,实测钻孔所揭示的潜水面埋深为0.70~1.50m(相当于绝对标高为4.05~4.58m),平均标高约4.4m。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潜水位年变幅为1.0~1.5m。
本场地浅部主要分布有①层杂填土、②1层粉质粘土夹粘质粉土、局部分布有②3层粘质粉土,由于此类土层渗透性较强,且邻近河道的地表水与浅部地下潜水具有一定的水力联系,基坑设计、施工时应予以注意。
⑵承压水赋存于⑧层内的地下水构成本场地承压含水层,勘探期间,实测该承压水头埋深5.36~5.85m左右(相当于绝对标高-0.17~-0.35m),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年变幅为0.5~1.0m左右。
根据本项目基坑埋深,经计算,上述承压水对本工程基坑不会造成基坑突涌事故,但据当地施工经验,对于钻孔灌注桩施工至⑧层时应注意漏浆现象。
⑶基岩裂隙水主要赋存于场区⑩层粉砂岩层的孔隙、层间裂隙、风化裂隙和构造裂隙中,与⑧层土连通。
基岩孔隙和裂隙水主要接受大气降水的补给,含水层连续性差,富水性不均,一般富水性较差。
基岩表部全~中风化层,由于风化影响,结构相对松散,透水性相对较好,有一定的含水量,但总体不大,易于疏干,故对本工程影响不大。
根据区域资料,本场地百年一遇设防洪水位5.30m,历史最高水位5.10m,平均常水位4.30m,最低水位3.90m。
根据场地地下水埋藏特征分析,本场地内潜水位高于承压水位。
场地现有地面一般绝对标高(1985国家高程基准,下同)为5.5m左右,设计室外地坪绝对标高为6.70m,场地南侧青甸路市政道路绝对标高为5.3~5.7m,平均5.5m左右。
按照潜水面埋藏及变化特征,综合本场地设计室外地坪标高及市政道路标高,本场地地下水抗浮水位可按绝对标高5.5m取值;在地基变形验算及地下水对结构抗力有利时,场地地下水水位可按最低水位3.9m(绝对标高)取值。
常年平均地下水位埋深可取抗浮水位以下0.5m,即绝对标高5.0m。
3.施工部署3.1 降水方案选定工程地下室垫层底标高为-6.35m,基坑最深处(电基坑底)标高为-9.20m。
地下水位为-1.65m,需降水深度为8.55m,且地下水量较大,因此考虑局部坑边、坑内采用自流井降水。
西北角粉土较厚区域坡中采用自吸泵简易井点降水。
其余坑内及基坑周边采用集水明排降水。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确保地下水位低于最低开挖面1米。
3.3 降水井布置根据本次设计深度内工程地质条件和区域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地下水降水量及预测降深计算布设降水井,布设降水井遵循以下原则:3.3.1 井点的布置按照节省投资为先导,以最少的工作量、最短的排水管线,以达到降水的目的。
3.3.2 采用降水井的位置避开基础承台位置,地下室墙体位置,以免影响基础及主体结构的施工。
3.3.3 采用深井对地下水进行降水,深井的布设沿基坑周围,并在电梯基坑旁单独设置,其中电梯基坑旁个设置一个降水井,每口井里面放置一个20m3/h潜水泵进行降排水。
降水井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1)3.3.4如自深井出水量较小,考虑调整为自吸泵降水,井点布置考虑间距5x5m;降水井平面布置图(详见附图1)3.4 现场排水系统现场组成临时的排水系统,设置若干集水坑,在基坑边设一道300×400排水沟,在基坑转角处设集水井,用以排放基坑内积水及降水泵排水、地表流水。
用大功率水泵将集水井的水排经三级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
4.降水施工4.1局部基坑明排水及基坑外明排水为保证基坑安全。
施工顺利进行,应采取措施排除地表水和作业面积内水。
地表排水:在基坑外侧四周设置砖砌300×400排水沟,坑顶排水沟间隔30米设置井径1000、井深800的集水井,使基坑外雨水流入排水沟,至集水井抽除。
做好基坑内外有组织的排水工作,确保基坑内土体不受水浸泡。
坡顶排水沟、基坑内排水沟、明排水集水井做法详见下图:对于地表处的雨水、施工排水,采用地面排水沟截流,引至城市下水管道的方法解决。
具体做法是,在基坑周边地面处设置贯通的地面排水沟,并在沿排水沟一定距离处设置集水井。
将地面雨水、基坑内明排水集中后,排入城市下水管网或河道。
基坑内排水:基坑内侧设置双向盲沟,并在适当位置设置盲井(按照30m 左右设置一个,转角位置均设置一个),集水井做法同基坑外排水。
由集水井、泥浆泵组成一个简易的降水系统。
当地下水渗到土层面时,流入集水井内,依靠泥浆泵间断抽水,使基坑内的地下水降低到基坑设计标高以下,从而达到降低地下水位的目的,使整个基坑保持干燥,满足该地下室的施工要求。
4.2自吸泵简易井点降排水设施做法:1、基坑侧壁按水平间距2.0m 布设泄水孔(详见下图);2、自吸泵简易井点降排水(做法详见附图3)自吸泵简易井点为水冲成孔后插入直径约50mmPVC管、管顶连接真空吸水泵抽水,下部滤管段在管壁上打6mm孔@50、梅花形布置,外包两层60目滤网,井底标高砖胎膜施工好、砌体强度达到设计强度的80%。
用自吸泵吸管插入降水管中,将基坑涌水从降水管中抽出。
引入集水井中,集中排除。
4.3自流井降水自流井为主要排水措施(开始时间:挖土前,结束时间:上部结构施工或顶板覆土)本基坑局部采用深井降水,坑内外设置深井降水。
自流深井预先打设,预降水一周后,方可进行土方开挖。
挖土过程中,应确保坑内水位标高低于坑底1.0m以下后,方可继续开挖。
自流深井做法详见下图:4.3.1降水施工工艺流程4.3.2施工方法1、准备工作①在工程正式开工前,建设单位应作好“三通一平”(水、电、路通,场地平整)。
并提供地下市政管网的详细标高、走向,同时对工作面内的障碍物予以清除,以保证施工现场畅通无阻。
②泥浆集中入池,以利统一外运或处理。
③测量放线后用木桩固定井位置,挖孔,为钻机就位做准备。
④根据井距设置泥浆循环系统,按方便施工的需要在合理位置开挖。
⑤钻机就位:钻机安装与井位偏差不大于20cm,天轮、磨盘中心、井中心三点一线,磨盘水平,钻机安装稳固,预防并调整钻机在施工过程中的倾斜位移。
2、钻孔方法①根据地层情况,施工中采用与之相适应的钻头及钻进技术参数,钻具直径0.8m,使用三翼合金钻头。
②钻进中及时丈量钻杆长度和实测井深相结合,并保证钻进中的机台水平和井孔垂直,钻孔达到设计深度后立即自检,并报监理工程师验收合格后方可转入下一道工序施工。
3、井管安装下管方法采用托盘法,先将井底盘与第一节井管组装,连接好,并用三根竹片和铁丝绑扎牢固后缓慢下放,然后逐节按此方法下至井底。
4、填砂石料为保证填料四周厚度的均匀和防止井管倾斜,填料前先将井管固定好,然后从四周同时进行填料,直至地平。
砂石料为直径0.2~2.0mm 的中粗砂加10%的瓜子片充分拌匀的混合料。
5、洗井填料后迅速下泵洗井,直至井内水清沙净,沉淀物小于30cm。
6、连接排水管、水泵降水井施工完成后,架设φ168的钢管作为集水管,集水管以法兰联接牢固,之间加设止水片,防止渗漏,通过集水管上的排水管道,将降水井中抽出的水排出降水影响范围或施工场区以外。
降水井中,选用排量适当的潜水泵,进行抽水,每井一泵,并备用潜水泵10台,以防止潜水泵意外损坏而造成的抽水不及时。
4.3.3降水系统安置与管理1、吸水器制作:采用一井一泵。
西侧降水井水泵根据观测井水位变化,逐级下放,地下水降深满足基坑开挖需求即可。
其他降水井的水泵也逐级下放,最终吊索吊至距井底0.5米处,水管自井下接至汇水总管。
2、总管设置:采用直径168mm钢管沿水井布设的路线布置于基坑槽边,固定于基坑槽边降水井的外侧。
3、管理人员:每班安排2人值班,昼夜检查水泵系统、输水系统,发现故障及时排除。
4、备用电源需75KW发电机组一台,降水开始后不得因停电而停止降水。
5、降水至基础施工完成并且土方回填完后,根据设计单位要求停止降水。
【说明】降水施工前,建设单位应当安排具有相应专业资质的监测单位,对周围具有代表性建筑物、支护结构等进行监测,施工期间应定期对观测点进行观测记录,并进行比较,发现异常(水位变化每天变化不得超过0.5m,累计变化不得超过1.5m),及时通知基坑支护及降水施工单位,并将观测记录报业主和监理。
5.主要措施5.1.质量措施5.1.1 基坑周围井点应对称、同时抽水,使水位差控制在要求限度内。
5.1.2 井管安放应力求垂直并位于井孔中间,井管顶部应比自然地面高0.5m。
5.1.3 井管与土壁之间填充的滤料应一次完成,从井底填到井口下1.0m左右,上部采用不含砂石的粘土封口。
5.1.4 每台水泵应配置一个控制开关,主电源线路要沿深井排水管路设置。
5.1.5 滤管在井孔中位置偏移不得大于滤管壁厚。
5.1.6 井点管间距、埋设深度应符合要求,一组井点管和接头中心,应保持在一条直线上。
5.1.7 井点埋设应无严重漏气、淤塞、出水不畅或死井等情况。
5.1.8 埋入地下的井点管及井点联接总管,均应除锈并刷防锈漆一道,各焊接口处焊渣应凿掉,并刷防锈漆一道。
5.1.9 各组井点系统的真空度应保持在55.3-66.7kPa,压力应保持在0.16MPa。
5.2 安全措施5.2.1 加强水位观测,使靠近建筑物的深井水位与附近水位之差保持不大于1.0m。
5.2.2 施工现场应采用两路供电线路或配备发电设备,正式抽水后干线不得停电停泵。
5.2.3 定期检查电缆密封的可靠性,以防磨损后水沿电缆芯渗入电机内,影响正常运转。
5.2.4 遵守安全用电规定,严禁带电作业。
5.2.5 降水期间,必须24小时有专职电工值班,持证操作。
5.2.6 潜水泵电缆不得有接头、破损,以防漏电。
5.2.7 深井管上口做好安全防护。
5.2.8 冲、钻孔机操作时应安放平稳,防止机具突然倾倒或钻具下落,落成人员伤亡或设备损坏。
5.2.9 已成孔尚未下井点前,井孔应用盖板封严,以免掉土或发生人员安全事故。
5.2.10 各机电设备应由专人看管,电气必须一机一闸,严格接地、接零和安漏电保护器,水泵和部件检修时必须切断电源,严禁带电作业。
5.3 环保措施5.3.1 降排水经三级沉淀池沉淀后,排入市政管网,严禁随地排放。